文化大院:吉林农民的欢乐家园

来源: 中国文化报

在吉林省长春市兰家镇永宁村文化大院,一到闲暇时光,就可以看到这样的场面:在唢呐和锣鼓声的伴奏下,兴奋的当地农民在热闹的大秧歌中欢快地舞起来。在吉林省,这样的农村文化大院已有4800多家。

    实现资源共享

    吉林省委、省政府把农村文化大院建设作为全省民生实事来抓,将其列入了省政府重点工作目标。近3年来,每年拨付专项资金750万元,扶持建设了1500个农村文化大院。吉林省文化厅社文处处长李虹对记者说:“吉林农村文化大院建设与文化共享工程结合,让农民群众跳起来、唱起来、练起来、学起来、富起来,成为农民愉悦身心的共享家园。”

    在吉林省的4800个农村文化大院中,农民自办文化大院838个,以小剧团形式为主的有457个,以民间手工艺为主的有107个。这些农村文化大院以村文化活动室、农家书屋、共享工程村级服务点和农村党员远程教育服务点为依托,以扭秧歌、文艺表演、体育健身活动为载体,传播农村实用技能(技术),开展群众性文体活动,实现了资源共享。

    民族文化大院各具特色

    在文化大院建设中,吉林省因地制宜、各具特色。东部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图们市,利用当地居民能歌善舞的特点,吉林省文化厅去年争取专项资金12万元,重点扶持了图们市24个农村文化大院的建设,配备了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设备,从而改变了当地群众文体活动一直难以开展的困难局面。

    在满族、朝鲜族、蒙古族等少数民族地区,由于多民族聚集,吉林省文化大院建设以民族特色为主,如突出具有民族特色的满族说部、延边朝鲜族歌舞、蒙古族马头琴等。还有突出民俗特色的文化大院,如剪纸、二人转、象帽舞、刺绣、根雕等。

    吉林省九台市塔木镇刘家村“关云德文化大院”的创建人关云德,利用文化大院传承了满族剪纸艺术,该项民族民间艺术被列入吉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关云德被评为满族剪纸文化传承人。永吉县金三村美术创作大院吸引了不少画家前来体验生活和进行美术创作;郊河市松江镇插树岭村文化大院关东民俗风情文化节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吸引了上千名游客,为当地带来了极大的经济效益。东丰县农民画、敦化市刀画、吉林市松花湖浪木根雕、东辽县葫芦雕等也纷纷走入市场。东丰县农民画年销售额达90万元。

    成科学致富的重要课堂

    吉林省借文化大院推广各类农业科学知识。他们邀请科技人员下到田间,解决农民生产中遇到的技术难题,为广大农民提供市场信息、寻找致富项目。乾安县农民靳秀英根据当地农民种植养殖需求,办起了农家图书大院,以农村适用图书为主。根据农民的需要,还请来吉林农业大学的教授,为村民讲授农业科技知识和帮助农民测土施肥。靳秀英的图书大院里读者常年不断;兴隆镇的王忠良利用文化大院成立起“逸飞农业科技协会”,传播水稻抛秧技术,通过文艺说演,百姓接受得很快,并且得以推广;纪家镇赫家村的刘宝有购置了等离子仪,利用自家文化大院为农民服务,经过处理后的种子可增产10%至15%,仅此一项,就为周围百姓带来了一笔可观的经济收入。

    吉林省农村文化大院仅2010年共组织活动4万余次,直接参与人数达15万余人。安图县万宝镇红旗村民俗文化大院表演的《鹤舞》、《雅拍舞》、《象帽舞》等颇具特色的民族舞蹈已成为当地的艺术精品;德惠达家沟镇后窑屯文化大院的表演唱《四大妈夸新农村》,梨树县马地方村表演的快板《都夸党的政策好》、《耍钱恶习要不得》等深受当地村民喜爱。

    农村文化大院的建设和发展,使吉林农民在文化共享中充实了精神生活、获取了致富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