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考市长——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项目)评审会侧记

来源: 中国文化报

“都会问什么样的问题呢?要是没有准备怎么办?”在北京市永安宾馆会议室门口,几位身着正装的人正在紧张不安地等待入场,这是湖北省黄石市申报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的代表团,他们有的坐着讨论,有的起身来回走动。黄石市市长杨晓波并没有参与其中,而是在走廊尽头安静的角落里,再次熟悉被反复修改、直至当天凌晨两点才定稿的陈述材料。示范区评审是大事,他不敢有半点懈怠。

    近日,文化部、财政部召开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项目)评审会,全国几十个县市区的领导们经历了一场“大考”,他们不仅要向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学术机构和部分文化机构的专家们汇报本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情况和规划,还要回答专家们关于创建示范区的各种提问。

    “一次只能进去4个人。”评审会开始,在工作人员的引导下,杨晓波带着3个人进场,其他人则在门外等候。10分钟的汇报之后,杨晓波开始面对11位专家的“刁难”:“如何建立文化惠民活动的长效机制?”

    “一方面,政府不断加大财政投入,另一方面,一些活动可以引进社会资本,由市场来运作。”杨晓波回答。

    专家们不仅仅向市长提问,还会针对示范区规划中的不足环节提出建议:“杨市长,你们的制度设计研究课题太多,这样往往不容易深入,建议可以集中突破某一问题,更有利于指导实践。”“非常感谢,我们回去后会修改课题设置。”

    40分钟后,杨晓波走出了考场。“问题很有针对性,建议也非常有价值,我们很受启发。比如刚刚专家针对我们制度设计研究的建议,这的确是考虑欠周的地方。”他对记者说,“创建示范区是发展文化的重大机遇,谁能抓住,谁就能更好地开展文化建设,黄石将举全市之力做好这件事!”

    像黄石一样,全国各地的申报单位都相当重视此次评审,很多市的市长亲自挂帅,成立专门的领导小组,结合本地区实际展开深入调研,在摸清底数的基础上,提出了针对性措施。例如河北省秦皇岛市对照创建标准逐条分析目前的工作现状,从中理出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并对相关指标进行量化,测算达到目标所需要的经费投入,提出时间表和路线图。

    在评审会现场,记者的采访也遇到难题,频频被申报团拒绝:“市长在做准备,呆会儿就要进去汇报,现在肯定没心思接受采访,还是等汇报完吧。”记者只能站在门外,等候机会“堵”住结束考试的申报团。

    “周市长出来了!”“比预计时间早了5分钟!”会议室门打开,甘肃省金昌市副市长周文魁出来了,随行的人立即站起来询问情况。“专家都是严格按示范区评审的标准来提问,很客观,金昌市非常重视公共文化建设,力争把文化短板补起来,这场考试,我们很自信!”周文魁说,“这次申报过程中,金昌也体会到,文化建设不能依照原来的标准,新形势下已经有了新标准和新要求,政府必须不断提升公共文化服务的水平,才能满足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

    市长上考场,陪同的人也很紧张。在周文魁“应考”时,甘肃省文化厅社文处副处长王学军一直在会场外的沙发上坐立不安,不时起身凑到门口听里面提问。甘肃省选取了庆阳市和金昌市作为候选单位。“手心手背都是肉,两个城市各具代表性,哪个落选都心疼啊。我听了听,问题都很尖锐呢。”他对记者说。正在这时,下一个申报单位青海省格尔木市的人员到会场外等候,他们赶紧和王学军交流:“听说专家提问专攻材料和汇报中的薄弱环节,一定不能随便说。”王学军连忙提醒:“对,提问都特别实,做成什么样要照实说,千万不能跟专家来虚的。”

    虽然是来参加“考试”,但是市长们也带回去了不少有价值的专家建议。“对于东莞来说,新莞人的公共文化服务是亮点,你们可以结合新莞人来研究如何更好地开展服务,尤其是研究如何开展新莞人的企业文化建设,使他们在工作之余也能得到文化享受。”“喀什少数民族众多,在开展公共文化服务建设时,要研究有针对性的办法,保证服务内容能够满足各族人民的需要。可以将民族资源数字化,更好地利用共享工程等数字平台。”一些市长对记者表示,这些有针对性的建议,让他们觉得,不管有没有选上都不虚此行。

    “评审会的意义并不仅仅在于结果,这次评审会让各地经验得以交流,也让评审规则更加完善、发展思路更加明晰,我们也受到很大启发。” 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教授李国新说。而中国传媒大学教授胡智锋用三个“提升”概括了本次评审会:“不仅提升了文化主管部门对评审工作的认识和把握,还提升了地方政府对创建工作的关注和热情,同时,我们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内容、方式等问题的理解和思考也得到深化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