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03年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工作启动以来,我国国有文艺院团体制改革经历了由试点先行、稳步推进到攻坚克难、全面推进的发展过程。截至2011年一季度,全国已有514家国有文艺院团完成或正在转企改制,出人、出戏、出效益,演艺市场呈现繁荣景象。
科学部署 指明方向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国有文艺院团历经多次改革。
1979年提出“调整事业、改革体制”,1983年试行“承包制”,1988年倡导“双轨制”,1994年推行中直院团聘任制。
2003年,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工作启动,改革重点由机制变革转向体制创新。
8年来,伴随着转企改制工作的推进,许多个“第一”相继诞生:
2003年,云南丽江民族歌舞团吸收社会资本一步到位实行股份制改革,成为第一家员工持股的转制院团;
2004年,江苏11家省直院团集体转企改制,组建第一家省级演艺集团公司;
2006年,中国木偶剧院转企改制,成为第一家由民营公司控股的转制院团;
2009年,中国东方演艺集团有限公司组建,创造了中直院团整体转制的历史纪录;
2010年,重庆演艺集团有限公司与美国恒创娱乐有限公司签署《重庆演艺集团购买海外剧场意向性协议》,首开国有院团购买海外演出剧场的先河。
辽宁省营口市艺术剧院有限责任公司挂牌后,4个月的演出收入就比改革前全年总收入还要多110%。河北省县级院团大厂评剧歌舞团转制后,月均演出数量增长近4倍,场均演出收入增长两倍以上。
众多的“第一”和喜人的成绩,证明党中央对国有文艺院团体制改革的决策是完全正确的。在改革成效的鼓舞下,全国各地国有文艺院团体制改革迅速铺开。2009年全年共有69家国有院团转企改制,2010年新增340家,近两年转制院团的数量为过去6年总和的近8倍。
一批龙头演艺企业迅速成长起来。136家国有文艺院团通过资源整合,兼并重组为46家演艺集团公司,其中省级集团公司11家,省会和地市集团公司35家。
一批文艺新秀脱颖而出。天津市杂技艺术有限公司积极培养杂技后备人才,其中2007级新学员已开设单项节目15个,新秀不断涌现。
一批优秀作品登上舞台。《1699桃花扇》、《梦回长安》、《时空之旅》……这些兼具思想性、艺术性和观赏性的文艺作品深受群众喜爱。这些优秀剧目都来自于转制院团。
进入市场 接受检验
国有文艺院团改革的推进,不仅取决于政策支持的力度,更取决于思想观念更新的程度和理论创新的深度。
进入市场后,优秀文化还能得到保护和传承吗?江苏昆剧院转企改制后,新版昆剧《1699桃花扇》一炮打响,在全国巡回演出,备受年轻人的欢迎,一场戏将昆曲变成了一座“流动的博物馆”。一位南京观众说,“我等了一个暑假,才等到《1699桃花扇》回南京,终于过了把瘾。”
目前,全国已完成转企改制的戏曲院团达192家,其中44家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单位,均呈现出良好发展势头。事实证明,将文化单位“养”起来,不如让其面向市场,以开发促保护,以生产促传承。
进入市场后,人民群众的演艺需求如何得到满足?“面向市场才知道群众缺什么,才知道该给他们什么”,转制后扎根农村的河北大厂评剧歌舞团,对这句话作了很好的注解。他们针对农村市场,将一场场大戏送到农民家门口,每次演出都盛况空前,十里八乡的乡亲都聚在一个台子下看。实践证明,大胆进入市场、积极开拓市场,勇于接受市场的检验,是国有文艺院团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壮大的必由之路。
配套政策 助力攻坚
思想的瓶颈突破了,但国有文艺院团在转企改制的实践中依然面临着很大的困难,资金来源和人员安置成为改革中至关重要和最受关注的问题。
不少院团在转制前经营管理不善,“入不敷出”、“资不抵债”的境况让很多人产生疑虑:改革成本谁来支付?为此,各地贯彻落实中宣部、文化部《关于深化国有文艺演出院团改革的若干意见》精神,采取有力措施,积极破解“钱从哪里来”的难题。
在安徽,从2009年开始,政府每年安排2000万元专项资金,重点解决省属国有文艺院团设施更新、剧目创作、人才培养等问题;省直院团演出场次补贴经费由200万元增长到700万元,补贴标准由每场次2000元提高到每场次7000元。
新成立的云南文化产业投资控股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注册资金达11.2亿元,为云南省国有文艺院团发展提供了良好的融资平台。
为保障每个人的合法利益,给每个人更好的发展机会,让大家共同分享改革成果,一系列柔性操作,打消了很多人的疑虑,解决了“人往哪里去”的难题,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做法。
安徽芜湖艺术剧院有限公司为166名演职员办理提前退休手续,为转制员工购买补充养老保险,解决退休后的待遇差别;辽宁省营口市51名专业艺术人才进入社区担任专职文化辅导员,延长了演员的艺术生命,也推动了公共文化服务向基层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