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日,广东省文艺创作座谈会隆重召开,第三批省级重点文艺项目出炉——又一批初具精品雏形的文艺之花将获得有力扶持,为荧幕、舞台、文坛、乐坛、画坛等送上更多更棒的“广东制造”。
在经历了数年沉寂后,电视剧《娘》、小说《国家订单》、芭蕾舞剧《风雪夜归人》、歌曲《走向复兴》等一批批带着“广东制造”烙印的文艺精品让人们打破了“说电视剧必提《情满珠江》,说文学还在《三家巷》,看舞台多唱粤剧大戏,谈歌曲还是《涛声依旧》”的刻板印象。如此多的文艺精品相继推出,不禁令人遐想,广东文化艺术的春天已悄然来到……
4位广东作家斩获国家大奖
2010年10月,中国作协公布了第五届鲁迅文学奖获奖名单。30个获奖作品,出自广东作家的就有3个,分别是:熊育群的散文集《路上的祖先》、王十月的中篇小说《国家订单》,以及盛琼的短篇小说《老弟的盛宴》。再加上以小说《公元前的桃花》获得中国作协第八届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的曾小春,2010年广东共有4位作家斩获国家级文学奖项,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广东文学战绩最为辉煌的一年。
这4位作家都是“省龄”10年以上的新广东人——在广东蓬勃的经济腾起、改革深入之年来到南粤,不拘一格把根扎下,受“敢为天下先”而又包容万象的岭南文化濡染,表达这块土地的神奇与无奈,成为广东作家中的佼佼者。
事实上,他们只是广东以一贯开放的态度对待文学人才的一个缩影。10年来,被称为“文学金字塔”的文学人才工程一步步浮现在世人眼前:2003年,广东省在国内率先实施重点文学创作扶持资金项目;2004年,正式复办广东文学讲习所,每年举办多期文学培训班;2006年,聘请23名国内著名文学评论家担任广东省作协文学顾问,为广东文学出谋献策;2007年,成立“广东外来青工文学创作培训中心”,次年挑选出16位成绩突出的外来青年作家分批集训,王十月即是其中之一……在全国各地通行的“只有省作协专业作家才能参评相关职称”的政策,到了广东,也被放宽到各地市作协会员均可申报。
2011年,广东又在悄悄谋划着一项“全国首创”:筹办广东网络文学院,让在互联网上悬疑怪幻、言情说史的网络作家“大神”们浮出水面,成为广东文坛一支新的生力军。
根据国内最大的网络原创文学平台“盛大文学”公布的“寻找中国100座文学之城”榜单,广东以广州、深圳两城入选前十。而去年7月“盛大文学”对旗下运营的起点中文网、晋江文学城、红袖添香网、榕树下等7家网站110万名作者的IP地址进行统计,广东以136367名排名第一,约占总数的12.4%。
去年很火的《杜拉拉升职记》之小说原著作者李可是广州一位外企职员;以“中国历史大散文”走红网络的“赫连勃勃大王”,在深圳一家银行工作;还有红娘子、上官午夜、某小丫、百里南等等,都是生活在广东的自由写作者。事实上,慕容雪村、当年明月等,当年就是从广东起步的。
暨南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洪治纲认为,要让广东成为网络文学发展的重镇,应尽快建立一个环境良好且生机勃勃的网络平台,至少要像“盛大文学”那样,能够主动吸纳大量作者,并在文化产业链上形成一个清晰的发展模式。
“广东造”红遍全国
3月20日,在安徽、辽宁、河南、广东4家省级卫视频道播出的52集电视剧《娘》落下帷幕。据央视索福瑞的统计数据显示,这部电视剧在《借枪》、《幸福来敲门》、《中国远征军》这三大“劲敌”的“围追堵截”下,收视率仍如芝麻开花节节高,不仅最高时突破两个点,而且在播出的最后3天成为全国卫视黄金档电视剧的收视冠军!
电视剧《娘》集中了包括斯琴高娃、宋春丽在内的10位“娘”,将影视圈的这些“女一号”实力人物集中到一起“飙戏”,是2009年成立的广东南方领航影视传播有限公司完成的大动作。该公司总经理孙泱告诉记者,《娘》剧投了3000多万元,现已在十几家电视台播出,不仅收回了投资,而且收入翻了一番。
再将时间回调3个月前,1月26日,“广东出品”的《五星红旗迎风飘扬》在央视一套黄金档热播。虽然春节期间的特殊节目安排影响了播出的连贯性,但统计数据显示,该剧的观看人数突破了6亿人次。该剧以钱学森等中国“两弹一星”元勋事迹为题材,由南方电视台立项、南方电视台和浙江长城影视公司联合出品,是首部亮相的向建党90周年献礼的重点剧目。
自3月3日起在央视八套开播的“大迁徙”第三部《下南洋》,又是另一种形式的“广东造”:广东省委宣传部与国内影视公司一道,共同策划了这一重大历史题材。从策划立项伊始,广东就从资金、人力、物力等各方面给予全力支持,广东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林雄多次对剧本立意、影片拍摄给予具体指导,并帮助解决影视剧摄制发行中的重大问题。
此外,眼下正在央视一套“黄金档”热播的《说好不分手》,是深圳广电集团深广传媒公司推出的“深圳制造”。在如此集中的时间段,有如此多广东出品的优秀电视剧登上央视平台,足以在国内影视界引起轰动效应。
主管部门“给力” 文化结硕果
除了文学和影视剧取得骄人成绩外,广东在舞台艺术、美术、音乐方面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在第九届中国艺术节上,芭蕾舞剧《风雪夜归人》荣获文华大奖,舞剧《骑楼晚风》、音乐剧《蝶》、粤剧《刑场上的婚礼》、人偶剧《八层半》4部作品荣获文华大奖特别奖。美术方面,在“全国美展”“全国青年美展”“纪念中国改革开放30周年全国美术作品展览”等重要展览中,广东画家均斩获颇丰。音乐方面,广东原创的《走向复兴》、《我生在1978》、《一万个理由》、《月亮之上》等歌曲传唱全国,在国内乐坛创造了骄人成绩。
一口气出产了如此多的文艺精品力作,成就其辉煌的绝非“偶然”或“灵感”这一类字眼。究其原因,除了艺术家们的全情投入,还有一层就是主管部门对艺术生产单位的管理模式正悄悄发生改变:原来只重视扶助国有文化单位,现转为国有、民营并重;原来重在后期奖励,现在变为前期剧本打磨、中期生产扶持与后期奖励并重;原来出资帮“养人头”,现在转变为“养项目”,并且集中力量优先扶持发展具有示范性、导向性的重点作品。
据介绍,近年来广东成立了重点文艺项目评审委员会,每年组织专家对各文化机构(含民营)上报的电影、电视剧、文学、舞台艺术、音乐作品和动画作品进行评审。2009年评出的15个重点文艺项目分享了230万元的前期扶持,电视剧《潜伏》、动画片《喜羊羊与灰太狼》还各获得了100万元的重奖;2010年广东又给予17个重点文艺项目225万元的资助,上文中所提到的诸多精品,都曾在“重点”之列。
广东省委宣传部副部长顾作义说,我们所抓的重点题材,应该重在对时代精神、广东特色进行梳理,而且着力开发中国近代史和改革开放时期这两大广东文化的“富矿”。事实证明,把准这一脉络的广东精品,也正是近年在全国叫得响的一批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