沐浴在公共文化的幸福阳光下——深圳市福田区文化馆打造人人参与的文化服务体系

来源: 中国文化报

南国三月,温暖湿润,花儿展露笑颜,树木吐露新绿。记者来到了深圳市福田区文化馆。悠扬的音乐声里,一群精心打扮的中老年人在练习舞步,神情投入。采访中,大伙儿对福田区文化馆赞不绝口:“太感谢文化馆了,打从来到这里,认识了新的朋友,生活也多了很多乐趣,我们的老年生活过得越来越精彩了……”

    在我国,文化馆遍布各地,因为资金困难,许多文化馆曾一度出现场地异用、工作人员无所事事、人才大量流失等现象,另有许多文化馆因为馆舍陈旧、资金匮乏,处于瘫痪状态。近年来,随着国家对公共文化事业投入的日益增加,各项文化政策的相继出台,文化馆的状况逐渐好转。大量文化馆的新馆舍落成,许多文化馆的设施得到更新,文化职能也根据新的时代要求不断扩大,既培育文化人才、组织各类文化活动,又依据群众需要举办文化讲坛、训练班、比赛,成为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基础之一。

    深圳市福田区文化馆成立于1996年,是深圳市福田区公共文化体系中的重要枢纽,文化馆积极贯彻福田区委、区政府提出的“大经济、大文化、大服务、大环境”的发展战略,形成一系列特色文化品牌,积极开展节庆文化活动和各种主题文化活动,让文化走进社区,贴近百姓,融入生活,提升环境,不断满足广大群众文化生活需要,努力保障社区居民的文化权利。

    品牌文化活动纵深发展

    福田区文化馆在长期的摸索中,走出了一条品牌文化活动纵深发展的道路。“社区艺术节”已连续举办10届,是辖区人民群众每年期盼的文化盛会,每届演员在5000人以上,观众接近10万人次;福田区“外来青工才艺大赛”已连续举办9届,2010年第九届“外来青工才艺大赛”吸引了1500多名各行各业来深建设者参赛,范围之广、影响力之大、比赛水平之高都超越了前几届;“双钢琴四手联弹大赛”展现了福田区打造首善之区、幸福福田、钢琴之区的美好愿景,第五届“双钢琴四手联弹表演赛”吸引了来自加拿大等7个国家和地区的231组选手近500人参赛;首届“动漫创意大赛”初露头角就反响热烈,共收到来自全国14个省市的2000多名作者的3100余件参赛作品。

    品牌文化活动的酝酿与成型并非一朝一夕之事,活动的开展是在不断摸索、实践和调整中逐渐走向成熟的。福田区文化馆把打造品牌文化活动作为公共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和抓手,没有浮于活动表层,而是加大力度,不断创新,丰富内涵,提高活动的规模和档次,借助品牌文化活动的纵深发展,使福田区的文化氛围越来越浓厚,市民的文化生活也越来越丰富。

    精品文艺创作生根开花

    近年来,福田区文化馆的文艺专干深入基层,深入生活,创作了一批弘扬时代主旋律、具有浓郁生活气息的文艺精品。大型话剧《窗外有片红树林》在第六届中国戏剧节上获中国曹禺戏剧奖和优秀编剧奖、导演奖、表演奖,并于2001年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成为深圳话剧第一个获此奖项的作品;合唱歌曲《在灿烂阳光下》曾先后获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优秀歌曲奖、广电总局星光奖三等奖,是众多民间合唱比赛或庆祝活动中使用率最高的曲目之一;小品《门铃叮咚》、《要命的作文》、《一对疯子》、《父老乡亲》等获得群星奖、中国曹禺戏剧奖等大奖;小品《家访》获全国第二届“天穆杯”小品大赛的优秀剧目、最佳组织、优秀演员3个奖项;舞蹈《打油郎》获得第五届中国舞蹈荷花奖铜奖;音乐情景剧《邻里谣》荣获全国第十四届群星奖音乐类金奖和创作奖;《围屋·女人》荣获第十五届群星奖舞蹈作品群星奖;福田合唱团获第十二届中国老年合唱节红船奖(金奖),等等。

    这些优秀的文艺精品的大量涌现与福田区文化馆的大力扶持是分不开的。为了让精品真正做到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文化馆坚持抓题材、抓规划、抓机制、抓策划、抓人才、抓合力,有效地促进了文化精品的生产。深圳文化宣传部门也逐步完善了文艺精品创作的资金保障机制、表彰奖励机制、宣传推介机制和创作生产机制,为文艺事业的大发展夯实了制度基础。

    “情暖工程”惠及外来务工人员

    文化服务的对象应该没有贫贱之分、没有本土和外来之别,所有群众都可以享受同等的待遇。为配合深圳市开展的“关爱行动”,福田区提出实施“文化情暖工程”,打造“文化关爱普惠型城区”,福田区文化馆组织创办了诸多专门针对来深建设者、社会低收入人员等群体的特色活动。

    福田区文化馆从2007年4月启动福田区“阳光工程”,设有舞蹈、美术、书法、合唱4个培训班,按照“政府部门主办,来深建设者受益”的原则,由文化馆专干亲自授课,以免费的文化艺术培训及讲座等形式,提高来深建设者及其子女的文化艺术修养。截至目前,有1200多名来深建设者子女享受到免费艺术培训。

    为丰富广大居民尤其是来深建设者的业余文化生活,福田区文化馆已连续举办9届青工才艺大赛,每年参赛的外来青工在1000人以上,很多选手更是以此为平台走上了文艺之路。文化馆还积极承办“公益电影广场”活动,组织电影放映队走进辖区各街道社区文化广场、工业区和部队免费放映公益电影,2010年全年共放映200余场次,深受群众好评。

    福田区文化馆通过开展“文化情暖工程”,举办特色文化活动,丰富外来务工人员精神文化生活,使他们真正融入福田,感受关怀,享受幸福。

    人性化服务感动市民

    福田区文化馆从2009年开始实行免费,免费后文化馆的各种文化服务做到免而不废,各种演出、展览、培训、书画笔会轮番上演。2010年福田区文化馆主办、承办了多项文化活动,“福田区优秀美术家迎春画展”共展出20多位美术家创作的作品,展览的画作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具有较高的艺术鉴赏性;“翟先立、邓素云美术作品展”以国画和剪纸作品为主,新颖别致,得到广大美术爱好者的推崇;文化馆特别邀请专家、老师组织举办群众合唱知识讲座,吸引了600多名合唱爱好者参加;“乐在福田·周末剧场”——庆祝深圳特区建立30周年暨福田区建区20周年《童星秀场“我们向上”》献礼晚会吸引了上千人次参与,众多童星选手们在舞台上大展才艺,为观众呈现了一台丰富多彩的竞技晚会;园岭分馆举办庆祝特区建立30周年暨福田建区20周年“旧貌换新颜”摄影作品展,景田南分馆举办“师生书画作品展”,为祖国61周年诞辰献上祝福。福田区文化馆主办、承办的活动多样化、人性化,丰富和活跃了群众文化生活,深受辖区居民欢迎。

    此外,福田区文化馆为公益社团提供全方位的服务,除了提供场地外,文化馆还有专业的文艺骨干为艺术团体提供专业指导,积极扶持各种群众文艺团队、协会。目前,福田区共有30多个公益社团,近3000名中老年人参与其中。文化馆各场馆平均每周活动100多场次,其中福田区京韵协会,福田区老年大学,福田区秋之语合唱团、康乃馨艺术团、红杜鹃艺术团等积极参加各类公益演出,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

    福田区文化馆各场馆实行“弹性服务”,坚持常年开放,延长服务时间,调整服务时段,责无旁贷地为群众提供业务辅导和日常管理服务工作,人性化和细节化的服务得到广大市民的普遍认可。

    打造真正的群众文化艺术殿堂

    在很多市民心中,对于“文化馆是什么”这个话题,似乎无从谈起,最多就只会说是一个大叔大婶跳舞、唱戏的地方。当然,这不是愚昧,也不是无知,而是文化馆与市民之间缺乏有效沟通的桥梁和纽带。那么如何建立起二者间良好的沟通和交流呢?深圳福田区文化馆做了一个很好的榜样。

    2009年,福田区文化馆就已开始免费的步伐,目前文化馆在开展讲座培训、指导群众业余文艺团队建设、打造精品文化活动、开展对外文化交流等方面都取得了不俗的成绩,深受广大市民的喜爱和欢迎。

    由于文化馆的工作得力,不仅增进了市民对文化馆的了解,吸引广大群众走进文化场馆,享受政府提供的公共文化服务,同时也促进了文化馆对市民文化需求的动态把握,举办更多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二者形成了良性互动关系。2010年,福田区文化馆总分馆、各街道文化站坚持全年开放,全年辅导30余支社区文化团队,参与活动5.1万人次。

    为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福田区文化馆不断建立健全公共文化管理制度,提出了弹性服务等10项日常管理制度。这些管理制度的建立,不仅提高了公共文化设施的使用效率,还扩大了文化服务的受益面,让更多市民享受到免费、便捷、高质、高效的文化服务,深受辖区群众的欢迎。

    经过多年的努力,福田区已形成了一系列特色鲜明的品牌文化活动,如“外来青工才艺大赛”、双钢琴四手联弹表演赛、动漫创意大赛等。这些文化活动,让很多来深建设者们享受到市民待遇、体会到家的温暖,让有一技之长的文艺爱好者有施展技艺的舞台,让许多经济收入低的市民也能走进高雅的艺术殿堂接受文化熏陶,让无数的来深建设者子女获得免费艺术培训、得到均等的受教育机会,让退休在家的老年人享受健康、时尚的生活方式和丰富多彩的老年生活,真正体现了“首善之区,幸福福田”的要义。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福田区来深建设者艺术夜校”和“福田区来深建设者子女艺术学堂”。深圳是一个移民城市,大量的外来务工人员来到这里,将自己的青春与汗水倾注在深圳的经济建设大潮中,然而子女的教育问题一直是他们心中的痛。福田区文化馆创办“福田区来深建设者艺术夜校”和“福田区来深建设者子女艺术学堂”,急民之所急,给民之所需,体现了首善之区的经济与文化关怀,让外来务工人员感恩于心。

    艺术是有生命的,因为它可以凝固永恒;爱,更是有生命的。通过不断创新管理理念、创新活动组织模式、创作更多更好的精品,将关爱、爱心通过艺术这座桥梁传达给每个市民,福田区文化馆的魅力大概就在于此。这也是一个真正的群众文化艺术殿堂应该具备的。

    拓展公共文化建设的主阵地

    ——访深圳市福田区文化馆馆长李丽萍

    近年来,深圳市福田区委、区政府把文化建设作为全区重要工作,逐年加大政策、资金、人员等方面的扶持力度,尤其是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上,全面推进文化服务重心下移,让文化真正走进社区、贴近百姓、融入生活。在这块方圆7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文化正润泽着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所有居民。

    福田区文化馆作为区公共文化服务的主力军,常年举办和承办各种文化活动,丰富了福田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提升了城市文化品质。日前,记者专访了福田区文化馆馆长李丽萍。

    福田区是全国最早提出“一公里文化圈”的地区,福田区文化馆在福田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提及近年来福田区文化馆的发展状况,李丽萍告诉记者,成立于1996年的福田区文化馆是全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重要枢纽。文化馆实行总分馆制,总建筑面积4万多平方米。2002年福田区文化馆被评为广东省特级文化馆,2004年被评为国家一级文化馆。

    福田区文化馆硬件设施完善,拥有剧院、小剧场、展厅、音乐厅、多功能排练厅、综合活动室、录音制作室、油画创作室、国画创作室等活动厅室。文化馆各场馆实行“弹性服务”,坚持常年开放。文化馆如何推进福田区的公共文化建设?李丽萍说,文化馆属于“一公里文化圈”的一部分,它通过建设小而精、多而全、星罗棋布的各种文化体育设施,使老百姓在居家一公里的范围内就能找到公益的文化活动场所,让老百姓在家门口就有地方唱歌跳舞、读书学习、体育健身。

    今年1月文化部、财政部共同出台《关于推进全国美术馆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免费开放工作的意见》,并向各地文化、财政等有关部门发出通知,要求于2011年年底之前,全国所有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实现无障碍、零门槛进入,公共空间设施场地全部免费开放, 所提供的基本服务项目全部免费。据介绍,早在2009年,福田区就提出了区、街道、社区的所有文化场馆实行免费开放,这一免费政策遥遥领先于全国其他地区。至2010年7月,福田已彻底取消过去“以馆养人、以费养事”的差额保障或自筹保障模式。

    免费后文化馆按照“增加投入、转换机制、增强活力、改善服务”的原则,建立免费开放经费保障机制,保证免费开放后文化馆的正常运转并提供多样化的公共文化服务。谈及2011年文化馆的主要工作,李丽萍介绍,主要是围绕大运会和建党90周年两大主题开展相关文化活动,主办、承办一系列公益文化活动,策划举办大型文艺赛事,以促进社区文化健康发展,打造健康向上、文明和谐的社区文化大环境。

    李丽萍称,今年文化馆还有两个工作重点。一个是打造七大主题文化馆,提升区属文化馆的综合水平,按照“一馆一主题”模式,对区属7所文化馆进行升级改造,打造舞蹈、美术、音乐、文学戏剧、影视动漫、生活、雕塑陶瓷等相关门类的主题文化馆。第二是全面启动“阳光工程”系列活动,包括主要面对在深各行各业工作的、热爱文学艺术、愿意提升个人文化艺术修养的外来劳务工的“福田区来深建设者艺术夜校”,和面对在深工作的、低收入的外来劳务工家庭中有艺术天赋和爱好艺术的学龄儿童创办的“福田区来深建设者子女艺术学堂”。

    “我们还将一如既往地做好公益社团服务工作,加强文化艺术团队的建设,优化资源配置,提升社团的文化档次,鼓励原创作品,引导社区居民积极参与活动,通过多种措施,不断拓展福田区公共文化建设的主阵地。”李丽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