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锡剧团里,这些舞台上光鲜靓丽、为老百姓们送去文化和欢乐的“公子”“小姐”们,在台下却成了啃着面包、吃着方便面的搬运工,他们就是凭着这股艰苦奋斗的精神,唱响在乡村和城里的舞台上……
“快点,就剩最后几个箱子了,必须尽快赶过去……”初春的清晨乍暖还寒,早上5点半,在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锡剧团门口,团长任九保满头大汗,他一边搬运演出道具,一边指挥演员们干活。演出安排在当天晚上7点半,锡剧团赶到演出地点要一个多小时,但多年来,每逢演出,剧团的成员们总是一大早就赶往演出地,搬道具、搭台子、布置舞台……所有的活儿都是大伙儿亲自动手。这些舞台上光鲜靓丽、为老百姓送去文化和欢乐的“公子”“小姐”们,在台下却成了啃着面包、吃着方便面的搬运工,然而,他们就是凭着这股艰苦奋斗的精神,闯出了一片广阔的新天地。
选择“一工一文”走出困境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是锡剧团最活跃的时期。“那时,老百姓可爱看戏了,我们一过完春节,就带着衣服、被子走村串户到各个乡镇演出。没地方住,就住在老百姓家里或者舞台上,直到五六月份农民开始农忙了才回来,一天最多时要演3场戏,有时单单一部戏就要连续演两个月,一年365天有300多天都在外头,有夫妻两人都是演员的,就推着独轮车,带着孩子一起到村子里为大家演戏。”在任九保的记忆里,一票难求的场面让他印象深刻,但是好景不长,没过几年,随着电视剧的流行热映,戏剧演出受到了巨大的冲击,各地的剧团纷纷解散或是关门,锡剧团也是前程暗淡:缺乏设备、戏路老套……大伙眼睁睁地看着剧团从辉煌走到低谷,生活也从忙碌变得闲散。
面对巨大的困难和压力,摆在剧团面前的只有两种选择:要么想方设法谋生存,要么被时代无情地淘汰。如何让剧团保留下来并发扬壮大,成了当时所有人考虑的问题,“彻底改,改彻底”,大家集思广益,抱着壮士断腕的勇气和决心,齐心协力,在剧团开始了大刀阔斧的改革。
仅靠演出不行,必须自力更生在困境中求生存,为此锡剧团走上了“演工并举,以工养文”的路:剧团所有的成员分成了两拨,一拨留在家里办工厂,另一拨继续演出。今年75岁的魏宏涛就是当年办厂的“元老级”人物。“大冬天,零下4度的气温,每天凌晨三四点就爬起来,迎着刺骨的寒风,骑着自行车到农村挨家挨户找杀猪的人家,把猪胆收回来,提炼胆红素。那时候街上没有路灯,路坑坑洼洼的,经常一不小心,就连人带车摔个底儿朝天。”这段艰苦的经历让魏宏涛至今感触颇深,“栽过多少个跟头,自己都记不清了”。
与此同时,另一部分在外面演出的戏曲演员也渐渐意识到市场的重要性,自发成立了南京市新宁歌舞团,走上了市场化的道路。唱惯了小生、花旦的演员们卸下行头,从头开始学歌舞、小品;吹惯了唢呐、打惯了板鼓的乐师们开始拿起了小号、爵士鼓,就连原来食堂烧饭的师傅也一边做饭一边学着吹长号。“从早到晚,跟着磁带一点一点地学,在别的地方看到好的节目就记下来。”锡剧团副团长陈建国就是从那个时候开始“转型”的,霹雳舞、摇滚歌曲、滑稽剧……他都学过、表演过。
有了好节目,还必须“走出去”,把演出市场搞“活”。于是,演员们又成了市场业务员,从原来坐在家里等别人邀请,变成了主动找文化部门联系市场。就这样,在当时戏剧市场一度萧条的时期,演员们通过自己的努力闯出了一番新天地,成为南京市仅存的一家区县级剧团。
壮大自身实力 站稳了脚跟
改革让锡剧团尝到了甜头,演出也日益增多,这边还没演完,那边文化部门就发来了邀请函。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歌舞厅、电影院渐渐火了,上世纪90年代中期,剧团再次迎来了“寒冬”。当时,眼见演出市场萧条,上座率惨淡,年轻的演职人员无事可做,剧团领导决定将所有人全部撤回来集中精力办厂。“这下所有的演员都变成了工人,大家一边学一边干。”谈起自己的亲身经历,陈建国有点激动,然而就是在这个困难时期,剧团的演员们也没有放弃自己的梦想,他们一边在厂里干活,一边利用空余时间排练节目,到基层为老百姓演出。
2000年,南京市江宁区开始举办“江宁之春”群众文化节,采用各种文化形式深入江宁区的各个社区、广场。作为该区唯一一个专业剧团,锡剧团的演员们肩负起了丰富群众文化生活的使命。他们一边带着道具、灯光,打包行李,分赴全区各地开展文艺演出,一边从自身做起,不断树立品牌意识,壮大自身实力。同时,为了丰富演出形式,剧团还积极吸收新鲜血液,2003年委托江苏省戏校培养了16名既会表演戏剧又擅长现代歌舞的演员,如今,这些演员已成长为剧团的骨干。
“文化乐民”责无旁贷
今年春节第一天,早上6点出发到汤山街道上峰社区搭舞台,晚上7点半演出至9点多,拆了舞台运回东山街道;第二天,早上5点半出发,到横溪街道陶吴社区搭台演出,深夜拆台返回;第三天,到东山街道演出……舞台搭好了,灯光架好了,音乐响起来了,没等开演,村民们就早早拿着小板凳到休闲广场占位置,连广场两边的路上都挤满了人,而此刻简陋的后台内,演员们正在紧张地做着演出前的最后准备。字正腔圆的戏曲、幽默滑稽的小品、动感十足的现代舞……把观众逗得时而开怀大笑,时而热泪盈眶,赢得了阵阵掌声。
20多年的时间里,锡剧团没有经验可以借鉴,也没有模式可以拷贝,演员们在改革中学习历练,不仅唱响在乡村和城里的舞台上,还取得了累累硕果:现代戏《瓜棚轶事》参加南京市会演获创作、表演一等奖,在江苏省小戏小品大赛中获创作剧目奖,并获得南京市“五个一工程”奖;锡剧《老屋》参加江苏省第七届锡剧节获剧目二等奖及8个优秀单项奖,获得第六届南京市文学艺术奖及“五个一工程”奖;小品《数钱》获江苏省五星工程奖金奖……在全国演出市场不景气、许多地方剧团名存实亡的今天,锡剧团的发展就是一部精彩纷呈的大戏。去年,剧团还成立了南京市锡剧团有限公司,“现在我们扩展自身演出市场,每年至少要演出160多场,演出收入年利润约70万元,取得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丰收,再也不用担心生存问题了。”采访结束时,任九保兴奋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