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近年来,我国各地方文化厅局紧紧围绕文化部提出的“扩大国际文化交流,积极开拓国际文化市场,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总体要求,在文化部与地方文化外事工作协调机制下加强了资源整合,初步形成了对外及对港澳台文化交流“一盘棋”的大好局面。我们特对北京、上海、浙江、河南、四川、青海和黑龙江7个省、市的经验和做法进行了认真梳理总结,在此与全国的读者一起分享。
北京
央地合作品牌项目:欢乐春节 央地合作突出特点:借力驻外中国文化中心
2008年北京奥运会结束之后,北京市对外文化交流工作主要是趁着奥运的余温,固化奥运文化成果,推动文化企业和文化产品“走出去”。北京市及时制作了一批奥运题材的图片,捐赠给部分海外中国文化中心和使馆文化处进行展示,包括毛里求斯、贝宁、开罗、巴黎、马耳他、首尔中国文化中心和西班牙使馆文化处。
北京市还积极利用“欢乐春节”活动的契机,在英国、芬兰、爱沙尼亚、埃及、菲律宾、阿曼、泰国、澳大利亚、法国、马达加斯加、津巴布韦和莫桑比克等多个国家举办或参加了春节庆祝活动。活动中多选用具有浓郁北京特色的民间艺术和民俗表演,加深了当地人民对我国传统节日和传统文化的认同。尤其是通过连年在北欧地区举办春节文化活动,使得北欧城市与北京市的文化交流日益频繁,中国文化的影响力在这一地区也大大加强。
北京市还注意根据中国文化部与外国有关部门签订的文化合作协定开展文化交流活动,配合文化部主办或参与组织的国际大型文化活动,在重点国家和地区举办北京文化节、文化周活动,如2007年在莫斯科举办了“北京周”开幕式演出活动。
同时,北京市努力开拓艺术领域的国际交流与合作,为艺术界人士创造更多与外界接触的机会。2008年6月至2010年4月期间,落实了“欧洲和中国的艺术桥梁”项目,与芬兰的赫尔辛基市、爱沙尼亚的塔林市和瑞典的斯德哥尔摩市互派艺术家,促进艺术创作与交流;2007年、2008年,北京文化艺术基金会与西班牙“laCaixa”银行基金会分别在中国和西班牙互办当代艺术展。展览通过总结和回顾30年来中国式“抽象”艺术的发展,展示了40多位中国艺术家如何探讨并创造超越传统与西方现代主义的艺术实践。
此外,针对常驻北京的各类外籍人士,开展一系列以“灯下亮”为主题的文化活动。如针对在京留学生、外籍专家和新闻媒体,以京味文化为中心,通过演出、讲座、参观、中外学生联谊会等形式全面地介绍和宣传北京的特色文化。
黑龙江
央地合作品牌项目:艺海流金
央地合作突出特点:保持对俄文化交流的优势
近年来,黑龙江多次组成艺术团赴泰国、韩国、古巴、墨西哥等地参加文化部在海外举办的“欢乐春节”活动,其中2010年黑龙江艺术团赴古巴、墨西哥访演,获文化部颁发的“欢乐春节优秀组织奖”。在文化部的指导下,黑龙江力争保持对俄文化交流的优势:俄罗斯“中国年”举办时,出色完成多项国家级文化交流项目,“俄罗斯人在哈尔滨图片展”成为开幕式上中国国家展的一个亮点。2008年4月,黑龙江艺术团在文化部组织的“伏尔加河艺术之旅”活动中,荣获俄罗斯联邦文电署颁发的俄罗斯“中国年”突出贡献奖。2010年,“黑龙江省黑河中俄文化大集”创新了与俄罗斯文化交流形式,探索了对俄文化贸易新途径,取得了一定的直接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黑龙江的对外文化贸易取得了较好效益。冰雕国际展和冰上杂技项目已成为文化产业品牌,入选国家首批15个贴息贷款重点扶持项目。冰灯冰雕艺术展、大型冰上杂技主题晚会《北极光》和杂技项目《空中浪桥》,被商务部、文化部、广电总局、新闻出版总署联合评定为2009—2010年度国家文化出口重点项目。黑龙江冰雕艺术在美国的纳什维尔、奥兰多、达拉斯等地展出,每年销售门票50余万张,2009年扩展到华盛顿,观众跃升到百余万。冰上杂技赴法国、瑞士、摩洛哥等国20多个城市商业巡演70余场,观众逾16万人次。
同时,对我国港澳台地区文化交流取得进展。2009年,台湾地区大学艺文中心协会参访团访问黑龙江。同年,承办大型文化交流活动“艺海流金——走进黑土地”。该活动是黑龙江近年来承办的最大规模的文化交流活动,近百名香港、澳门政府官员和文化界知名人士及内地嘉宾参加,其中颇具特色的文化艺术推介会资料被收录进入文化部港澳台办数据库,作为今后“艺海流金”活动项目推介的一个范本和案例。
上海
央地合作品牌项目: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 央地合作突出特点:主办、参与大型国际性文化节庆活动
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上海美术双年展、上海艺术博览会、上海国际电影节、上海电视节、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这些大型国际性文化节庆活动,与2010年上海世博会一起,逐步将上海打造成为重要的国际文化交流中心城市和亚洲地区文化中心城市。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多种渠道运作,是上海市在这些活动中积累的优秀经验。
同时,上海也积极参与在世界范围内举办的重要文化交流活动。先后组织上海文艺演出团赴俄罗斯圣彼得堡举办“中国年·上海周”系列文化活动,参加中俄文化部共同策划的“伏尔加河艺术之旅”活动等;组派文艺团组赴意大利参加中国文化部与意大利罗马音乐中心合作举办的“中国文化节”;2008年、2010年春节期间,相继赴土耳其安卡拉市举办“上海文化周”,赴比利时安特卫普、荷兰鹿特丹举办“欧罗巴利亚中国艺术节——上海文化周”活动;2009年和2010年,上海与台北互派大规模团组到对方城市举办“两岸城市艺术节——上海文化周”和“台北文化周”活动。
根据文化部统一部署,上海每年组织1至2次上海文艺团组赴海外参加“欢乐春节”活动,通过舞台演出、文博展览、广场巡游、影视展播、图片展示、民俗展演、体育表演、知识竞赛、校园活动、旅游推广等多种形式,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
上海还十分注重打造适合海外市场的文化产品,为上海文化贸易出口奠定基础。杂技芭蕾《天鹅湖》、舞剧《霸王别姬》、京剧《杨贵妃》、舞剧《红楼梦》、创新京剧《王子复仇记》、功夫剧《少林武魂》赴海外巡演,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初步形成了一批既有中国特色又符合海外观众欣赏习惯的外向型文化产品。2006年至2009年间,上海共实现对外服务贸易额4.6099亿元人民币(未含文化产品和娱乐业对外服务贸易额)。因受2008年地震灾害及2009年全球金融危机影响,两年间所引进项目有大幅减少;而派出项目及进出口贸易额均呈增长趋势。
河南
央地合作品牌项目:第十届亚洲艺术节
央地合作突出特点:多次承办文化部重大交流项目
近年来,河南省先后引进国外40多个文化艺术团举办交响音乐会、民族舞蹈、歌舞晚会、书画展览等活动,承办了文化部重大交流项目“情系中原”“艺海流金”、第十届亚洲艺术节等活动。2008年,第十届亚洲艺术节举办时,来自20个国家的37个表演团体参加,演出文艺节目78场、展映电影700场、举办艺术展览13场,取得了良好的经济社会效益。2010年,河南省参与文化部和印度大使馆共同主办的纪念中印建交60周年文化交流活动。
为落实中非合作计划,加强与非洲国家的文化交流,数年来河南省为苏丹国家杂技团培养两批杂技学员,这些演员在中非首脑北京峰会上作了精彩表演,已成为苏丹国家杂技团的主力队员。2010年,在郑州举办“朋友·伙伴、兄弟”非洲摄影展,引起社会广泛关注。此外,多次组派艺术团赴非洲交流,反响良好。
此外,河南省积极开展对外文物交流,近年来举办或参与举办对外文物展览30多个,涉及法国、意大利、日本、韩国等近20个国家和地区。如在中国和意大利举办的“秦汉——罗马文明展”,赴南非举办的“中国河南文明摇篮展”。
河南省还以豫剧为重要载体,加强两岸文化交流。多次组派艺术家参与台湾豫剧团的剧目创作,排演了《武后与婉儿》、《快打三国》等10余台剧目。2009年12月,参加“中原文化宝岛行”活动,举办文化高峰论坛、经贸交流会。2010年,组派嵩山少林寺武僧、省曲剧团赴台湾参加“2010台中县大甲妈祖国际观光文化节”,演出《阿Q与孔乙己》,并开展了讲座、广场宣传等活动,参加“2010河南台湾活动月”,举办了“两岸戏曲展演周”,取得了良好效果。此外,为培养两岸戏剧艺术后备人才,与台湾豫剧团联合实施“两岸戏剧人才培训计划”,有计划地互派戏剧学员。
青海
央地合作品牌项目:“非洲文化聚焦” 央地合作突出特点:与贝宁合作日渐深入
青海省文化厅对外文化交流工作专门管理机构的成立,有力地推动了青海对外文化交流的规范管理和快速发展。青海省以对贝宁的文化交流工作为重点,在非洲、欧洲、大洋洲、美洲等地区广泛开展对外演出、展览、培训、学习等活动,取得了良好效果。
2008年,受文化部委派,青海在贝宁举办了“多彩中国——青海文化周”活动,随后保持了与贝宁的良好交流势头。数年来,多次派出民间艺人表演小组赴贝宁开展文化活动,并邀请贝宁官员、诗人、歌唱家至青海参加文化活动。2009年1月,5人民间艺人表演小组赴贝宁参加了中国文化中心举办的春节文化活动,剪纸、藏绣、木雕等青海传统手工技艺深受贝宁人民喜爱,表演获得圆满成功。7月,在“非洲文化聚焦”的项目框架下,“朋友·伙伴·兄弟——中国摄影家眼中的贝宁”摄影展在青海举办。10月至11月,派出剪纸艺人王风英、掐丝唐卡艺人李联霞赴贝宁举办了为期一个月的剪纸和掐丝唐卡制作培训。此后,贝宁手工业部,贝宁文化、扫盲和国语促进部有关负责人先后到青海访问交流。
同时,青海也积极参加“欢乐春节”品牌文化活动。2010年1月6日至13日,赴韩国首尔参加了“第三届欢乐春节——中韩缘文化节”;1月12日至24日,赴贝宁参加了中国文化中心举办的春节文化活动,举办“美丽的国度——青海·贝宁文化交流摄影作品展”活动,展出获得了圆满成功;2月9日至2月18日,赴荷兰参加“欢乐春节”展示表演活动。
此外,青海省在打造大型国际性文化活动上已有建树。从2008年起,连续3届举办“青海国际水与生命音乐之旅——世界防治荒漠化与干旱日主题音乐会”;连续3届举办青海国际唐卡艺术节与文化遗产博览会暨民族文化旅游节;连续2届举办青海湖国际诗歌节,以其特殊的地域载体、新颖的时代创意和深刻的诗歌文化内涵受到国际诗歌界的认同。
四川
央地合作品牌项目:中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
央地合作突出特点:搭建非遗“走出去”平台
近年来,四川省以举办或参与国际艺术节、博览会和参加文化部举办的重大文化交流活动为契机,每年策划组织开展重大对外文化交流活动1至3项。依托“欢乐春节”、中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等重大对外文化交流活动,四川省向世界展示了丰富的民族文化遗产和中国政府对民族文化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
仅用一年时间,四川省对外文化交流就基本恢复到“5·12”汶川大地震之前的水平。统计数字显示,2009年1月至6月,四川省文化团组出访41项,来访59项,文化贸易额近8000万元。利用文化部在海外举办“欢乐春节”的契机,四川在北美、亚洲多国举办了上百场文化活动,向世界展示了四川灾后文化重建的成果。
同时,中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已成为四川对外文化交流的品牌活动,它为四川搭建了非遗特别是藏羌彝非遗项目“走出去”的平台,也成为全国各地非遗展示风采的舞台。2009年8月28日,中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永久落户成都。该活动是经我国政府批准的,在我国乃至在世界范围内首次举办的大规模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主题的文化活动,受到了世界多国的关注。
在培育对外文化品牌方面,四川省实施“一市一州一品”对外文化品牌工程。通过实施对外文化品牌工程和提供项目渠道、政策资金、信息服务等平台,扶持具有高附加值和自主知识产权的文化产品出口。数码动漫、网络游戏产品和服务为主的创新型、科技型文化贸易额屡创新高,演出、艺术品、灯展、民间工艺、动漫游戏成为主力产品。
浙江
央地合作品牌项目:浙江文化节央地合作突出特点:拓展文化艺术国际营销渠道
在积极推进政府主导的对外文化交流的同时,浙江省坚持倡导并积极通过市场化、商业化、产业化的方式,推进对外文化交流与合作,文化艺术产品通过国际营销走向世界。统计数据表明,“十一五”期间,浙江省双向交流的项目中通过商业、有偿形式运作的占总数的68%;以企业为主体的文化产品与服务出口贸易越来越活跃,杭州中南卡通公司制作的动画片销往全球70余个国家和地区,出口量占全国总出口量的80%以上;建立了对商业性演展文化产品出口指导和资助机制,5年来共指导、资助21个演展项目,经费达171万元。
同时,浙江近年来引进的文化艺术演出和展览项目数目巨大。数据分析表明,世界知名的大型艺术团组进入浙江巡演明显增多,高雅艺术演出仍占主导。商演中,港台艺人的演出场次占有相对稳定的市场基础。
在文化部的指导下,浙江对外文化交流品牌建设成效显著。先后在法国、美国、澳大利亚、英国、墨西哥、芬兰等国家的城市成功举办了6届“感受浙江——浙江文化周”“浙江文化节”大型对外文化活动;成功举办“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浙江活动周”“第六届世界合唱比赛”;“衣锦环绣——5000年中国丝绸精品展”“天上人间——五年中国丝绸文化展”“丝绸之路——中国丝绸艺术展”等主题展览分别赴捷克、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巡展。
同时,浙江对我国港澳台地区文化交流也不断深化。连续4年在台湾举办“台湾·浙江文化节”,有步骤地实施浙江传统戏剧、文物精品、美术绘画、民间艺术等领域的特色优秀项目入岛交流,对台湾社会产生持续影响,建立起密切的两岸交流关系。同时,多渠道多形式地开展对港澳交流工作,策划赴港澳举办重大文化活动,通过市场运作方式进行商业演出,通过民间交流方式不断扩大浙江对港澳交流的覆盖面,通过双向交流方式引进港澳优秀艺术项目,通过合作交流方式稳步建立互动互利的紧密型文化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