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民生”叩响幸福海门

来源: 中国文化报

日前,江苏省海门市文广新局捧回了“江苏省文化民生建设先进集体”的奖状。近年来,海门市文广新局把文化作为改善民生的重要抓手,作为衡量居民幸福指数的重要尺度,让群众在文化中感受幸福生活。

    送戏送书送电影

    镜头一:2011年1月20日,海门市沙东村社区服务中心,漫天飞舞的雪花中,一台红色的流动舞台车上,几名扮成炊事员的小伙子正在表演杂技,锅碗瓢盆在他们手中上下飞旋,一阵阵叫好声从伞下不断传出。

    这是“走进沙东村”专场文艺演出的一幕,也是海门市开展送书、送戏、送电影文化惠民工程的组成部分。2010年,海门投入80多万元用于“三送”工程,共计送书2万多册、送戏180多场、送电影2860多场。

    每到周末的晚上,市区文化广场会放映2场电影,免费供市民观看。每年2万多册图书送到农村,极大丰富了农村文化资源。2008年,海门市已经实现农家书屋全覆盖。2010年,海门市文广新局进一步提高标准,开展“示范农家书屋”和“优秀农家书屋”的创建命名活动。读书演讲、读书征文、图书捐赠等16项系列活动在海门城乡掀起了一股读书的高潮。

    以海门图书馆为阵地,海门财政拨款70万元,建成了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海门支中心,免费对外开放。建成后的支中心有150多平方米的多媒体视听室,可容纳百余名观众;有100多平方米的电子阅览室,配有近50台电脑。此外,镇、村服务点建设与市党员教育网进行了技术衔接,真正实现了文化资源信息市、乡镇、村全覆盖,老百姓在家门口就可以享受到最新的文化科技信息。

    好戏连台走四方

    镜头二:2010年5月23日,上海东方明珠广场,木屐敲打着舞台,发出清脆的声响,年轻的舞者身着短衫,头戴斗笠,伴着“叽叽嘎嘎”的音乐声,仿佛正在转起一台台水车。阳光明媚的午后,站在上海的立交桥上,同样可以感受水乡的意蕴。

    那时,世博会的热情正点燃着整座城市,作为上海世博会城市文化广场“周周演”活动中第一个外省市专场演出,“春涌海之门”带着江海儿女的质朴与纯真,打动了上海,融入了世博。

    近年来,海门市文化活动亮点频频。2006年起,每年盛夏之夜在海门文化广场上演的“海门之夏”广场文艺演出已经成为深受老百姓喜爱的群众文化品牌。去年,该市组织了演出32场次,近3000名演职人员完成了400多个节目,观众人数达到20万之多。另外,海门又以“激情江海风”为主题开展区域文化联动的特色文化创建活动,精选4台大型综艺节目,在各乡镇和市区进行巡演。2个多月的时间里,活动共创作节目60多个,演出23场次,耗资近百万元添置的流动舞台车穿梭在城乡之间,受到老百姓的热烈欢迎。

    文化活动受老百姓欢迎,需要有好的作品。2010年以来,海门市文广新局在全市系统内实施智慧型、创新型、实干型、个性化的“三型一化”人才培养计划,提升文化队伍的专业素质和业务能力,也为更多优质节目的产生提供了人才保障。由海门山歌剧团根据该市正余镇邢柏村党支部书记曹玉峰的真实事迹创作的歌剧《江海之魂》,以纪实的手法和朴实的语言,再现了曹玉峰担任村干部15年的感人事迹。在全市的120多场巡演中,场场爆满。目前,剧团又邀请了江苏省和南通市专家对该剧进行进深度加工,并更名为《书记大哥》,争取打造成一部精品力作。

    一部作品能够打动人,贵在有真情实感。近年来,海门市各级文艺团队创作了一系列老百姓喜闻乐见的优质节目。表演唱《总理来到叠石桥》,描述了温家宝总理在海门市叠石桥市场视察的场面,表演中加入了总理视察时的讲话录音,展示了沈绣作品《总理与人民在一起》,让观众又听又看,好像真的来到了现场,围绕在温总理的身边。歌曲《余东好地方》是由一位年轻的文化站长自己作词作曲并演唱的作品,歌曲再现了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余东的无限风光。春节期间在海门城乡演出中广受好评的小品《邻里风波》,以幽默风趣的形式表现了农村生活新变化和邻里小纠纷,观众仿佛能在节目中找到自己生活的影子。

    遗产瑰宝展新颜

    镜头三:2010年5月19日,江苏省南通职业大学礼堂,甜美的歌声和着悠扬的旋律,海门山歌传承人宋卫香以一曲《小阿姐看上摇船郎》,再现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海门山歌的独特魅力,并现场讲解了其中的内涵和历史演变。在时代的洗礼中愈显精湛的海门山歌艺术,已经走出海门,走向更远的天地。

    作为国家级非遗项目,海门山歌在该市得到了细致的保护。去年,宋卫香被批准为江苏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为这一艺术形式能够更好地传承下去提供了保障。江海大地,孕育了诸多的艺术精华,近年来,海门市高度重视非遗保护,积极筹建海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数据库,已将通东民歌、葫芦美术、颐生酒制作工艺申报省级非遗项目。同时,沈绣的资料也在搜集挖掘整理中,正拟申报江苏省和国家级非遗项目。

    文物保护也实现了历史性突破,大生三厂历史建筑作为近代重要工业遗迹已被江苏省政府申报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海门市文广新局对全市22个乡镇全面实地调查,确认了50个文物重点保护项目,实施建档、保护修复等一系列措施。余东明清建筑群、常乐镇张謇扶海宅旧址、大桥镇清代建筑群、东灶港张公堤等4处已获南通市政府同意申报第七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同时海门市第三批文物保护单位也得到确定,16个项目都将得到细致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