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越明珠幸福武进 文化惠民春风拂面

来源: 中国文化报

“流动舞台”把先进文化送到百姓家门口

    百兴艺术团唱响和谐幸福新武进

    “省文化馆每年送文化下乡活动50场,已感觉十分紧张和疲劳,而武进百兴艺术团的‘流动舞台’每年送文化下乡超过200场,演出强度之大、质量之高,让人简直无法想象,真是太了不起了。”前不久,江苏省文化厅一位领导在看过百兴艺术团的演出后,给予高度评价。这标志着武进在江苏全省又打响了一个文化惠民品牌,这也预示着在今后一段时期内,这种“以文惠民、以文化民”的新模式将成为武进百万市民共享的福祉。

    “文企合作”新模式应运而生

    2009年2月9日元宵夜,礼嘉镇文化广场,皓月当空,烟花璀璨。在一片欢歌笑语中,于当天正式成立的武进百兴艺术团在此举行了首场文艺演出,当地居民第一次在家门口欣赏到了精彩的现场演出。演出的成功举行,开启了武进区“文企合作”的新模式。

    继2008年在新天地公园水上舞台举行的“文化周末”活动取得巨大成功之后,武进相时而谋、相机而动,推动群众文化事业发展的力度不断加大,深度和广度不断延伸。2009年初,武进区政府出资购置了一台价值近百万元的文艺演出流动舞台车,专门用于繁荣全区群众文化,旨在把先进的文化艺术送到全区所有居民的家门口。

    政府搭建舞台,企业上台唱戏。这在武进已不乏先例,早在2007年,武进锡剧团冠名中天钢铁艺术团,每年至少送戏下乡200场,3年多来已下乡演出超过700场。

    作为武进区另一家知名大型民营企业,百兴集团捕捉到流动舞台承载的巨大宣传效应,他们抢抓时机、积极响应,经过武进区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穿针引线,由该集团冠名的武进百兴艺术团在短时间内宣告成立。百兴艺术团成立后,百兴集团明确表示,每年至少提供80万元资金,用于艺术团的正常运营,确保每年送文艺演出下乡活动不少于200场。这也意味着,只需两年时间,全区400多个行政村的居民就能在家门口欣赏到专业的文艺表演。

    从那天起,承载着武进广大农村居民希望的流动舞台车便在武进1243平方公里的大地上奔驰,它开到哪里,就把欢歌笑语带到哪里,就把精神文化食粮带到哪里。它又像一串跳动的音符,在武进大地奏响了文明和谐的新乐章。

    “先进文化”主题在此延伸

    用歌声振奋人心,用欢笑酿制甜蜜。“百兴艺术团不仅要把欢歌笑语带到武进的每个角落,更要通过这个载体大力弘扬先进文化。”担任百兴艺术团团长的武进文化馆馆长倪金才介绍说,由于每场演出都有12至15个节目,为避免在同一个镇出现节目重复的现象,尽可能向农村居民呈现先进的、精彩纷呈的节目,艺术团成立之初,就着手准备了40多个节目,以便随时变换。而且,他们在保留优秀主打节目的同时,还根据不同时期的主旋律及时排演新节目,不断加以充实,使演出的效果更优。

    “百兴百兴,百业俱兴。这既是百兴集团的终极理想,也是区委、区政府谋求的发展目标。”对于普通老百姓而言,可以用一首歌来解读这句话——《家和万事兴》。2009年9月3日,百兴艺术团在南夏墅街道南苑小区健身广场举行第128场演出时,第一个节目就是男女声合唱《家和万事兴》,表演者是一对夫妻,都是卫生院的医务工作者。从礼嘉镇的首场演出开始,这对夫妻至今已演出了60多场。

    “文化惠民”工程实现多赢

    2009年,“流动舞台”送先进文化下乡活动举行了201场,不仅圆满完成了既定目标,还因其广泛的影响力让百兴集团的美誉度不断提升。

    带着对群众文艺工作的热爱,百兴艺术团所有演职人员对惠民演出表现了充分的热情与执着。不论是酷暑逼人的炎夏,还是寒风刺骨的严冬,为了把先进文化送到老百姓家门口,艺术团的每一份子都肩扛着神圣的使命和荣耀,怀揣着一股奉献的热忱和坚毅。“百兴艺术团前进的道路上可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但我们不会因为这些客观存在的困难而畏缩不前,更不会因此而减退为老百姓服务的热情。”艺术团副团长杨晖坚定地说。

    “用先进的文化鼓舞人、吸引人、服务人,这就是真正意义上的文化惠民工程。”武进区文广新局局长郝建成表示,用“流动舞台”的形式将先进文化送到老百姓家门口,是武进的又一项创新之举。“新”在百兴艺术团由企业资助,演出的节目都是主创人员新近创作的,结合了武进新农村大地的新风尚、新气象、新面貌;还“新”在用人机制方面,因为用的基本都是签约演员,其中优秀的长年留用。而一些专业的文艺骨干也愿意参加演出,觉得这种形式的演出能体现他们的艺术表演价值。通过引导社会各方力量的积极参与,可以进一步加快文化建设发展步伐,促进更快更好地实现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武进“一镇一品”特色文化创建活动有声有色

    为进一步弘扬武进特色文化,提升区域竞争力和知名度,繁荣群众文化,打造各镇、街道特色文化品牌,去年1月,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在全区开展“一镇一品”特色文化创建活动。

    武进区文广新局提出,要充分认识创建特色文化是弘扬武进传统文化的重要举措,挖掘和保护武进民俗文化的重要途径,也是繁荣群众文化事业、丰富群众文化生活的有效手段。各镇、街道要进行广泛宣传,发动群众积极参与特色文化的创建工作,做到镇镇有品牌,村村有队伍,形成全民动员、人人参与的良好氛围。通过一段时间的扎实创建,各镇、街道创建出一至两个特色文化品牌项目。同时,要结合时代特点,与时俱进,将群众喜爱的特色文化活动深入持久地开展下去,并发扬光大。

    经过全区上下文化及相关部门的共同努力,武进区特色文化创建活动广泛深入开展,各镇创建工作有声有色,特色文化品牌项目创建成果丰硕。16个镇、街道分别创建了结合本地特点、具有一定品牌影响的特色文化品牌项目,活动经常开展,群众参与广泛,成为展现当地综合实力和区域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

    以下为其中15个镇、街道的特色文化品牌项目

    雪堰镇:“龙舟之乡”

    雪堰镇依托原有的基础条件已经成立了5支龙舟队,每队人数为24人,龙舟13条,下一步全镇计划组建15至20支龙舟队,一年抓基础,两年上水平,三年参加较大赛事,确立“龙舟之乡”的地位。

    前黄镇:“秧歌之乡”

    前黄镇目前共有15支秧歌队,每队16人,近年来先后组织了多场秧歌展示比赛活动。通过这些活动,前黄镇的秧歌队伍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充分体现了“秧歌之乡”的特色文化。

    礼嘉镇:“锡剧之乡”

    礼嘉镇锡剧协会目前有业务骨干45人,参与锡剧演唱人数100多人,每周二、周日为锡剧演唱日,经常开展演唱活动,先后排出了多个新剧目,还免费下乡演出,受到了群众的好评。

    南夏墅街道:“小戏之乡”

    武进区戏曲曲艺协会南夏墅分会现有会员50人。协会成立后,先后排练多部小戏到村、社区进行巡回演出。目前,南夏墅街道共有“戏曲之家”10个,每周都有戏迷大家唱活动。

    遥观镇:“书画之乡”

    遥观镇拥有一批知名书画家,他们中大多数都开过画展。全镇五所学校中就有四所学校被评为常州市书法特色学校,学习书画的人员逐步增加,多件书画作品获得全国性奖项。

    洛阳镇:“龙灯之乡”

    洛阳镇组织成立了龙狮协会,目前全镇共有26支舞龙队。每支舞龙队通过勤学苦练都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在去年举办的庆元宵民俗文化巡演上,舞龙队的精彩展示吸引了来往百姓驻足观看。

    奔牛镇:“广场文化”

    武进区音舞协会奔牛分会,培养了一大批文艺骨干和爱好者,有舞蹈等活动队伍19支。奔牛镇每年都在公园内举办大型的文艺活动,去年一年共举办了13场广场文化活动,观摩人数达6万人次。

    牛塘镇:“浅刻之乡”

    牛塘镇自开办特种工艺雕刻厂以来,培养了一大批勾、刮、雕、刻工艺美术大师,目前已有35位艺人从事浅刻工作。一批雕刻大师的作品在国家级工艺美术展评中屡获殊荣。

    湖塘镇:“邻居节”

    湖塘镇组织举办的“邻居节”,以开展文体活动为载体,围绕“和谐”做文章,活动内容贯穿全年。目前已经成功举办了6届“邻居节”,策划举办了一系列的文体活动,每次活动都能吸引广大群众积极参与。

    横林镇:“戏曲之乡”

    横林镇的戏曲协会吸引了越剧、沪剧、锡剧、京剧等戏剧爱好者积极参与,协会成员由最初的10多人发展到300余人。镇里还组织成立了业余锡剧团,戏曲协会与剧团还送戏下村,全年演出达50多场。

    横山桥镇:“书画之乡”

    横山桥镇先后组织成立了常州文博鉴赏学会横山分会和横山书画研究会,书画爱好者120多人。学会、研究会每年都要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受其影响,横山各中小学也开设了书画兴趣班。

    郑陆镇:“诗词之乡”

    在郑陆爱诗词写诗词的文人墨客众多,《舜溪风采》诗刊应运而生,至今已办刊近10年,每年定期组织活动。《舜溪风采》的业务骨干每年还在焦溪中学举办诗词讲座,并帮助成立了学生诗社。

    邹区镇:“灯文化”

    邹区镇的灯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镇里明确了建设灯文化的方案,成立了古灯展馆,每年举办的全国灯具节更是邹区镇的一大盛事。镇中心幼儿园、学校还通过舞蹈、模特把自制的灯具搬上了新天地水上舞台。

    嘉泽镇:“风筝之乡”

    嘉泽镇确定了“风筝之乡”为全镇的特色文化。目前在19个行政村中已经建立了近15个风筝队伍,参与人员有150余名,镇里还组织各行政村、社区风筝队开展培训和展示活动。

    湟里镇:“锣鼓之乡”

    湟里镇把“锣鼓之乡”作为特色文化项目,目前全镇有一支63人的威风锣鼓队,16个村、3个社区共有腰鼓队8支,军鼓队4支,欢庆锣鼓队4支,总人数达413人。现在已打出了一张“锣鼓之乡”的靓丽名片。

    打造文化企业 传播先进文化——访武进百兴艺术团名誉团长、百兴集团董事长茹伯兴

    3月24日,笔者随常州市武进区文广新局有关领导在雪堰镇太滆村中心广场现场观看了武进百兴艺术团的文化惠民演出,一台流动演出车,20多名演员,把一台包括独唱、表演唱、小品、音乐剧、小提琴演奏、红歌联唱、锡剧、现代歌舞等当地百姓喜爱的文艺演出送到近3000村民的家门口,舞台灯光绚烂,现场气氛热烈,村民的快乐与开心写在了脸上。百兴艺术团副团长杨晖告诉笔者,艺术团成立两年多来,每年演出200多场,基本上跑遍了武进的每一个村庄,送演出到村民家门口,村民免费观看演出。在流动演出车顺利行进的背后,离不开艺术团名誉团长、中国百兴集团董事长茹伯兴先生的积极支持,百兴集团为艺术团提供了所有的运转资金与经费支持。随后,笔者采访了茹伯兴先生。

    笔者:百兴集团是主要从事工业制造、房地产、商贸等行业的大型企业,先后在公共建设、希望工程等公益事业方面多次捐助,是怎么想到要参与支持当地社会文化事业的呢?

    茹伯兴: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人们对文化的需求更为强烈。党的十七大提出要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体现了我们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高度文化自觉。而积极参与文化建设是企业重要的社会责任,功在社会,利在自身。对内通过文化这一载体凝聚人心,提升素质;对外树立企业形象,进一步扩大知名度和美誉度。

    笔者:百兴艺术团成立两年多来,马不停蹄地下乡演出,受到了武进老百姓的喜爱与好评,您对此满意吗?

    茹伯兴:百兴艺术团成立以来,在武进区委、区政府的关心下,把具有一定艺术水准、贴近广大百姓的文艺演出送到百姓家门口,受到了社会各界的欢迎与好评,我们也感到很高兴。艺术团既送文艺下乡,又宣传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文化惠民,文化乐民,区领导对此也给予了肯定与好评。我们百兴集团虽然投了点资金,但收获更多,惠民演出使老百姓得实惠,也扩大了我们企业的知名度。

    笔者:一个卓越的企业需要优秀的企业文化去引领和推动,您对企业文化和文化企业是怎么看的?

    茹伯兴:百兴集团自成立以来,非常重视企业文化建设,矢志做一个有文化的企业。我在百兴集团提出和倡导“家文化”,对于我们每一个个人而言,事业、社会、家庭,三者缺一不可。硝烟弥漫的市场竞争并没有改变我的心态,我要把中国人的“家国”思想带到企业,“家和万事兴”,在“家文化”的熏陶下,企业凝聚力得到提升。我们不仅要重视企业文化建设,在当前国家对文化产业发展高度重视的形势下,我们还将积极投身文化产业,将文化产业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进行规划,实现由企业文化向文化企业的跨越式发展。

    企业要饮水思源,始终不忘企业所承担的社会责任。这既是对社会的一种奉献,也是企业持续发展的一个投资经营理念,更是企业家的一种社会责任。真正的企业财富不是金钱,而是给社会带来了什么。百兴集团将在做大做强企业的同时,积极履行社会责任,为构建和谐社会作出自己的贡献。

    茹伯兴简介:茹伯兴,1947年5月生,江苏常州人,大专文化,中共党员,中国百兴集团董事长。近年来,茹伯兴先后荣获江苏省劳动模范、常州市劳动模范、常州市模范共产党员、中国品牌建设十大杰出企业家、常州市杰出企业家等荣誉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