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长带队汇报,拿出详尽的规划和课题研究方案,在评审会上应对专家各种提问,在会下交流各地公共文化建设的经验和做法。日前,文化部、财政部召开了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项目)评审会。评审会不仅仅是几十个市领导们的考场,也是他们交流和学习的平台。很多申报地区负责人表示,公共文化建设在国计民生中担当重要角色,如果评审通过成为创建示范区,一定要发挥自身优势和示范作用,带动本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即使评审没有通过,创建示范区的规划也要继续执行,不断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水平。
“发动全市的力量做好它”
今年3月初,广东省东莞市召开了2011全市文化工作会议,提出今后5年将投入超过16亿元用于公共文化建设。令东莞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局长陈志伟备感振奋的是,本是文化系统的年度会议,在市长李毓全的主导下,成为一个1000多人参与的全市大会,其中有580多位与会者是各街道、镇、村的一把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已经不单单是文化部门的任务,东莞开始发动全市的力量做好它!”陈志伟说。
不仅仅是东莞,在这次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项目)的评审过程中,很多申报地区把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倾全市之力做好这项工作。55个示范区申报单位负责人基本都是市长。很多申报地区还就此项工作专门成立了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市长担任组长,宣传部部长、副市长牵头,并且由市长亲自带队到北京评审会上做汇报。
示范区评审,也成为市领导与文化部门“亲密接触”的良好时机。很多市长为了做好申报工作认真备课,借此深入了解了本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情况。一些申报单位还将公共文化建设列入政府重要规划,例如江西赣州的“十二五”规划中提出了“幸福赣州”目标,其中,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就是重要指标之一。
评审会的专家们有一个感觉,多年以来,一项文化工作能够吸引全国如此多的市长前来汇报的场面并不多见,也充分说明了示范区创建工作符合推进文化工作需求,符合人民群众需求,已成为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科学发展的重要抓手。
除了热情,还需规划和保障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是为民办实事,只靠积极和热情还不行,老百姓到底要什么?目前的工作缺哪些?新时代下该怎么转变思路?有了计划,要如何执行?针对现实中存在的问题,各申报单位积极出动,成立专题调研组,通过全面深入的调研掌握了第一手资料,在摸清底数的基础上,针对突出矛盾和问题,提出了解决措施。
在广东,东莞市成立了9个调研组,全面摸清了全市公共文化建设现状,以此制定出详尽而可行的示范区建设规划。在河北,秦皇岛市对照创建标准逐条分析目前的工作现状,从中理出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并对相关指标进行量化后,测算出达到目标所需要的经费投入,提出时间表和路线图。在江西,赣州市积极推动公共文化考评体系研究,用赣州市文化和广播电影电视局局长钟家伟的话来说:“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一直在做,但之前没有统一的标准,只能自己摸索。现在有了示范区创建,感觉工作顿时有了规范和指导。”
如何保证规划能够顺利进行?经费是重要的实施保障,各申报单位努力保证创建示范区经费到位。不仅是经济发达的东部地区,即使在经济水平较为落后的西部地区,创建经费也得到了应有的保障。甘肃金昌市2011年至2012年各级财政安排文化建设费5亿元,每年安排公共文化专项经费人均不低于10元,总额不低于500万元。青海格尔木市从2011年起,每年投入1亿元用于改善公共文化设施。内蒙古鄂尔多斯市计划每年安排公共文化事业建设专项资金3亿元以上,其中市财政每年至少安排8000万元。
是考验,也是交流和学习
评审会能够顺利进行,离不开规范的评审制度。据文化部社会文化司相关负责人介绍,早在今年2月,社文司就组织专家研究制定评审规则。经过多方征求意见,数易其稿,评审规则最终获专家委员会全体会议通过。这次评审会前,社文司又组织部分专家认真研究并确定了评审工作程序和方法。事实证明,评审规则以及依据规则设计的评审程序科学规范、严密有序、行之有效。
对于申报单位来说,参加创建示范区(项目)的评审会,不仅仅是考验,也是交流和学习的好机会,很多地区带回去了不少有价值的专家建议。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化厅党组书记韩子勇表示,评审过程中专家质询意见中肯实用,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指导性,有利于地方开展示范区(项目)创建工作。湖北省文化厅副厅长王建刚在了解了浙江省的创建工作后,表示要学习东部地区先进经验。一些申报地区的市长表示,专家提出的有针对性的建议,让他们觉得都不虚此行。
评审会上,专家们也发现,各地的创建规划质量和水平差距很大,有的地方的创建规划针对性不强,突破口不明确,制度设计研究与示范区创建的结合程度不够紧密。针对这些问题,有关专家建议尽快组织一次有关示范区和示范项目创建的培训,让各地进一步理解和明确示范区(项目)创建的目标、任务、工作重点,进一步完善创建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