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剧主导”:致力中国影视生产新模式

来源: 中国文化报

在影视创作中,编剧的作用不容忽视,好的故事剧本赋予影视作品以灵魂。然而长期以来,编剧在影视创作中的地位一直被弱化,其话语权也相对不足。编剧汪海林曾提出,现在整个影视圈的编剧出现的问题在于舍本求末,所有人都在赶周期、赶预算,没有回到创作本体上来。

    针对此种现象,汪海林、石康等20位国内一线编剧在2009年联合成立了喜多瑞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近期,喜多瑞经纪公司宣告成立,成为目前国内唯一一家编剧经纪公司。汪海林表示,“喜多瑞”的理念就是故事为王,“我们希望做到有一天像金庸、琼瑶、海岩那样,能够成为影视创作的源头,成为创作的真正核心和操作者”。

    影视行业生产模式单一 剧本成为“软肋”

    近几年来,国内编剧界发起了多次维权行动,呼吁提高自身的地位和待遇。但同时,一些投资方、制作人、导演却对编剧提出了批评,认为编剧的创作力与市场需求存在距离,剧本实际质量不能得到保证。

    对此,有业内人士指出,目前影视剧创作多是制片方从网络“扒”题材,或是简单进行经典重拍,编剧个人主动创作意识很难发挥。编剧黄女士认为,一些影视公司根据市场需要对编剧进行“命题作文”,虽然存在一定的创作空间,但由于考虑到市场、商业价值等因素,编剧不得不受制于投资方,特别是不知名的年轻编剧的创作权益更难以得到保障。

    “喜多瑞”合伙人阎刚进一步认为,目前影视行业生产模式单一,编剧仅仅是内容提供者,没有参与到制作环节中来。而在美国、日本等电视剧制作比较成熟的国家,从剧本创作到演员、导演的确定以及最后作品的完成效果,都有编剧参与核定。像美国比较成功的电视剧《迷失》,编剧本身就是该剧的制作人,由他保证、把关整部剧的情节走向和整体风格。

    阎刚表示,“喜多瑞”成立的初衷,并非是编剧们“抱团取暖”,单纯要求提升编剧自身地位,而是有长远的目标,即将剧本创作作为创意产业,编剧作为创意人,成为产业发展的核心。依靠自己的原创力,制作出新颖独特同时也是最具商业性的产品。“我们希望以好的故事真诚表达内心诉求,与观众达成共鸣。”

    健康的影视市场应允许多种生产模式存在

    “喜多瑞”倡导的“编剧中心制”,在公司成立之初就引起业界质疑。面对目前影视行业存在的“制片人中心制”和“导演中心制”,“喜多瑞”如何解决这之间的矛盾?

    汪海林解释说:“我们还是做我们的本职工作——写剧本,但是我们有一个专业的经营团队,负责寻找投资方,也会去邀请专职的制作人、导演,但我们编剧是有主导权的。”阎刚表示,“喜多瑞”的出现正是为了丰富影视行业生产模式,从而将编剧的个性化、个人创意以产业化的方式呈现出来,改变影视剧题材狭窄、雷同、模仿的现状,提升影视剧的质量。“健康的影视市场应该允许多种生产模式存在。”阎刚说。

    阎刚认为,剧本决定一切,创意为王。对剧本的修改、人物的设定,应由编剧决定和决策。“故事创意由编剧而起,编剧主导艺术创作,最终为剧本服务,最大限度地提升创意的价值。”当然,“编剧主导”并不意味着编剧取代导演、制片等的职位,对其他生产环节指手画脚。

    即将在央视播出的电视剧《中国1921》是一部尝试编剧主导的主旋律作品。“喜多瑞”以制作人的角色参与了该剧的创作。据悉,这部电视剧的制作成本是每集100万元,在央视播出后基本可以收回成本。在地方台播放,每集能卖到100万元左右。计算下来,整部剧的利润可达近千万元,编剧们将会得到一笔可观的收入。

    阎刚认为,喜多瑞经纪公司更像是一台发动机,为影视创作储备编剧人才,提供影视生产核心生产力。公司的短期目标是为编剧们提供代理服务,如公司帮他们安排业务,争取相对理想的剧本价格;如果遇到侵权纠纷,公司会提供法律援助。公司的长期目标是将编剧推向制作人方向,推广剧本,将好的创意变成好的产品。

    “编剧主导” 在摸索中走向成熟

    黄女士认为,提高编剧地位,争取编剧话语权有利于提升影视剧艺术质量,但这一做法目前很难在电影业实现。“在电视剧行业,其发展相对比较稳定、规范,知名编剧能够获得相应的核心权力。但在电影行业,由于制作门槛低,以商业价值为主导,很难实现编剧中心制。”香港著名编剧文隽曾表示,“喜多瑞”的成功经验只能在电视圈通行,在导演主导的电影界是行不通的。

    “公司目前还没有介入电影行业,出版自己的电影作品。今后如何介入电影行业,我们需要再摸索经验。目前,我们已有电影故事题材的储备。”阎刚认为,电影行业由导演主导并不是问题,关键在于故事仍要发挥其核心价值,如果导演同时也是编剧,这一点更应提倡。

    阎刚坦言,“喜多瑞”在具体的实践中确实遇到了困难。比如,并非每个编剧都适合做制作人,在制作过程中需要平衡相当多的关系,具体到场景的选择、资金的使用,面对不同情况需要做随机变动,这对编剧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目前,“喜多瑞”已签约40位青年编剧,并计划不断集中创意资源,以集团模式发展影视产业。公司主要业务目前集中在电视剧行业,不过部分股东已开始进入动画产业,实行编导合一,编剧将故事、形象设计直接交给创作团队,对项目创作进行监督。

    作家肖复兴近日在文章中指出,“喜多瑞”这样的公司是中国影视业的“东风第一枝”,在以后的大浪淘沙中,会出现比美国编剧工会更富于力量的公司。

    在总结“喜多瑞”经验的同时,阎刚希望更多的青年编剧清醒地意识到并做好这样的准备:做自己作品的主人,把握自己作品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