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皖军”为何异军突起

来源: 中国文化报

安徽广播电视台近年来被业界称作“电视皖军”,在激烈的竞争中异军突起,传播力、影响力持续攀升,一大批品牌栏目收视率居高不下,一部部电视剧精品“红”遍全国,广获好评,在引导社会、教育群众的功能充分发挥的同时,自身实力、发展潜力也不断增强,广告收入位居全国省级广电前列。

    作为一家新闻媒体,如何做到收视率、美誉度的统一?作为文化单位,如何实现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双丰收?

    品牌栏目撑起高“收视”

    据央视—索福瑞统计,在全国29个省级网组收视排名中,安徽卫视已连续五年居省级卫视第二位,覆盖人口突破10亿,影响力进一步提升。

    加强自主创新、推进品牌建设,这是安徽广播电视台多年来始终坚持的重要发展战略。安徽广播电视台党委书记、台长、总编辑张苏洲认为,优秀栏目节目,是媒体赢得先发能力和领军地位的关键,是广电生命力和竞争力的核心所在。经过多年淬炼,安徽广播电视台自主研发的栏目节目创新成效显著,一批自办栏目节目成为闪闪发亮的金字招牌,广播节目《政风行风热线》成为省内知名的品牌栏目,电视栏目《超级新闻场》收视率一直居全国省级卫视同时段第一位,《第一时间》、《帮女郎,帮你忙》收视居全省包括央视在内的所有频道同时段第一位。《周日我最大》荣获“2009全国原创广播电视优秀栏目20强”称号,并与《剧风行动》同时入选“十大省级卫视栏目”,《相约花戏楼》荣获第21届星光奖电视文艺栏目大奖和“2010年中国十大最具原创精神电视栏目”称号,《超级新闻场》荣获中国电视博雅奖。自主打造的文艺品牌“江淮情”已全国知名,中国广播电视协会评奖办主任赵德全说,“江淮情”产生了广泛影响,这是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背景下,作为电视人的一种责任的担当和一种主流,是主旋律宣传的一种责任意识的体现。

    “以安徽声音输出中国文化”,安徽广播电视台目前共在海外开设13个外宣窗口阵地,居全国省级广电前列。电视国际频道继2009年覆盖美国、加拿大后,今年又成功落地欧洲、亚洲和澳洲,覆盖法国、德国、英国、澳大利亚、新加坡等十几个国家,安徽卫视已成为中国内地最早一批在香港、澳门和台湾地区全面落地入网的省级卫视。

    精品电视剧闪耀荧屏

    2010年9月至11月,安徽广播电视台制作的《新安家族》、《政协主席》、《山间铃响马帮来》、《一一向前冲》等4部电视剧先后在央视播出。张苏洲说,这标志着安徽广播电视台在2007年提出由电视剧播放大台向制作大台转变战略已迈出具有历史性、突破性的一步。

    电视剧作为文化产业的一个主要业态,已经成为电视观众最为喜爱,也是电视行业最关注的重要内容。据副台长赵红梅介绍:“我们很早确定了战略定位,赢得了先发的品牌优势。”“十一五”时期,安徽广播电视台共投资拍摄电视剧2400多集、广播剧300多集,居全国前列;共获得“五个一工程”奖、中国新闻奖、中国电影华表奖、中国播音主持金话筒奖等全国性大奖301项。

    张苏洲认为,制作大台绝不仅是量的扩张,更是质的提高,精品意识是电视剧生产的灵魂,打造精品,必须精心做好规划选题、剧本论证、组织生产、市场调研、资金预算等每一个环节的工作。近几年来,安徽电视台密切关注和研究电视观众的审美特点和变化,把精品创作作为实施电视剧升级战略的首要环节,反复论证,提高投拍门槛,精心选题,宁缺毋滥,2009年全台审核的剧本近500部,参与投拍的只有30多部,仅占1/10不到。

    创新生成竞争新优势

    安徽省“861行动计划”重大项目安徽广播电视新中心正在紧锣密鼓建设,将于今年底完工。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安徽省宣传文化系统建设规模最大、投资总额最多、功能最齐全、技术设备最先进、国内一流的广播电视建设工程。其中,亚洲最大的3600平方米演播剧场已于今年元月份正式启用。张苏洲说,这是安徽文化体制改革发展的成果、安徽广电实力的象征。

    改革创新是安徽广电发展的动力之源。面对新媒体的冲击,安徽广电率先与全国一批著名门户网站在品牌推广、技术开发、人才交流等方面开展全面深入的合作,开拓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强强联合、共生发展新思路。

    2010年,安徽广播电视台广告创收超过22亿元,同比增长30%,其中,安徽卫视广告收入超过15亿元,同比增长33.7%,继续位居全国省级广播电视台和省级卫视前列。目前安徽广播电视台已经形成广播影视内容生产、广告经营、电视购物、网络广播、网络电视、移动电视、手机电视等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共生、多领域多门类共同发展的产业格局。张苏洲说:“我们的目标是把安徽广播电视台打造成全国一流的强势媒体,融多种业务、功能齐备的全媒体,跨地域、走向世界的大型媒体,技术装备先进、领先全国的现代化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