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四川省南充市蓬安县河舒镇第十一届桃花艺术节上,蓬安县川剧团义务演出的大型史诗歌舞剧《相如长歌》和大型民俗风情剧《蜀红》,让数万游客过足了戏瘾。
近年来,蓬安县积极推进文化惠民工程,依托院团开展文化下乡,形成“政府得民心、院团得发展、群众得实惠”的三赢格局。
路径:文化定制与文化生产
据蓬安县委书记邹平介绍,该县2007年就致力于打造“充满实力的经济强县、充满魅力的文化名城”。从文化切入发展主题,用实实在在的文化惠民举措推进蓬安文化建设,这是确保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关键所在。如何“实实在在地文化惠民”?蓬安选择了实施“情暖万家”送戏下乡工程这个载体。
2009年以来,蓬安采取“政府向院团定制公共文化产品、院团为群众送去免费精神食粮”的惠民模式,政府成为公共文化产品的“买家”,院团成为公共文化产品的“卖家”,群众成为享受公共文化服务的受惠者。
“政府定制”的方式之一为注资。2007年,蓬安县自创自排了大型史诗歌舞剧《相如长歌》。为充分发挥县川剧团在此剧中的主体作用,县财政投入10多万元,为川剧团重新购置了灯光、音响等设备,招募了一批新生力量,依托川剧团,几十家单位合作排演了这部歌舞剧。2009年,蓬安又采取同样的方式,集合《相如长歌》原班人马,倾力打造又一大型歌舞剧《蜀红》。在“情暖万家”送戏下乡工程中,蓬安县川剧团根据政府的要求,将《相如长歌》和《蜀红》的精彩片段加以拆分,让全县广大群众可以充分享受本土文化产品。
“政府定制”的另一方式为直接买单。近两年来,蓬安县川剧团根据群众文化需要,对传统的变脸、滚灯加以提升改造,去粗取精,融合现代元素,增强传统剧目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在深度挖掘蓬安水龙舞、草龙舞、蚌壳舞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基础上,创造了独具蓬安地域特色的节目。这些文化产品创造出来之后,政府直接买下其表演权、使用权和专有权,再由县川剧团常年以文化下乡的方式,将其送到千家万户。“仅采购公共文化产品一项,2010年蓬安财政就投入资金100多万元。”蓬安县文化体育局有关负责人介绍说。今年,蓬安将此项预算提高至300万元。
机制:文化下乡与文化搭台
歌舞、小品、川剧、魔术……一个个异彩纷呈的文艺节目,让整个演出现场成为一片欢乐的海洋。这是蓬安县“情暖万家”送戏下乡工程走进兴旺敬老院的场景。目前,蓬安“情暖万家”送戏下乡工程已经实现优秀文化产品军营、学校、工厂、村庄、社区全覆盖。
“我们的思路是,院团的发展不仅要体现在直接的经济效益上,还应该体现在对传播先进文化的责任担当上。”蓬安县政府有关领导表示,这种文化责任的担当具体体现在:送戏下乡决不能局限于“送”,更重要的还在于“传”;绝不能满足于将一台或者几台戏送出去,更重要的是通过送戏下乡,实现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传播的全覆盖。
按照这样一种思考,在实施“情暖万家”送戏下乡工程中,蓬安坚持以文化下乡为平台,围绕和依托“送戏”,常年为基层群众送去科技书籍、法律法规、最新政策。在这个平台上,“送大戏”“送文化”“送知识”“送科技”得以同步推进。
功能:文化传输与文化播种
将先进文化“种”进群众心中,让人民群众逐渐从观众变为主角,蓬安的基层文化建设体现出极其浓烈的群众参与性。
4月初,蓬安县“情暖万家”送戏下乡工程走进偏远的罗家镇。伴随着一个个精彩的文艺节目,现场的掌声、欢笑声、喝彩声接连不断。近些年来,罗家镇群众文化开展得红红火火。今年1月23日,该镇组织群众自办了一台“群众春晚”——歌舞、小品、魔术轮番登场,笛子、二胡、锣鼓悉数亮相,全部为群众自编自演。
文化播种的持续开展催生了实实在在的成果。据不完全统计,目前,蓬安全县39个乡镇中,已经有27个乡镇成立了自己的文化宣传队,主体组成人员就是各乡镇文化宣传骨干、积极分子;100多个村、社区的群众自发成立了鼓乐队、歌舞队等各类特色文体团队100余支,培育群众文艺骨干2000人以上。这些基层群众自发组建的文艺团队常年活跃在乡村、社区,用“自产”的、独具地域特色的文化节目满足着基层群众的文化需求。“现在,我们在家门口就能看到各类精彩的演出!”蓬安县河舒镇桃花村村民杜长勇说。
与此同时,蓬安县委、县政府不断引导农村特色文化团队参与“城里文化下乡、农村文化进城”活动,形成了多层次的“城乡文化走亲”互动。近几年来,通过社区文艺调演、相如故里民间文化巡演、乡镇文艺调演等途径,挖掘和发现了一批群众文化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