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亿票房:值得欣慰,不值得炫耀——专家座谈《2011——中国电影艺术报告》

来源: 中国文化报

今年早些时候,电影局有关负责人曾说过,百亿票房值得欣慰,不值得炫耀。百亿票房不能掩盖电影产业和电影文化发展中日益突显的诸多问题。如此估价,表明管理者对当前我国电影产业发展有着清醒和理智的认识。

    无独有偶,不久前在北京举行的《2011——中国电影艺术报告》座谈会上,无论是与会的专家学者还是该报告的相关内容也都认为,在产业大发展的同时,中国电影艺术创作必须正视质疑不断和声誉欠佳的事实。

    平淡而不平凡的2010年

    《中国电影艺术报告》是中国电影家协会理论评论工作委员会自2008年开始推出的年度性艺术分析报告。该报告从剧作、导演、表演、摄影、录音、美术、特技、战略、创意等多角度,对中国电影在艺术创作方面所收获的成就、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剖析,并提出了战略性发展建议。

    对于2010年中国电影艺术,该艺术报告认为,无论是创作制作水平、故事人物细节的把握,还是影片风格类型的多样化,都显示出中国电影获得了长足的进步。在平淡中体现了一种不同凡响的整体性提升,可谓平淡而不平凡。

    艺术报告认为,回顾2010年的电影创作,艺术电影明显萎缩,创作乏力,在国际上也无所斩获,大制作影片与中小规模影片互为补充、互为支撑的格局远未形成。而相反,类型化程度偏低、创意匮乏、题材趋同等问题愈显突出。报告进一步指出,2010年度山寨喜剧多达近20部,不仅题材重复、形式雷同,而且格调低俗、缺乏内涵。即使口碑和票房较好的《叶问2》、《苏乞儿》、《精武风云——陈真》也是不断重复中国人打洋人的简单情节模式,演员重复参演这一类影片也是一大症结所在。

    正是为了阻拒和改变这种倾向,中国电影家协会理论评论工作委员会利用艺术报告的发布,特意向社会推介了2010年10部优秀国产影片。推介影片包括《唐山大地震》、《让子弹飞》、《山楂树之恋》、《第一书记》、《赵氏孤儿》、《孔子》、《岁月神偷》、《非诚勿扰2》、《志明与春娇》、《人在囧途》。据中国电影家协会理论评论工作委员会主任、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常务副院长尹鸿介绍,该名单的发布,旨在推动电影艺术创新,试图通过电影评论专家的立场和视角,通过对年度内在电影院线上映的影片的筛选分析,推举出真正值得大众关注的优秀影片。实际上,以专家立场推介影片的做法,从更大的范围来看,有助于电影批评家独立作用的发挥,强化批评家的地位和话语权,同时也是对电影艺术创作中低俗化倾向进行一种学术价值层面的反拨。

    艺术批评缺失

    座谈会上,电影艺术批评、观众素养养成等有关电影文化的建设问题,成为专家讨论的一个热点。中国传媒大学教授梁明认为,在去年的526部国产电影中,真正能够让观众坐得住的电影也就有20%—30%。这固然有技术上的原因,但更堪忧的还不是技术。其中的关键在于,我们的电影到底要表达什么样的价值观和人文关怀。他说,套用电影业里的一句行话,“电影是拍给屁股的,能坐住不动,就成功了”。为此,不能光重视数字上的辉煌,更应重视质量上的成就。中国电影资料馆副馆长、研究员饶曙光认为,对中国电影的人文指标和美学指标的负面评价越来越多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相对于电影市场体系建设,我们的电影文化体系建设出现了明显的短板。对此,他建议电影理论工作者应该有一个学术转向。在细化和体系化电影产业研究的基础上,更要加强电影艺术创作研究和电影艺术批评,并发挥专家的主导性作用,推动包括电影产业制度在内的整个电影文化建设。

    事实上,围绕电影艺术,之所以会出现某种负面评价,也与导演文化自信的缺失和电影艺术批评的缺席有直接的关系。解放军艺术学院詹庆生博士表示,现在中国电影重产业、轻艺术的倾向越来越明显,有的导演甚至耻于把自己拍摄的影片称为艺术电影。有些评论常常把影片票房是小赚还是大赚,作为衡量导演和电影作品的唯一标准,这种片面的认识无疑是对电影文化建设的一种误导。与此观点相呼应的是,报告中有关《中国电影创作战略分析》一文明确指出,在主旋律电影、商业电影和艺术电影的三元格局中,2010年艺术电影明显萎缩的现状进一步表明,加强以先锋性、实验性和原创性为特质的艺术电影的创作生产十分必要。

    对当前的电影艺术批评,中国电影家协会分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康健民在总结发言中指出,现在的中国电影已经到了连让人批评的勇气都没有的状况了,就剩下媒体炒作了。电影艺术批评的失语或缺席,必然会影响到电影产品创作与生产,必然会影响到电影产品精神价值的建构与传播。他呼吁,电影理论工作者要从建设文化软实力的高度,关注电影文化的建设。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传媒学院教授周星在发言中,从建设和完善电影艺术批评话语体系的角度,进一步强调了电影艺术批评注重艺术细化分析的必要性。

    观众素养是基础

    如何进一步加强中国电影观众素养养成的研究,无疑是未来十年中国电影产业从复苏到真正实现跨越式发展的一个重要话题。座谈会上,北京大学艺术学院院长、教授王一川认为,在观众欣赏趣味日趋多元化、价值观面临多重冲突的语境中,如何通过建构原则、动机原则、盈利原则等传播学研究视角,回答观众的困惑和误解,显然是电影观众素养养成研究中一些基础性课题。因为,积极、成熟、稳定的观众群体是保障电影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大问题。尹鸿认为,观众素养养成,一方面需要学者和教育界加强工作,一方面也是电影文化自身积累的过程。比如说,叫好不叫座的影片,实际上是市场规律在里面起作用。要解决这个问题,就需要提高观众的素养。北京电影学院教授刘军认为,一些中小成本或比较好的艺术类型影片没有得到很好的发展,显然与针对亚文化群体发行的类型片研究的欠缺有关。尹鸿认为,过去西方国家社会学把亚文化作为核心部分。美国14至24岁是主流观众人群,中国通常是18至35岁,这个群体常常是影院消费的主体。因此青年亚文化特征的确会影响我们对电影的认知。也就是说,作为电影理论工作者,去判断处在青春期的观众群体应该接受什么是健康和友好的电影文化时,会面临一些未知的挑战,所以要多跟年轻人交流,它能够帮助我们校正和完善对电影的认知判断。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助理贾磊磊研究员则强调,在电影传播介质非常广泛的今天,特别需要跨界研究。比如说,网络传播和电影院就有很大的不同。所以面对传播渠道的巨大差别,要重新调整电影文化研究的思路和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