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济源:城乡群众共享文化发展成果

来源: 中国文化报

以“愚公移山”人文资源著称的河南省济源市,在实施“文化立市”发展战略中,把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作为关注文化民生、实现文化惠民的重要突破口,以重要文化设施建设为重点,以农村文化建设为基础,不断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多项指标位居全省前列。

    济源市文广新局局长李培献向记者介绍,近年来,济源市“三馆”建设和文化惠民工程建设始终坚持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的原则,力求达到基础设施完善、文化产品供给充足、服务内容丰富、保障措施到位,尽最大能力为基层群众共享文化成果、开展文化活动提供好载体,搭建好平台。

    两大工程相得益彰

    “十一五”期间,济源市进一步完善城市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加大对基层特别是农村文化建设的投入力度,大力实施“中心城区文化提升工程”和“基层文化设施建设工程”,两大工程建设相得益彰,在全市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在实施“中心城区文化提升工程”方面,2008年济源市图书馆和济源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进行资源整合,并入驻图文信息大楼,馆内设电子阅览区、盲人阅览室等18个读者服务区;图书藏量、服务人次和服务质量都得到了很大提高,2010年被文化部评为国家一级图书馆。2007年济源市群艺馆入驻文化城后,馆舍面积1.03万平方米,设置了美术书法摄影室等9个厅室;2008年被文化部评为国家一级群众艺术馆。

    在实施“基层文化设施建设工程”方面,济源市实施镇综合文化站和农村文化中心示范村建设,在强化村级文化活动阵地的基础上,采取以奖代补的形式,投入360万元建成了180个农村文化中心示范村。“十一五”期间,有两个镇文化站和8个村级文化大院获得全省示范性文化站(文化大院)称号。此外,济源市还大力推进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做好农家书屋建设。2010年,济源市轵城镇王礼庄农家书屋获得了第四届“全国服务农民服务基层文化建设先进集体”称号。

    “三馆”服务标准提升

    整合后的济源市图书馆现有各类文献73万余册、阅览座位1500个,实行集藏、借、阅于一体的免费开架借阅,开架书刊100%,全年对外开放,并设置盲人通道、盲人阅览室,配置有声软件和盲文读物,免费为盲人服务。

    近年来,市群艺馆采取馆内外相结合的办法,以承办、联办、协办等多种形式,成功举办了当地每年的春节群众戏曲电视晚会、农村戏曲调演、“走进新农村”大型摄影展、“愚公杯”中国扑克收藏文化博览会等。群艺馆的开放和公益性服务,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群众文化艺术事业,为群众参与和享受文化生活提供了便利。

    济源市博物馆通过努力提升服务质量、改善服务设施、丰富展览内容,吸引更多的观众前来参观。该馆坚持长期免费向社会开放,2009年开馆至今,先后推出“古轵雄风——济源汉代历史文物陈列”“民风乡韵陈列”“近现代历史文物陈列”3个基本陈列,已免费开放600多天。举办“孝行天下——中国古代孝文化”图片展并进入校园展览,弘扬孝亲的传统美德,教育广大中小学生尊敬长辈、孝顺父母,营造和谐良好的社会氛围。

    文化活动重心下移

    济源市文广新局副局长牛健说,基层文化活动的开展,就是要实现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实现重心下移、资源下移。

    为满足基层群众就近观看戏曲的需求,2008年,济源市启动“舞台艺术送农民”活动,按照“政府购买、院团演出、农民受惠”的原则,由省、市政府采购优秀的舞台艺术作品,专业院团组织演出,广大农民免费观看。与此同时,经常开展流动图书车下乡、艺术培训下乡、电影放映下乡、图书文博及各类艺术品展览下乡等文化下乡活动。

    在重大的节庆日,济源市积极组织开展各项公益性群众文化活动,引导社区等开展经常性的群众自导自娱的广场文化活动,先后培植了一大批社区文化、农村文化的先进典型。形式多样的文化服务和文化活动,满足了广大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

    近年来,济源市还利用基层文化设施和文化广场,围绕全市重点工作、重大节庆和重大活动,积极组织民间文艺会演、农村戏曲调演和广场文化活动,收到了很好的社会效果。特别是在2009年和2010年,央视《激情广场》栏目“爱国歌曲大家唱”两次走进济源,提升了济源的文化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