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农民从“看客”变为“主角”——河北省邯郸县农村文化发展侧记

来源: 中国文化报

四月芳菲春意浓,花香文香乐乡村。4月13日,在河北邯郸县河沙镇南街村农民、南街书画社社长贾国顺的桃园里,由当地农民自办的“第八届农民桃花笔会”热热闹闹地进行着。9时许,伴随着欢快的乐曲,“俏大嫂”舞蹈队在自己搭建的舞台上跳起了劲爆的现代舞,赢得台下阵阵掌声;桃园中央,由农民自创的一首首小诗点缀其间,书画爱好者们现场挥毫泼墨,“盛世桃花别样红”“室雅兰香”“春光无限好”,一幅幅书画作品与点点桃花相映成趣;桃园一角,吹拉弹唱开始了,《朝阳沟》、《五世请缨》等唱段字正腔圆……

    这只是邯郸县农民“种文化”的一个剪影。近年来,该县深入开展“欢乐乡村”活动,充分发挥农民在“欢乐乡村”文化活动中的主体作用,通过抓引导、建阵地、筑平台等多种方式,引导农民不再等待城里“送文化”,而是自发“种文化”,让群众从农村文化的“看客”变为“主角”,从“旁观者”变为“创造者”,大大激发了农民群众共建文化、共享文化盛宴的热情。

    村里的“文化带头人”

    “桃花开心花放妙曲和风传雅韵,诗友聚书友会文化情缘留清香”。当日上午,当地书画社发起人之一冀学武现场为桃花笔会撰写了一副对联。他介绍说:“我们每年都要举办桃花笔会,以文会友已有8年,培养带动了一批人,影响熏陶了两代人。这些书画诗词作品,都是出自我们这些地地道道的农民之手。”

    如今,河沙镇能写会画的人才几乎村村都有。可是十多年前,这里的农民却还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单调生活,人们闲暇时不是打麻将就是拉家常,孩子们则迷恋在电子游戏中,偶尔有几个青年写写画画也缺少专业指导。看到这种现象,当时50多岁的贾国顺就和村里几位书画爱好者商议,于1995年成立了集书法、绘画、摄影、雕刻等为一体的南街书画社。书画社成立后,许多村民慕名而来,写写画画,交流切磋,一大批“书画专家”脱颖而出,创作的作品摘得国家、省、市各种奖项38项。从“种”文化中尝到甜头的农民们,又办起了“野草”诗社,与书画社接力演绎着“小团体、大舞台”的风采。

    贾国顺深有感触地说:“‘送’下乡的文化农民虽然欢迎,但毕竟不能天天‘送’,杯水车薪解不了农民文化饥渴,‘种’文化才是根本之举。农民更愿意亲身参与到自办的文化活动中来,从中找到自信,获得快乐。”于是,贾国顺不但带头组织活动,还义务为社团的活动提供场地和费用;诗社社长徐光日常年免费为书画社提供笔墨纸砚等用品;徐光照受哥哥徐光日影响,在自家院子里建起了“光照文化大院”,带领村民学画画、学跳舞,并提供画案、音箱等;东街村村民范花芹组建了30多人的现代舞蹈队,每天晚上在文化广场表演;王金贵创作诗词6000余首,还组建了“红歌演唱队”……正是这些“文化带头人”的不计报酬、无私奉献,在农村文化建设中默默耕耘,才“种”出了鲜活的乡间文化。

    选择适宜本地的文化“种子”

    “种”文化需要种子,如何选择适宜本地的文化“种子”?邯郸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赵双军说:“农民群众中蕴藏着巨大的文化生命力,他们生在农村、长在农村,其艺术养分直接来源于农村,这些都是极为丰富的文化资源。许多原汁原味的民间传统文化,加上农民的创新,就成了高质量的文化‘种子’。”

    2006年,国家取消了农业税,河沙镇农民漫画家李培根及时捕捉到这一信息,画了一幅名为《农民乐》的漫画,并配上了一首小诗;同年,农民贾国明在农田劳作中有感而发,创作了诗歌《观刈麦》……与此类似,许多作品都是村民在生活实践中得到灵感,进而成为艺术作品的。

    在当地众多文艺队中,“农民模特队”是最具特色的一个。这个模特队的成员不是俊男靓女,而是普通的农家妇女。在去年邯郸县的“中秋联谊会”上,她们身着农装,手持农具,在桃园里的“T”型台上走着模特步,做着农耕事,上演了一幅“农家模特图”。

    为提高“种子”质量,当地文化部门还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一方面邀请专家学者前来授课,另一方面将作品送进城里参加展出,并定期举办桃花笔会、书画展、赛诗会、秧歌大赛、中秋联谊会、庆元宵文化艺术节等活动,不断扩大文化艺术交流。

    赵双军说:“‘种’文化透露出一种理念:农民要从‘观众’变为‘演员’,在自娱自乐、自编自导的文化活动中享受文化乐趣。这时农民既是文化产品的生产者,又是文化产品的享受者。”

    “种子”如何开花结果

    近年来,邯郸县通过抓引导、建阵地、筑平台等方式,对农民“种”文化进行扶持和引导,在当地形成了“一户唱、九户应”的效果。

    邯郸县充分发挥民间文化带头人在“种”文化中的作用,建立了《邯郸县乡村艺术人才库》,把乡村文艺骨干吸收到各个文化协会中,让他们带头创办各类群众性文化团体,目前邯郸县已培养各类农村文化人才3000余人。该县还建立了激励帮扶机制,加大了对农村文化阵地建设的投入,形成了以县级为龙头、乡级为枢纽、村级为基础、个体为补充的四级公共文化设施网络,使农民开展文化活动有阵地、有设施。此外,邯郸县还深入持续开展了“欢乐乡村” “文化下乡”“特色文化家庭”评选等系列活动,每年命名表彰一批文化村、文化乡(镇),让农民在享受“文化盛宴”的同时,自烹“文化大餐”。

    “种”下的是快乐,收获的是文明。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孕育了文明新风,把人们从麻将桌、“奶奶庙”、游戏厅中拉了出来,取而代之的是以诗会友、吹拉弹唱,在相互交流中增进感情,交流技艺。通过参加文化活动,这些“乡村艺人”的才艺得到了展示,豪情得以抒发。

    邯郸县县委书记贾宝仓说:“文化的种子深埋在肥沃的农村土壤中,我们现在要做的就是播洒阳光雨露,保护、扶持和催生文化‘种子’,使它们真正扎根基层,成为推动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