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遍缺人缺钱缺文化 工人文化宫生存日益艰难

来源: 人民日报

“五一”国际劳动节将至。昔日,城市里载歌载舞的主题欢庆,如今,渐渐被娱乐休闲、商家促销所取代。在一定程度上,它反映了时代主题的发展变迁,劳动者内涵、外延的拓展,以及文化生活的日益多元与繁荣昌盛。

    时代在前进,曾经的弄潮儿,也可能变成今天的落寞者。与劳动节、劳动者密切相关的工人文化宫,即是一例。过去,各地工人文化宫,风光无限,几乎是市民文化活动的“主会场”,现在,在文化日益丰富的市场竞争中,它们日渐边缘、没落,媒体也不时讨论:是否该退出历史舞台?

    工人文化宫,既承载了几代人的青春记忆,又面临继续生存发展的困局。特别是在国家文化体制改革、文化产业振兴的大背景下,工人文化宫该往何处去?关注工人文化宫,是关注我们的记忆,关注文化的发展,也是关注时代的步伐。

    今天起,本报推出系列报道《寻找工人文化宫》,与读者一起,探寻究竟。   

    ——编  者 

 

    云南省总工会今年对全省文化宫、俱乐部情况进行的摸底调查结果显示,只有1/4的文化宫、俱乐部能够较好地开展活动,而且,每家文化宫、俱乐部的从业人员已不足10人。这只是全国各地文化宫生存现状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曾经承载着时代记忆的工人文化宫,在文化大繁荣的大格局中,日渐式微。关于工人文化宫的去留也不时成为媒体讨论的话题。工人文化宫怎么了?该往何处去?近日,本报记者深入云南、广东、江苏、湖南、武汉、西安、哈尔滨、福州等省市进行了调查走访。

    缺人:门可罗雀,数量锐减

    “我刚来文化宫那会儿,这儿真的是火啊!”西安市总工会边家村工人文化宫主任高永军说。1983年,他从部队复员后,就一直在这里工作,亲眼目睹了文化宫由盛而衰,从辉煌到冷清的全过程。

    回忆起当年的盛景,高永军禁不住提高了嗓门:“那时,文化宫人来人往,电影晚场场场爆满,光是帮我们卖票、检票、维持秩序的长期固定义务员就有五六个。现在,电影院每天的上座率不到10%,有时候工作人员甚至比观众还多。”

    他道出了大家的普遍感受。“那时在文化宫,能看电影、溜冰、跳舞、唱歌、参加运动,从早到晚都是人山人海,我们职工除了睡觉几乎都在里面值班,假期就更谈不上休息了。”回忆起十几年前的长沙市工人文化宫,57岁的老职工谭梦林仍充满激情。

    “我有20多年没去过文化宫了。”生于上个世纪60年代的昆明某塑料公司会计白女士说,“很怀念以前在文化宫看电影、唱卡拉OK、参加培训的日子。现在可供选择的文化活动丰富多样,而文化宫的活动设施和活动内容却相对比较陈旧。”

    原因在哪呢?房屋破损、设备陈旧、功能单调,大家几乎异口同声地回答。“跟各种新兴商业文化场所相比,仿佛仍停留在50多年前。收入当然也就大不如前了。”福州市总工会副主席、福州市工人文化宫主任金纶说。

    “现在去文化宫享受文化生活的职工人数的确大大减少了。”云南省总工会副主席李晋云坦陈,随着录像厅、KTV、电影院、画廊、文化沙龙等大量涌现,文化宫“一宫独大”垄断文化资源的格局已被彻底改变,面临着主要服务对象严重分流、文化宫何去何从的严峻考验。

    观众冷清,再加上文化经营管理人才也极其缺乏,“有些文化宫已有名存实亡之虞。”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文化宫工作人员说。

    缺钱:经费紧张,多靠收租

    除了缺人,缺钱是工人文化宫运营困难的又一大原因。

    “自上世纪50年代建立到90年代中期,工人文化宫基本上都向群众免费开放。但是体制改革后,人员工资、各项开支都要文化宫自己挣。没办法啊,我们也要生活。”高永军说,好在文化宫的地段好,就陆陆续续地盖了些门面房出租,然后靠租金养活,搞些活动。“有的文化宫已经没有任何文化活动,工作人员唯一的工作就是月底收房租。”

    记者调查发现,工人文化宫目前大都属于差额拨款或者自收自支的事业单位。“一方面,它属于公共文化事业单位,要承担公益性服务,但又得自负盈亏。另一方面,它也不能像企业一样贷款融资,资金十分短缺。”西安市总工会宣教部部长殷勤验证了这种说法。

    湖南省总工会一位负责人也表示,该省目前拥有县级以上工人文化宫84个,除了有一家工人文化宫属于当地政府全额拨款外,其余都属于差额拨款、自收自支的性质。由于没有享受到政府部门给予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在拨款、税费方面的优惠扶持政策,大部分文化宫运营经费紧张,经营变得越来越困难。

    “虽然日渐没落,但谁也不知道该怎么改变。资产不是我们的,我们也没这权力,那也就只好就这么闲置着。”金纶说,虽然文化宫地处福州市最繁华的商业街区,面积也有85亩之多,但他们甚至连出租都没搞过。后来也曾想要重新建设,但一直苦于没钱。

    由于基础设施老化,工人文化宫的维护成本逐年提高。“水、暖、电的地下管线由于设施的老化,亟待更新改造,同时,水、暖、电、油的价格每年都在涨。”哈尔滨市工人文化宫主任陈光莹说,受原有的建筑结构限制,不仅改造需要大量资金,而且由于哈尔滨市工人文化宫是保护性建筑,改造还受到限制。

    缺文化:活动很少,面目全非

    南京市工人文化宫,位于南京最繁华的新街口商贸经济圈的中心,这栋8层的建筑被淹没在周围的高楼和广告牌中。遒劲有力的“工人之家”4个毛笔字,是南京市第一任市长刘伯承元帅亲自题写的。

    如今,一层南面租给了麦当劳、新标识等企业做商业经营,北面租给游戏厅;二层和三层租给张生记酒店;六至八层为南京市工会办公室;可供文化宫实际使用的楼层只有四层和五层。在文化宫有限的使用空间内,只能提供很少的文化娱乐活动。四层开设了台球室,吸引了一些年轻人,但由于价格不便宜,通常顾客都很少;五层的健身中心设施陈旧,灯光昏暗。

    一层的电玩游戏厅有不少年轻人进出,但被问及是否知道工人文化宫的作用时,他们显得一脸茫然。

    “现在的文化宫毫无‘文化’可言!”家住文化宫附近的王刚说,以前凭着工会会员证就可以在文化宫参加各种免费文化娱乐,现在什么都没有了。

    “工人文化宫缺文化,这是职工们当前反映比较大的问题。”江苏省总工会宣教部部长朱和顺分析说,工人文化宫的迷失,更因为其在市场经济中对自身定位的矛盾与摇摆。各地工人文化宫的最终产权在中华全国总工会,地方政府对工人文化宫几乎没有投入;工人文化宫被定性为公益性事业单位,但他们又必须在市场上自己找饭吃;工人文化宫“断奶”走向了市场,但又缺乏经营人才,难以适应激烈的竞争。

    在西安,市总工会原有8家直属工人文化宫。其中一家因城改被拆除,两家除了出租门面房外,没有任何文化活动。位于西安市西新街的市工人文化宫大楼,除了第五层是市总工会办公室外,其他楼层均被通讯器材销售商或其他公司所租用。

    在一些地方,有人建议把周边的以工人文化宫为站名的公交车站改名,后来征求市民的建议时,大家纷纷反对。很多人从小在这里看电影、看演出,都有一种工人文化宫情结。

    而这种情结与纠结,正成为当前工人文化宫生存现状的真实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