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工程辽宁平台:“俩方块”是咱农家的宝

来源: 中国文化报

编者按:文化共享工程是我国政府为缩小数字鸿沟、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而实施的国家重点文化工程,也是一项文化惠民工程。自2002年实施以来,文化共享工程各级分中心和基层服务点的工作人员肩负使命、辛勤工作,解决了网络构建、资源建设、传输技术、服务模式等技术与服务方面的难题,将一批批优秀数字资源传送至千家万户,为实现共享工程“村村通、户户有、人人享”的目标而努力。9年的拼搏与奋进中,出现过许多让人感动的人物,发生过许多值得铭记的故事。从本期开始,特设《共享工程服务基层》栏目,为您讲述这些感人的故事。

    我来自风景秀丽的辽宁医巫闾山脚下,北镇市广宁乡台子屯村就是我的家乡。我叫徐加林,是一名果树苗木繁育专业户,我要代表村里2000多名父老乡亲对文化共享工程进村入户真诚地说一声“谢谢”,因为共享工程真正让咱村乡亲受了益,尝到了甜头。

    2009年,由于盲目扩大繁育和金融危机等各种因素的影响,果苗市场一时间进入了低谷,炒得火热的寒富苹果苗从最高每株7元下落到每株8角钱,而且还是有行无市,贝达、巨峰、苹果梨等种类的苗木也无人问津。

    我们村是育苗大村,是有名的辽西苗木繁育基地。改革开放以来,每年苹果、李子、桃、梨等果苗都要出圃近百万株,贝达葡萄苗更是主导产业,每年繁育500万到1000万株。往年这个时候,各地的老客“苗贩子”早就来了,可2009年的时候那么多苗木竟无人问津。村里20几位育苗大户坐不住了,都跑到我家来商量对策。

    十几年来,我也算村里育苗的顶级大户,年出圃各种果苗几十万株,除了把自己的苗木销出去,还要帮村里人卖树苗。几年下来,天南海北也交了不少朋友,可不知咋回事,2009年的秋季,我打了无数个电话,竟没有一个要苗的,不是说没有栽植计划,就是说已经就近订购了。我把这情况一说,大家伙儿都不知怎么办好,一个个愁眉苦脸,默不作声。我为了打破沉默,顺手打开了电视机,屏幕上显示的频道是“共享工程辽宁平台”。当时屏幕上打出一行字幕:欲了解更多供求信息,请拨打金农热线12316或登录金农网……我觉得眼前一亮,说:“有了!”大伙儿听了非常振奋:“加林,有办法了?”我说:“大家放心吧,你们都先回家等着,肯定能接到订单!”

    大伙儿刚散,我就和媳妇说:“现在有个共享工程辽宁平台,从现在起你别听二人转了,就专门帮我看供求信息,找商机。咱还得马上打金农热线、上金农网,发信息、找信息,我就不信,没人要咱的苗!”

    说干就干。第二天,媳妇儿拿着个小本一边看共享工程辽宁平台频道,一边记下一些有用的信息;我写好了一条售苗信息,然后给金农热线打了电话让他们发布,接着又登录金农网等各种有苗木供求信息的网站查找。一天下来,我们两口子有选择地摘录了30多条有价值的信息,都是有购苗意向的单位和个人。

    接下来就是打电话,找客户,推销村里的果苗。没想到才打了10个电话,就有4家想要我们的苗。不仅如此,我还联系上了两个大客户:一个是阜蒙县扎兰乡的宝乡长,他说正为万亩苹果梨示范园的建园果苗发愁,第二天就要来看苗订货,先照15万株安排;另一个客户是辽南熊岳城人,这老兄一张口就要100万贝达葡萄苗,而且要现货。

    当我把这些消息告诉大家时,大家还有点半信半疑,两天后,当两拨儿客商把车停在我家门口准备收购苗木时,大家伙儿一阵欢呼,“呼啦”一下都回家取苗去了。

    接下来的10多天,通过共享工程辽宁平台结识的各地客商都来了,我家当时就像个苗木市场,一时间车水马龙,一车车各种果苗从这里拉往全国各地。这一年,我们村光贝达葡萄苗就销出500万株,创造产值200多万元,苹果、李子、桃和各种梨苗卖出60多万株,创造产值近百万元。乡亲们领钱时那个乐呵,都问我用的是什么办法?我说:“不是我厉害,是咱家有个宝贝,你们没利用!共享工程知道不?就是你们常说的‘俩方块’标志的那个频道。我的信息和客户都是从那里找来的。”听了我的“窍门儿”,乡亲们从此都对共享工程上了心,到现在,我们村像我这样的苗木经纪人已经有十四五个了,我们一起利用共享工程这个平台,为自己致富、为全村人共同致富而努力着。

    作者简介:徐加林,男,42岁,满族,高中文化,从事果木繁育、经销,先后3次参加全国农民读书有奖征文活动并获奖,其中2007年获得一等奖的作品《咱村的青年街》曾在央视10套《子午书简》栏目播出。此外,其种葫芦的事迹曾两度在辽宁电视台的《黑土地》栏目播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