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里有了不走的文化队伍——福建深入推动村级文化协管员制度建设

来源: 中国文化报

每年在闽北山区的福建省政和县石屯镇松源村,都会举办一场特殊的“农运会”,比赛内容既有男劳力参加的锯木头、拔河等劳动技能比拼,也有家庭妇女参加的穿针引线、挑拣谷种的竞争,还有现场赛诗、书法表演及计生知识竞赛等,而奖品则是农家必备的箩筐、锄头、锯子、镰刀等农具。

    这个名为“松源村农民劳动技能文化节”的发起者是52岁的乡村医生黄润明,他为村民所熟悉的另一个身份是该村的文化协管员。作为一名文化协管员,他近年来积极配合县、镇文化部门,建立了一支在村里不走的文化队伍。

    如何建立统一管理的村级文化队伍,一直是基层文化建设的难题。2006年,福建省委、省政府结合农村基层文化建设工作实际,创造性地提出在全省近1.5万个行政村设立村级文化协管员,主要职责包括组织开展文艺、体育、节庆民俗及电影放映等活动,发现并保护当地的文化遗产资源,配合当地政府和文化主管部门做好文化市场管理工作等。经过近5年的培育,形成了总数为14771名的村级文化协管员队伍,其中年龄在35岁至45岁之间的占到六成以上,具备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占七成。文化协管员成为福建新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力量。

    村里的第六“大员”

    实现公共文化服务进村入户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目标,但限于管理体制、队伍编制、资源输送等瓶颈,长期以来,主要采取的方式是“送”。“送文化”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只能是从外围来影响农村、农民,要让优秀文化进入大众的心灵,还需要寻找突破。

    2004年,福建省以提高农村公共服务水平为目标,在全国率先建立农村管理员制度,在不增加编制的情况下,通过发放津贴的方式,聘请村级农民技术员,村级社会治安综合管理协管员,村级计划生育管理员,村级国土资源和规划建设、环保协管员和乡村医生等。2006年,福建省委、省政府根据省文化厅调查研究后所提出的建议,决定在全省近1.5万个行政村设立村级文化协管员,并与之前已经设立的其他服务管理人员一起命名为农村“六大员”,下发了《关于加强农村“六大员”队伍建设意见的补充通知》,确定由省级财政安排专项经费,对村级文化协管员给予每人每年600元(2008年提高到1200元)的服务性津贴(各地还根据当地的实际,配套设立不同额度的津贴标准)。为此,省级财政每年安排2000万元专项经费。此后,又制定了《农村“六大员”管理办法》,确定农村“六大员”管理以相应的职能部门为主,采用县聘、乡管、村用的管理体制。村级文化协管员由县级文化行政部门选聘,任期3年,经考核合格者可续聘。在2010年第二轮选聘时,全省共聘用村级文化协管员14771名(其中党团员占总数的60.66%,45岁以下人员占 68.3%)。

    根据规定,村级文化协管员的职责是,根据本村的实际情况提出村级文化建设规划及意见,并组织实施;运用本村的文化设施及文艺手段,发挥自身优势促进当地经济建设;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同时,管理好图书阅览室,开展读书、学习、培训等教育活动;发现当地的文化遗产资源,做好当地的文化保护和文化市场管理工作。

    村级文化协管员制度的建立,标志着福建省农村文化建设进入了一个新阶段,从根本上改变了以往单纯依靠“送文化”的模式,“种文化”“育文化”成为农村文化发展的日常形态。

    有效整合农村文化资源

    农村工作有句话:“上面千根线,下面一针穿。”说的是不管工作有多少头绪,在乡镇和村主要依靠相对单一的机构和人员来实现。近年来,随着对农村文化建设重视程度的提高,不同部门的资源通过不同的渠道进入基层,各自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也产生了缺乏资源整合和综合利用的问题。此外,根植于基层的乡村文化资源,也需要发掘和整理。从全国大多数情况看,承担大量基层文化工作的主要是乡镇综合文化站,由于缺乏体制支持,村一级难以形成一个工作层级。

    福建在全省建立村级文化协管员制度,从根本上改变了这一局面。以2009年结束的第一次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为例,福建全省收集了近20万条线索,对17个门类90303个项目进行了调查,形成了5742万字调查记录、700多幅照片、700小时录音和854小时录像等原始资料,如此海量的资源收集整合,仅仅依靠县级文化馆、乡镇综合文化站是难以完成的,其绝大多数是由村级文化协管员协助完成的。

    文化协管员的出现,正在逐渐改变福建基层的文化生态,一些变化正在悄然发生。莆田市荔城区西天尾镇龙山村村级文化协管员黄国英是一位擅长书画、熟悉音乐的民间艺人,在他的引导下,龙山村组建了南少林书画院,建立了民间绘画基地、裕昆堂教育基金会、妈祖书堂等,还成立了十音八乐队等民间乐队。福安市廉村是历史文化名村,该村的文化协管员陈柳峰为了保护村里的古文化资源和古朴村庄风貌,组织制定了村规民约,禁止在古村落内违规建房、禁止机动车辆进村破坏古村道等。为了有效做好保护工作,他多次到福建省建设厅申请支持编制保护规划,并在编制《廉村古村落建设规划》、保护古村落和开发古村落旅游资源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福湖村是罗源县霍口畲族乡文化遗产保存较为完整的村落,文化底蕴也较为深厚。为使这些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有效保护和传承,在村文化协管员李秀燕的组织下,进行了细致的调查和拯救挖掘,并积极申报国家和省、市保护项目,由李秀燕上报的畲族服饰还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她还组织举办了“三月三”畲族风情艺术节等活动。同时,还邀请建筑设计部门策划设计了福湖畲族文化主题公园,现已动工施建一期工程,包括征地、绿化等工程,福湖民俗博物馆也正在筹划建设之中。

    由于村级文化协管员在组织农民开展文化活动、活跃农村精神文化生活过程中发挥了积极作用,他们也更容易被广大农民群众所接受和认可。2009年,福建省基层进行换届选举,在选举过程中,有3637名首批聘用的村级文化协管员当选村两委的主要成员,占首批村级协管员的24%,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村级文化协管员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发挥的作用和产生的影响。

    文化强省战略的基础工程

    村级文化协管员是最基层的文化工作者,直接面对广大农村群众,这支队伍素质如何,对活跃农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实现农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等方面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建立日常培训机制,不断提高队伍素质,是发挥村级文化协管员作用的关键所在。福建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唐国忠就此明确提出“进一步加大农村(基层)文艺骨干(包括文化协管员)的培训力度”的要求。福建省文化厅将村级文化协管员队伍建设列入实施文化强省战略的基础性工程,组织20多期村级文化协管员培训班。省文化厅厅长宋闽旺亲自参加授课。2006年以来,福建省有70多个市、县(区)采取多种形式举办了200多期规模不一、层次不同的文化协管员培训班,共培训村级文化协管员15610人次。

    为切实推进文化协管员的培训工作,福建省艺术馆作为具体工作部门,根据农村文化建设实际,组织力量编写《福建省村级文化协管员工作手册》。同时,每年由省市县三级文化馆(艺术馆)对村级文化协管员进行轮训;乡镇文化站也利用各种时机,对村级文化协管员进行不间断的培训。经过实践,福建省村级文化协管员逐步形成了“县级文化主管部门指导、乡镇文化站管理、任务绩效考聘、服务广大村民”的农村文化协管员管理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