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谱文化重建新篇章——全国文化文物系统支援灾区恢复重建纪实

来源: 中国文化报

3年来,“5·12”汶川地震灾区文化重建取得的巨大成果,抚慰、鼓舞着灾区群众,见证了文化部及全国文化文物系统与灾区文化工作者携手同心的强大合力。为了推动抗震救灾和灾后文化重建,文化部和国家文物局以及全国文化文物系统发扬“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精神,挖掘一切潜力、调动一切力量,办灾区之所需、解灾区之所难,开展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

    第一时间全面动员

    “5·12”汶川地震发生后,全国文化文物系统迅速行动,全力投入抗震救灾。文化部和国家文物局在第一时间发出慰问电,动员全国文化文物系统进行对口援助。文化部党组对灾区的对口支援工作高度重视,2008年5月14日,文化部党组书记、部长蔡武主持召开部务会议,部署相关工作。文化部先后召开党组会、部务会和部长办公会10余次,并成立文化部抗震救灾协调小组、文化部灾后重建规划指导小组,召开全国文化系统灾后恢复重建对口支援工作会议,研究部署、统筹协调全国文化系统支援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规划工作。蔡武和几位部领导多次深入灾区,实地察看灾情,看望慰问职工,指导救灾和灾后文化恢复重建工作。

    国家文物局在第一时间统计汇总文化遗产受损情况,制定灾后重建和保护规划,都江堰二王庙抢救保护工程成为地震灾后第一个启动的重点重建工程。国家文物局还组织召开全国文物系统支援地震灾区文物抢救保护工作会议,积极部署对口技术支援工作;成立多个专家组奔赴灾区,开展实地调研、灾情评估、方案论证等工作。

    山东、广东等19个省(市)文化厅(局)积极开展对口支援灾区文化恢复重建工作,提供人力、物力、财力、智力支持,帮助灾区建设和修复公共文化设施,恢复和开展公共文化服务,建设和修复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传习所,抢救非物质文化遗产实物资料,加强对非遗传承人的保护,为灾区文化重建提供了有力保障。

    救灾物资汇聚八方情

    地震发生后一个月,文化部就制定下发了《关于公共文化设施灾后重建规划指导意见》,先后在北京和成都召开4次专家论证会,确保了文化恢复重建规划内容和项目、资金列入国家总体规划。

    《国家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全面吸收和纳入文化恢复重建总体规划的内容,从重建基础、总体要求、重建目标等8个方面,规划了公共文化设施项目1049个、预算15.8亿元,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抢救项目66个、预算4.1亿元,文物抢救维修保护项目218个、预算30.4亿元,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项目39个、预算2.9亿元,文化产业项目79个、预算25.8亿元,文化市场网点项目2259个、预算7.47亿元。同时加强规划实施评估,及时进行项目调整,确保文化重建科学进行。

    文化部参与策划和组织“爱的奉献”2008宣传文化系统抗震救灾大型募捐活动,共募集善款15.1429亿元。文化部系统各司局、各直属单位广大干部职工也积极行动,通过捐款、缴纳特殊党费等方式筹集资金3700余万元,全部用于灾区的文化恢复与重建工作。文化部援助灾区抗震救灾和恢复重建的文化执法车57台,在灾区文化重建中发挥了巨大作用。

    澳门政府援助了7个文化项目,援助资金1.47 亿元,主要用于建设文化馆、图书馆等公共文化设施。澳门基金会援助3个文化项目,援助资金3.84亿元,用于文化遗产的保护和维修,包括广汉三星堆、青城山古建筑群落、北川羌族民俗博物馆,都成为当地公共文化设施的骨干项目和开展公共文化服务的标志工程。

    据统计,全国各省、市对口援建文化项目187个,援助资金9.4亿元。各个项目将浓郁的地方文化符号巧妙地与现代设计相结合,形成了充满古朴气息的现代化标志性公共文化建筑。

    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著名艺术家范曾先后捐款1300万元;29位写实派画家将他们创作的《热血5月·2008》拍卖所得3350万元人民币全部赠给灾区,捐建文化遗产项目绵竹年画博物馆、茂县羌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中心、北川羌族自治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中国国家画院30余位画家将自己创作的40余幅作品捐献灾区,同时将共同创作的《情系蜀山》、《福祉图》进行拍卖,所得476.8万元全部捐献灾区。

    慰问演出温暖人心

    地震发生后,文化部迅即作出反应,第一时间派出艺术家小分队深入灾区体验生活,积累创作素材。文化部还派出两个艺术家慰问团奔赴灾区慰问演出,直属院团也多次为灾区人民送上精彩的文艺节目。广大艺术家积极用文学艺术的形式生动反映在抗震救灾和灾后恢复重建中涌现出的感人事迹,讴歌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创作出一批感人至深、催人奋进的优秀文艺作品。

    针对灾区文化设施基本损毁、文化服务能力受到严重影响的情况,文化部在财政部的大力支持下,在受灾群众集中安置点设置1000个过渡性综合文化服务站,为极重灾区和重灾区的45个县各提供一辆流动文化车,配送1万册图书。国家图书馆积极为抗震救灾提供文献支持,并向灾区赠送急需图书35万册。全国图书馆联合编目中心通过减免数据下载使用费等措施支援灾区图书馆的重建,文化部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建设管理中心组织整合有关震后自救、灾区防疫、饮食安全、心理救援、传染病防治等资源的光盘和设备送到灾区。

    全力支持灾区文化遗产保护

    针对文化遗产受损严重的情况,文化部和国家文物局及时部署灾区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保护工作,落实抢救方案,制定保护规划。

    为抢救保护和传承羌族文化,文化部批准设立了“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开通了羌族文化数字博物馆,并拨付1181.61万元专款用于地震灾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

    国家文物局积极组织受损文物抢救和保护。承担对口援助任务的单位认真落实国家文物局和各省市党委、政府的部署,义不容辞地在技术、财力、物力上给予各受灾县大力支持。不少援助单位在资金尚未到位的情况下先期进场,迅速开展文物抢险加固工程,有效遏制了灾情的蔓延。国家文物局12家重点科研基地、文物系统科研机构、首批83家国家一级博物馆集体倡议,向灾区开展技术援助。

    “3年来,文化部党组始终心系灾区群众、关爱文化系统干部群众,对抗震救灾和恢复重建作出重要指示和重大部署,部领导多次亲临一线视察灾情、指导重建,帮助解决各种困难,使文化重建得到了有力的政治保障、强大的物质支援和巨大的精神鼓舞。”四川省文化厅厅长郑晓幸对记者表示,文化部各部门、国家文物局及部直属单位始终与我们肩并肩,共同实施文化安民行动,使文化成为灾后抚慰心灵、振奋精神的力量源泉;共同创造灾后文化建设跨越发展的人间奇迹,推动文化要素全面融入城乡建设和经济发展,成为灾区可持续发展的精神和灵魂;共同见证了灾区从山河破碎、满目疮痍,到面貌巨变、生机盎然,共同谱写了从悲壮走向豪迈的历史颂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