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长春出席纪念抗击汶川特大地震三周年文艺晚会

来源: 新华网

《中国奇迹——纪念抗击汶川特大地震三周年大型专题文艺晚会》11日晚在京举行,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出席观看。 

    晚8时,演出在序曲《向英雄致敬》中拉开帷幕。整台节目分为《中国大爱》、《中国速度》、《中国力量》、《中国奇迹》四个篇章,由文艺表演、专题短片和现场访谈相结合,汇集了合唱、二重唱、舞蹈、诗朗诵等多种表演形式。《好大一棵树》、《从头再来》、《阳光路上》等广大群众熟悉的乐曲,舞蹈《重建家园》、诗朗诵《向祖国报告》,以及抗震救灾和恢复重建英模人物的真情讲述穿插进行、交相辉映,热情讴歌了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全国各族人民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奋力夺取抗震救灾和恢复重建重大胜利的丰功伟绩,生动展现了灾区广大人民群众艰苦奋斗、顽强拼搏、科学重建的伟大壮举,展现了19个援建省市广大援建人员倾力支持灾区恢复重建的无私奉献精神,展现了灾区人民过上美好新生活的喜悦心情,唱响了共产党好、社会主义好、改革开放好、伟大祖国好、人民军队好、各族人民好的时代主旋律。整场晚会气势恢宏、震撼人心,赢得了现场观众一阵阵热烈的掌声。在《走向复兴》的嘹亮歌声中,演出落下帷幕。 

    演出结束后,李长春走上舞台,与抗震救灾英模代表、19个省市援建代表和灾区群众代表以及演职人员一一握手、亲切交谈,对他们饱含深情的讲述和演出给予热情赞扬。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回良玉,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书记处书记、中宣部部长刘云山,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陈昌智,全国政协副主席李金华以及中央军委委员、总政治部主任李继耐等一同观看演出。 

    晚会由中宣部、国家广电总局和解放军总政治部联合举办。

 

    中国文化报:我们信仰文化的力量——写在“5·12”汶川特大地震三周年之际

    3年前的今天,“5·12”汶川特大地震给人民的生命、财产和自然生态造成重大破坏。一时间,山川破碎、江河呜咽。

    3年后的今天,当年残垣断壁的地震景象已不复存在,代之而起的是一座座崭新的村舍和楼宇,一条条宽敞明亮的街道。受灾地区的生产生活和社会面貌得到恢复重建,党中央提出的“三年任务两年基本完成”的目标和任务也已基本实现。

    震后3年的变化表明,在党和国家坚强领导下,在全国人民的大力支持和倾情援助下,全国上下心手相连,灾区人民感恩奋进,在满目疮痍的废墟上,共同书写了从悲壮走向豪迈的壮丽篇章,共同宣示了胡锦涛总书记的 “任何困难都难不倒英雄的中国人民!”的铿锵话语。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得到充分彰显,“汶川奇迹”使世界为之惊叹。

    不仅如此,整个灾区的文化建设同其他社会建设一样,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得到根本改善;损毁的民族文化遗产得以修复、保护与传承;灾区文化产业和文化市场发展实现了再生性跨越;灾区城乡文化面貌呈现出历史性改变;灾区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灾区一大批公共文化设施拔地而起,成为灾区一道亮丽的景观。灾区文化发展全面融入政治、经济、社会、生态建设之中,形成了“五位一体”的发展格局。正如文化部部长蔡武不久前在“5·12”汶川地震文化恢复重建工作汇报会上所给予的评价,灾区文化重建工作卓有成效,向党和人民提交了一份优秀的答卷。

    震后3年的文化重建工作表明,文化建设作为灾后恢复重建的重要一翼和组成部分,在灾后重建的工作中发挥了其他建设领域不能替代的独特作用。从震后第一时间里文化部发出的慰问电,到多次召开的文化部党组会议、部务会议以及国家文物局的指导协调;从文化部领导多次深入灾区考察指导,到文化和文物系统的倡议书,全国文化系统和全国人民一道情系灾区,为灾区的抗灾救灾和恢复重建,提供了巨大的帮助和支持。从文化安民、文化乐民、文化富民到“文化暖冬”的概括表述,显示了灾区各级文化、广电、新闻出版等文化行政机构、文化艺术团体和广大文化工作者勇于担当、乐于奉献的人文情怀。从“板房网吧、板房KTV、板房音像制品销售网点”这样具有特定含义的文化经营形态,到不间断的送戏、送电影、送书等各种文化服务和文化慰问活动的变化,极大地抚慰了受灾群众的心灵,有力地凝聚了恢复重建的力量,文化如水的功能得到充分彰显。这不仅为灾区人民送来了党和人民的关爱,更为灾区人民带来战胜困难的勇气和力量。

    历经3年的艰苦奋斗和顽强拼搏,汶川特大地震3年文化恢复重建工作给予我们的基本经验和启示是:首先,以强烈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率先将文化基础设施纳入国家重建总体规划,纳入对口援建项目规划,纳入政府考核目标,保障文化民生,从而使文化恢复重建工作有了制度化的保障。其次,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不能采取“先后论”,应该是“同步论”。汶川特大地震重灾区达10多万平方公里,大多是文化资源富集、文化生态脆弱、文化基础薄弱、交通极其不便、经济发展滞后的民族地区、贫困山区和革命老区。因此,转变观念,坚持科学发展,创新文化发展方式便成为文化重建的指导思想和基本理念。有鉴于此,灾区各级党委和政府不断提高的文化自觉,不断强化公共文化恢复重建的政府责任,在19个省市和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的援建支持下,使得文化构建和谐社会的作用得到充分彰显,文化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力量得到充分释放,为灾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注入了文化灵魂,提供了文化支撑。与此同时,抗震救灾和灾后恢复重建的伟大历程,也积淀了巨大精神财富,使灾区成为一个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基地,成为一个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地,成为一个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基地和一个展示中国发展模式、发展道路的勃勃生机的窗口。

    恢复重建的3年,不过是历史长河的一瞬;3年恢复重建的成果,也只是过去一段历史的告白。然而,不管是一瞬还是告白,都承载了中华民族的集体记忆,记录了中华民族崛起振兴的轨迹,扬起了中华民族文化重兴的风帆——这一切,都是因为我们信仰文化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