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产业发展亟待突破消费瓶颈

来源: 中国文化报

“扩大文化消费,提高文化消费能力”是“十二五”时期我国文化产业发展实现转型的重要举措,是突破新时期文化产业发展瓶颈的重要手段。5月10日,由中国传媒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主办的“‘十二五’文化产业展望”座谈会在北京举行,来自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企业界人士参加座谈会。会上,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我国文化消费政策研究》课题组发布了研究报告的中期成果。

    研究成果显示,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我国文化消费呈现出日益多元化的发展态势,居民的消费水平不断提高,但整体而言,还存在着文化消费比例偏低、文化消费区域性失衡以及文化消费结构单一等问题。

 

    文化消费比例偏低

    随着国家大力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我国居民文化消费需求也呈现出快速增长的良好态势。研究成果显示,2009年我国城乡居民家庭文化娱乐用品及服务支出总额约6076亿元,政府公共财政文化消费支出1095.74亿元。从国内居民消费来看,预计“十二五”期末,我国城乡居民文化消费总量将达1.5万亿元。这期间,我国城乡居民的文化消费平均每年预计递增1000多亿元,城乡居民文化消费总量年平均增长11.5%左右。

    由于起点低,国内文化消费支出占居民收入比例依然偏低。江西省文化厅厅长李玉英在今年两会时曾对本报记者说,目前,江西省人均GDP接近3000美元,全省总体上已进入小康居民消费阶段,具有文化消费潜力。但在目前的全省居民消费支出中,文化娱乐服务支出居末位,居民文化消费意识仍需培养。

    “在西方,文化消费支出一般占家庭消费支出的15%至18%,依照这个比例计算,我国去年人均GDP接近4000美元,文化产业增加值应该在5万亿元左右,而实际数字却只有8000多亿元,这说明我国的文化消费未来发展的空间还很大。”文化部文化产业司司长刘玉珠在座谈会上说,提高居民的文化消费能力是我国文化产业未来保持快速发展的基础。

    中国传媒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院长范周认为,长期以来,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过于依赖投资拉动,出口尤其是消费环节还十分薄弱。“十二五”时期要实现文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走内需拉动的道路。

    文化消费不均衡现象突出

    我国大众文化市场的形成期较晚,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文化市场才开始进入快速增长期。但城乡二元结构的发展模式,造成了城镇和农村居民文化消费的差异化和不平衡性。

    研究成果显示,“十一五”期间,农村居民的公共文化服务条件得到极大改善,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等一系列政策的实施使文化成果惠及农村居民。但城乡居民对于文化成果的分享程度依然有很大差别,城镇居民的文化消费设施建设、文化内容更新、文化产品消费市场的综合性发展指数明显高于农村居民。据浙江省委书记赵洪祝在今年两会时对本报记者介绍,2009年全省城镇居民人均文化消费支出是农村人均文化消费支出的2.86倍,城乡文化消费差距十分明显。

    研究课题组对我国8个城市文化消费的调查结果显示,城市居民文化消费活动主要集中在看电视、报纸、影碟和光盘上。100元左右的日常文化消费品仍是消费主流,500元以上的文化消费以教育培训为主。相比之下,农村居民的文化消费活动较为单一,主要是听广播与看电视,对网络等新媒体的接触受到经济条件和基础设施的局限。研究显示,“十二五”时期,释放我国广大农村市场的文化消费能力将是拉动文化产业整体提升的重要一环。

    我国文化消费中的区域差异也十分明显。课题组在调研中发现,东部发达地区文化消费占日常开支的比例明显高于西部,出台针对经济欠发达地区的专门政策,从文化产品价格优惠等方面进行扶持将有助于全国文化消费市场的平衡。

    政策层面尚需发力

    研究显示,文化消费价格高的重要原因是生产成本整体上扬,创作成本、宣传运作成本、演出展览成本等成倍增加;文化生产和演出的规模普遍偏小,单位成本高。在这些客观因素的影响下,致使文化产品的价格体系不规范,部分产品定价高。

    研究显示,要扩大居民文化消费空间,增加消费频次,就需要从价格入手,充分发挥政府在财政、收入分配、税收价格和利率汇率等方面的政策的调控作用,强化对文化消费的经济政策和经济杠杆调控。一方面,政府通过流通和管理环节的调控,实现成本降低;另一方面,大力培养文化消费主体,形成以居民消费为主、单位或社区消费为补充、政府消费为引导的文化消费主体格局。

    中外名人文化产业集团董事长陈建国此前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认为,要推动文化产业快速成长,需从政府的层面去鼓励文化消费,加强消费拉动的作用,多措并举培育文化消费市场,以优质、丰富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吸引消费者,通过不断地扩大消费市场来拉动文化产业的成长。

    “我国文化消费率偏低,民间投资环境还需改善。因而,在稳定政府投资的同时,如何增强非公有制经济和中小企业参与市场竞争,对于提高文化消费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范周说。刘玉珠对此持相同观点。“民营资本的介入会弥补公共文化建设的许多不足,特别是在满足居民带有个性化的消费需求方面,民营企业和民营资本有着巨大的发展空间。”他说。

    研究显示,文化消费不仅仅是一个环节,还是贯穿于整个文化产业流程的关键因素。文化消费者是否会消费,关涉文化内容的生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消费水平的提高等系列问题。因此,文化消费政策的制定也应是多层次、全方位的,只有建立起综合性的文化消费政策刺激体系,才能让文化消费政策真正产生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