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期4天的第七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于16日圆满落下帷幕。
又是一次文化产业的大检阅,新产品、新业态、新服务在这个有“中国文化第一展”之称的大舞台上争奇斗艳;
又是一次文化软实力向全世界的大展示,有中国气派的文化产品吸引了海外12000多名客商的高度关注和交口称赞。
在这个舞台上,文化对接资本,交易创造价值,非遗重放异彩……
在“十二五”开局之年的春天,经过八年七届发展的文博会,正在为中华文化插上腾飞的翅膀,以源源不绝的动力,推动着中国文化产业不断走向更加广袤的世界舞台。
荟萃中华民族文化精品
2004年,深圳率先在全国高高举起“文化立市”的大旗,“文博会”应运而生。
2005年,已是风华少年的第二届文博会便冠名“中国”,也正是从这一届开始,文博会明确了自身推动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使命。
2010年,经过六届成长的文博会首次实现“满堂红”,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和香港、澳门、台湾地区全部参展。一大批龙头文化企业、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亮相,总成交额过千亿元,成为拉动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强大引擎。
今年,在“十二五”开局之年举办的第七届文博会,更是拿下了多项纪录,山西、浙江、海南等政府组团由往届的几十人增至数百人,海外采购商数量创历届之最,展品涵盖十二大文化产业内容,总成交额达1245.49亿元,比上一届增加156.93亿元,掀开了文博会历史的崭新篇章。
从此开始,世界对中国文化的了解不仅仅停留在秦砖汉瓦、故宫长城、苏州刺绣、满汉全席上。来自湖南的创意设计、深圳的动漫游戏、北京的影视作品等各地近年来文化产业的“拳头产品”,让前来参观的中外观众过足了瘾。
“文博会是对中国文化的集体检阅和全方位展示,这里汇聚了中国最前沿的文化。”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有限公司总经理叶建强告诉记者,世界可以在这里了解当今的中国,中国文化从这里走向世界。
促进产业结构优化调整
深圳大学城市经济研究中心主任魏达志教授说:“深圳经过30年改革开放的发展,经济发展结构有了很大变化,第三产业超过了70%。这说明深圳发展动力的构成由资本驱动型在向创新驱动型转变。在这个产业结构和发展动力转变的背后,文博会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的确如此,近两年,当全球经济因为金融危机的影响而进入低潮的时候,深圳以及整个中国的文化产业却成为经济寒冬里的报春花,逆市飞扬。 据统计,2008年—2010年,北京、上海、广东、云南、湖南、深圳等省市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已超过5%,成为当地经济的支柱产业。
已成功举办了七届的文博会,正成为展示中国文化产业进入新时代的最亮丽的窗口。“观众可以在这里感受到文化产品从思想到商品环环相扣的整个产业链。”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有限公司宣传部负责人孙思说。
深圳文体旅游局副局长陈新亮认为,文博会不仅改变了深圳的产业结构,而且大力拉动了深圳的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 专家预测,到“十二五”期末,我国文化产业结构将更加合理,布局更加科学,文化产品和服务更加丰富多彩,文化产品市场和要素市场更加健全,文化市场秩序更加规范,文化产业发展保障体系更加完备,文化产业整体影响力和竞争力明显增强,将涌现一批深受人民群众喜爱的文化精品,形成一批具有较强实力的文化企业和企业集团。演艺、动漫、游戏等行业的发展将进入世界先进行列。
毫无疑问,文博会,未来的作用一定会更加重要,前景一定会更加广阔。
搭建文化与资本对接平台
“文博会举办以后,‘文化产业’、‘文化产品市场’和‘文化产品交易’等成了热门词和热门话题。”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曲建博士对记者说。
文化对接资本,交易创造价值。文博会正逐步显现出对我国文化产业的巨大推动作用,国家级、国际化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品牌地位进一步确定。第七届文博会吸引了1896家企业和机构来参展,分会场上升到40家。参与各项活动的观众达到354.05万人次,网上访问人数达378.03万人次。专业观众积极参与各种活动,共计50.26万人次,比上一届增加11.25万人次,刷新历史纪录。
在交易上,本届文博会更是做足了文章。组委会推出多元交易渠道,除了文博会期间配套举办的“投融资推介会”,还开辟了中国文化产业网上“交易中心”和“网上文博会”平台,“点对点”海外招商平台等多条渠道,全力推进文化产业项目和产品的交易。
深圳文交所更是组织了近400家银行、投行、风投等各类资本机构,连续举办“投融资成交签约仪式暨文化项目路演推介会”、“文化资本对接会”、“文化资本之夜”、“文化产业投融资与资本运营交流会”、“国际新媒体短片交易推荐会”等主题活动,以促进更多的风险资本、创业资本和社会资金进入文化产业领域。
据主办方透露,7届文博会累计成交近4000亿元人民币,从首届356.86亿元跃升至第七届文博会1245.49亿元,成交额快速增长。
助推文化产业走向世界
让更多的中国文化产品走向世界,是文博会的一个重要使命。 在国际化程度上,本届文博会又创历届之最,来自美国、法国、日本等89个国家和地区的12000多名海外参展商汇聚深圳;海外推广招商活动轮番上阵。借助文博会这个助推器,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步伐更加矫健。
国际书商联合会理事长法兰克瓦· 都博胡勒女士告诉记者:“文博会有丰富的展品和演出,令人印象深刻,我明年要带着朋友一起来!”
8年来,深圳文博会的国际化色彩越来越浓,2010年海外出口交易额突破100亿元,深圳文博会正在成为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国门的重要平台。
天津福丰达公司的环幕立体电影系统从文博会的平台销售到美国、加拿大、意大利等40多个国家,并在欧美建立了60多所环幕立体电影院;深圳华强集团拥有完全知识产权的大型主题公园“方特欢乐世界”从深圳文博会走向伊朗、非洲。 中央领导对办好文博会给予了高度重视,对文博会推动中国文化产业走向世界寄予了厚望,对文博会多年来的探索作出了充分肯定。希望文博会能不断总结经验,进一步提高办展质量和服务水平,提高知名度和吸引力,努力把文博会打造成为展示文化体制改革成果的重要窗口、引领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引擎、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的重要平台,为提升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作出贡献。
如今,中国的文化产业正在文博会的推动下逐步实现大发展大繁荣,中国文化产业成果也日益被集中整合、包装与展示,每届都吸引着上百万宾客流连其中。
文博会后,人们已经欣喜地看到,一批批忙碌的国际买家,正牵系着长长的产业链条,把中华民族的文化产品延伸到广阔的海外市场。
特色经济沐浴文化阳光——文博会促进文化与经济结合
如何让文化产业成为特色产业?如何让文化产业引领经济的发展与转型?在文博会现场,我们循着文化产业蓬勃发展的足迹,找寻这些问题的生动解答。我们欣喜地发现,这些晶莹璀璨的文化已经摆脱了“养在深闺人未识”的静止状态,成为推动各地经济发展和转型的新“引擎”。
市场激活千年文化遗产
文博会二号展馆内,五位身着轻纱长裙古装的乐者在青瓷乐器上优雅地演奏着,让人沉浸在久远的唐宋遗风中。“濒临失传的千年越窑瓯乐复活了。”浙江省慈溪青瓷瓯乐艺术团团长陈珊岳告诉记者。近年来慈溪市重视这一特色文化的保护和发展,逐步构筑起以青瓷瓯乐为核心的青瓷特色文化产业链。
第一次参展的金华市古婺窑火陶瓷文化有限公司营销部经理王栋认为,古老的玉青瓷以“泥”的精神,“玉”的品质重回人们的生活,呈现风歌雅颂的生活方式,带给现代人诗意文化和美学生活。
中国这个以瓷品闻名、以“china”命名的国度,在今天,各地的陶瓷青花、粉彩、釉里红等争奇斗艳,形成特色产业。本届文博会期间,还成立了深圳陶瓷文化产业园分会场专门举行陶瓷企业作品展、中国陶瓷文化高端论坛、陶瓷造型工艺设计和外观装饰研讨会。
此外,文博会上,我们看到香云莎、油纸伞、剪纸、布鞋、纸扇……那些快要淡出现代人生活的物什,加入新的工艺和设计又回到人们的生活中,成为市场上的新亮点。
项目带动特色文化产业
在第七届文博会非物质文化遗产展馆,双面全异湘绣《西施》和《藏獒狮子》、双面虚实交叉针全异湘绣《雨后》等作品,向观众展示了湘绣“出神入化”的高超工艺。
在很多人眼中,文化给人的印象是古老的、传统的。其实,如果在挖掘传统文化内涵的基础上加以开发,文化产业完全可以做大做强,成为引领各地特色经济发展的龙头。
前来文博会招商的湖南湘绣城置业有限公司负责人曾伟清介绍说:“目前,我们正在利用湘绣的文化优势,建设生产经营面积21万平方米的国际展示中心,打造湖南工艺美术产业集群,创建湘绣与旅游相结合的生产模式。”
在本届文博会现场,综合馆再次迎来了众多参展企业,文化产业投融资项目达到3226个,涵盖了文化产业的12个行业。各省区市展出的文化产品已经改变了“形象展”的旧面孔,各地展出的文化特色鲜明、产业化程度高、生产链完整的产品项目,代表了未来文化产品发展的方向。
“十二五”时期,特色文化产业的发展将继续成为各地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据文化部部长蔡武介绍,到2015年,我国的特色文化产业所创造的产值将达到1万5千亿元左右的规模,通过联动效应带动地方相关特色产业增加5千亿元到6千亿元的产值。
创意打造特色文化品牌
假如没有文博会,深圳的观澜的版画村、三联的玉石村、水贝的珠宝园、南岭的丝绸园会不会仍是旧时风貌?
跟原来的版画村一样,目前,很多地方的特色文化产业依然存在规模小效益低等瓶颈,如何将特色文化产业做大做强,使之成为独具地方特色的文化品牌,成为文化产业发展的新课题。
据了解,文博会举办前,深圳的文化产业都是依附在制造业上,文博会举办后,文化产业就从制造业当中剥离出来,逐渐成长为深圳具有强大生命力的一张城市“名片”。深圳国家动漫化产业基地、东部华侨城、中国茶宫……深圳将创意与文化及资源优势结合,把设计和地方产业调整和升级结合起来,借助“创意之都”的平台打造独具特色的城市品牌,2010年深圳市文化产业增加值已占全市GDP的6.7%。
文博会上,我们看到各地通过打造这些特色文化产业,用创意引领文化产业发展,从而实现文化与经济转型的良性互动。
在山东展厅,我们看到,用杞柳编成的几个叠起来的“麦垛”,悬空挂着的红绿蓝各色土布,以及手工艺人的现场表演,交汇成一幅传统“农家乐”。
据山东工艺美术学院潘鲁生介绍,2010年山东农村手工艺产业拥有企业4300余家,总产值突破1000亿元,带动近200万农村人口就业致富。
事实上,如果有好的切入口,文化产业很快就能找到市场进入点,潘鲁生对此体会颇深。曾经拍过动画片《孔子》的深圳崇德影视公司,看到山东美术艺术学院制作的年画动画短片之后,当即拍板与其合作拍一部关于鲁班的动画片。“传统工艺也要找到创意点,要与时尚元素相结合,这才能让传统产业活态化、市场化,找到产业化之路。”潘鲁生说。
盘点文博会新亮点
非物质文化遗产争奇斗艳
本届文博会主会场将设8个专业馆和1个特色馆,分会场总数达到40个,总面积达到10.8万平方米,比往届增加3000平方米。吸引全国1881个政府组团、企业和机构参展,比上一届增加84个;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港澳台地区全部参展,成交额突破1200亿元,参观人数达到354万人次,再次实现“满堂红”。
集中展现文化遗产是第七届深圳文博会的一大特色。非物质文化遗产馆作为新增场馆更是一大亮点。208个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进行集中展示,其中,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67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124项。各地传统工艺带领观众们重回过往,再次细细品味那些古老而精致的中华艺术。
文博会上,享誉中外的香云纱、永丰源瓷器、“中国龙门农民客厅”、“四大名绣”之二的湘绣和苏绣同时在“非遗馆”展示,而四大名砚中的歙砚、洮砚和澄泥砚也在此同台亮相。此外,还有青海唐卡、菊花石雕刻技艺、鸡血石雕……大江南北的民间雕刻技艺、刺绣及编制技艺、瓷器烧制及民间绘画技艺、民间剪纸技艺、茶类制作技艺、家具制作技艺以及传统医药,都在文博会的舞台上争奇斗艳。
科技为文化插上腾飞翅膀
文化与科技的结合是文博会一大看点。文博会上汇聚了全国最顶尖的科技文化产业项目,令人眼界大开的各种科技前端体验,仿佛置身于一场文化产业的“高交会”。
文博会深圳展示区,天朗时代科技有限公司展示的新产品让很多观众驻足观看:人们用识读器一点,这里的纸质图书便能“开口说话”,还能“绘声绘影”播放视频;使用识读器后,数字地球仪不仅能“说”各国语言,还能在终端上展示各国的“风土人情”……这项MPR解决方案可以真正实现出版产业和IT产业的有机链接,可以促进出版机构数字化转型,促进出版与科技、文化、经济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在1号馆,天津企业会在球幕影院体验馆板块中,搭建一个4D球幕小型影院,采用高科技手段,现场播放球幕图像,使观众现场体验超大视角带来的视觉享受。3号馆影视动漫游戏馆成为了中国影视动漫游戏行业“文化+科技”的权威展示交易平台,三网融合技术、新媒体内容、国家级动漫产业基地等内容是重点的展示内容。
在配套设施上,今年文博会尝试了新的突破和创新。今年展会的导视系统建设也得到加强,并与雅图合作,在各入口处加入声光电中英文双语导视系统,同时将新增触摸式查询机,展商、采购商及普通观众通过点击查询机,各专业馆的设置可一目了然。
低碳环保凸显发展理念转变
在文博会上,低碳的元素无处不在。从布展期间环保材料的利用、未来撤展后材料的回收,都可以嗅到“低碳展会”的浓郁味道。而以低碳为方向的论坛以及展示,则将在文博会上探索低碳生活更深入的内涵,这展示代表着未来文化产业转型发展的方向。
新闻出版馆今年的主题是“数字出版低碳印刷”,突出的是“差异、高端、科技、低碳、实效”五大特色,这次出版业的盛会主打“低碳”牌,上海张江国家数字出版基地、中国国家数字出版基地、天津国家数字出版基地、精密达、海德堡、牛津大学出版社等行业龙头将齐聚深圳。其中,还开展了绿色印刷技术交流,“绿色印刷”的技术研发或可为印刷业带来新的方向。
本次展会上,展商们对节约材料和低碳环保的重视日益加强。工作人员表示,展位中大多采用铁架、钢材加上木板的结构,展会后这些铁架钢材都可以拆卸下来、重新使用。而在主题的渲染上,他们将利用墙纸的张贴来进行,更为环保。
大资本大项目频现“大手笔”
第七届文博会频频上演“吸金大法”。连日来,大资本大项目在场内频频闪现大手笔大交易,各省区市多如雨点的项目成交使得各地“吸金”成绩均告不俗。开幕首日,河北省文化产业项目吸金560亿元,第二天,黑龙江省团又在深圳文交所内成交总金额150余亿元。据统计,在各大场馆、文交所、网上文博会和论坛等场合举行的签约仪式,连同在分会场上的签约,投融资额已近千亿元,今年文博会总成交额有望再创新高。
作为第七届文博会专设的文化交易及投融资功能专区,深圳文交所场馆多功能厅近几天日程安排得密密麻麻。文博会期间,100多个文化产业投融资项目竞相推介路演,吸引了近400家PE、银行、投行、风投等各类资本机构入场抢“绣球”。统计显示,本届文博会期间通过文交所平台创新服务实现的投融资交易额约75.5亿元,达成投融资意向的交易额约125亿元。
“走出去”步伐更坚实
本届文博会的国际化程度创历届之最,来自美国、法国、日本等89个国家和地区的近1.2万名海外参展商汇聚深圳,文博会为企业“走出去”搭建了良好的平台。今年的展会期间,前来洽谈的海外采购商大量增加,文博会海外签约项目已超4亿美元。
5月14日,文博会海外买家集体在现场举行采购签约,合计总金额高达4.86亿美元。其中阿拉伯地区的采购金额最大,为3亿美元。
作为文博会的承办单位之一,深圳市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为第七届文博会邀请并接待了22个国家和地区的300多家海外文化机构专业采购商,并在主会场——创意生活馆设立国际采购与项目洽谈区,为文博会海外专业采购商提供专业项目对接与洽谈平台。在海外参展商邀请上,首次突破了万名大关,共有来自全球89个国家和地区的1.2万名海外采购商受邀参展。
文博会:引领文化产业发展
第七届文博会缓缓拉下了大幕,为中国文化产业聚集而来的人们又收获几多对中国文化产业的思考和感悟。
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文博会,河南收藏家王晓明每届必来,每届必收藏一两件自己最喜欢的创意作品,这届又花了一万元买了尊心仪的木雕;浙江金华市古婺窑火陶瓷的王栋第一次带着玉青瓷参展,除了满钵的零售,还得到一个江苏宾馆的大单,他说回去后又够忙乎一阵了;台北故宫博物院第一次参展,从事博物馆衍生品开发的台湾大洋集团执行长杨琦兰最喜欢与人分享“创意生活化,生活创意化”的理念,她很高兴山东博物馆愿与她们进行衍生品的开发,共同推动文化“走出去”;加拿大米瑞基文化公司的彼特罗库,被一针一线的刺绣所震撼,他认为刺绣是珍贵的艺术品,想请中国绣工去加拿大现场表演,要提升中国刺绣的价值……
文博会不仅是文化商品的展示,更是文化项目的交易;文博会不仅是产品和实物的交汇,更是思想和观念的碰撞;文博会不再是文化的独角戏,更成为文化与资本、文化与科技、文化与旅游融合的交响曲;文博会不仅是中国文化产业界的盛会,更是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国际桥梁……
在一个新的“五年计划”开启之时,文化产业被赋予了新职责和使命——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承担起转变发展方式的“新引擎”。文博会,大有可为!
第七届文博会数字集萃
截至16日12时,第七届文博会总成交额达1245.49亿元,比上一届增加156.93亿元,同比增长14.42%。
在超过1200亿元的成交中,合同成交额600.49亿元,占成交总额的48.21%;意向成交465.65亿元,占总成交额的37.39%;文化产权交易所成交100.5亿元,占总成交额的8.07%;零售交易75.28亿元,占总成交额的6.04%;拍卖成交3.57亿元,占总成交额的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