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部负责人谈加快国有文艺院团体制改革

来源: 中国新闻网

5月11日,中宣部、文化部联合下发《关于加快国有文艺院团体制改革的通知》,进一步明确了国有文艺院团体制改革的路线图和时间表。以此为标志,我国国有文艺院团体制改革进入全面推开阶段。 

    目前,全国已有584家国有文艺院团转企改制。其中,近两年新增转制院团532家,为过去6年总和的10倍。文化部负责人日前就新一轮改革的动向予以了阐释。

    进一步改革必须也是必然   

    文化部负责人表示,加快国有文艺院团体制改革,不是为改革而改革的权宜之计,而是中央着眼于党和国家事业长远发展做出的重要决策,是我国国有文艺院团发展的必由之路。

    不加快改革,演艺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将遇到严重困难。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国有文艺院团旧体制已难以为继。国有文艺院团演出总场数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下滑,1985年为74万场,1990年为49万场,到1994年降至40万场,此后始终在40万场上下徘徊。国有文艺院团如果不加快改革,摆脱旧有体制的束缚,加快通过市场竞争做大做强的步伐,将难以承担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的时代重任。

    不加快改革,国有文艺院团将被边缘化。从国内看,近年来,民营演艺企业迅速崛起,2009年全年演出场次超过70万场,是国有文艺院团演出场次的近两倍。从国外看,有的演艺企业年收入超过10亿美元,是我国国有文艺院团全年总收入的近5倍。国有文艺院团如果不加快改革,成为真正的市场主体,市场空间就会被逐步挤压,直至最终完全被边缘化。

    不加快改革,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演艺消费需求将难以满足。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越来越富裕,人民群众的求知、求美、求乐的需求也越来越强烈,而我们现在能够提供的文化产品尤其是演艺产品,数量和质量都还不能充分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十几年来,我国人均三年才能看一场演出,而在有的发达国家,人均一年就能看四场。

    改革不是简单转企改制   

    文化部负责人表示,这一轮改革,除中央文化体制改革工作领导小组确定的少数保留事业单位性质的院团外,其他国有文艺院团(不含新疆、西藏地区)都要转制为企业。但是,改革并不是简单的转企改制。根据国有文艺院团的不同性质和功能,我们明确了不同的改革任务。具体来说,就是“五个一批”,即“转制一批”、“整合一批”、“转化一批”、“撤销一批”、“保留一批”。在推进转企改制的同时,同城不同层级的同类国有文艺院团应予以合并,转制院团可跨区域、跨所有制进行兼并重组;演出有重要文化遗产价值又难以进入市场的濒危稀有剧(曲)种的院团,经批准可转为公益性的保护传承机构,专门从事研究、传承和展演;不具备进入市场条件、不再保留建制的院团,合理分流人员后,经批准可予以核销。此外,中宣部、文化部《关于加快国有文艺院团体制改革的通知》中公布了100多家保留事业单位性质院团的名单。《通知》指出,对进入名单的院团,具备条件的,也鼓励其转企改制。

    改革不是“甩包袱” 不会“一改就死”   

    文化部负责人指,目前,一些院团和部分人员还存在“崇事恐企”的思维定式和对国有文艺院团市场前景的悲观判断,因此对改革消极观望、畏首畏尾。必须要明确,改革不是“甩包袱”。实际上,为强化“谁改革谁受益”的政策导向,近年来,各级政府对转制院团不断加大财政投入和政策扶持力度,资金投入有增无减,政策优惠前所未有。如安徽省从2009年开始,省直院团演出场次补贴经费由每年200万元增长到700万元,补贴标准由每场次2000元提高到7000元。事实证明,改革不是“减人减钱甩包袱”,而是推动“早改早发展”。

    改革不会“一改就死”。目前,已完成转制的国有院团出人出戏出效益,生存状况远好于改革前,没有一家“转了就死”。另外,从长远来看,我国的演艺市场空间巨大,按今后每年人均观看三场演出这一世界中等水平计算,即使票价为20元,中国演艺行业的总产值也将超过800亿元。如果能充分开发这座金矿,转制院团的发展可谓风光无限。改革不会“一改就死”,相反,不改革则会丧失难得的发展机遇。

    改革后财政投入不会减   

    文化部负责人坦言,“钱”和“人”的问题是转制院团最关心的问题,也是我们要着力破解的难题。

    钱从哪里来?在改革过程中,各级政府要支付必要的改革成本。改革后,财政投入不会减,但是财政支出的方法和途径将发生变化。我们将通过政府采购等方式构建更透明、更有效率的投入模式。同时,我们鼓励和支持各种所有制企业以控股、参股、并购、重组等方式参与国有文艺院团体制改革。随着体制的转变,国有演艺单位将能更加有效地利用市场手段获取资源,开辟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另一个需要认真解决的问题是人员安置问题,这个问题不解决好,改革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都无从谈起。我们将切实维护转制院团员工的基本权益,切实解决社会保障衔接问题。在这一前提下,我们将把演职员工个人的发展提到更加突出的位置上,通过让演职员工尤其是艺术家持股等方式,鼓励和引导改革主体积极投身改革,将改革不断引向深入。总之,只有以人的发展为根本,国有文艺院团的改革发展才有希望。

    国有文艺院团体制改革之一:钱从哪里来?

    从2009年,中宣部、文化部明确了改革的“路线图”与“时间表,强调转企改制是院团改革的中心环节,改革进入攻坚阶段;到2011年,在“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国有文艺院团体制改革工作全面铺开。其中,最困扰院团的问题之一是“改革成本由谁承担”、“改制后钱从哪里来”,记者日前随文化部走访一些国有文艺院团,试图解答这个问题。

    政府“扶上马送一程” 改拨款为采购 

    地方政府确保院团转企改制后原有事业经费继续拨付,并通过文化产业发展资金等予以资金支持。在安徽,从2009年开始,政府每年安排2000万元专项资金,重点解决省属国有文艺院团设施更新、剧目创作、人才培养等问题;省直院团演出场次补贴经费由200万元增长到700万元,补贴标准由每场次2000元提高到7000元。

    铁岭市文化广播电视新闻出版局局长赵伟表示,在资金方面采取“骑上马送一程”的办法,通过政府购买文化服务,实现支持文化企业发展的目的;铁岭市设立支持文化事业发展定补资金,每年购买文化服务的资金额度不少于转制前事业费拨付的额度,并且保证5年政策不变,每年递增10%的额度,以此激励院团多出佳作、积极演出。资产方面采取划拨和政府投资入股相结合方式,符合划拨目录的资产就划拨给企业,不符合的政府评估作价入股,并且入股不分红,既使国有资产得到保值,又维护了企业利益。

    而营口市一次性安置市属院团在编人员179名,顺利完成改革,为地方文艺院团转企改制提供了模板。

    营口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张丽告诉记者,“钱从哪里来”是改革一个难点,也是营口市制定政策的重点。对此采取的办法是,艺术剧院有限责任公司组建后,市财政给予5年资金扶持,把过去人员经费改为文化企业发展扶持基金,拨款渠道不变。转制后连续5年按原经费额度全额拨付,第一年另增加100万扶持基金。5年过渡期后,根据公司实际情况,市财政每年继续给予一定数额的资金支持。

    院团争做市场主体 见效益有活力

    2009年,营口市评剧团、京剧团、歌舞团三团加在一起,年演出收入也仅有44万元;2010年,三团合一“事转企”,组成艺术剧院有限责任公司,人员减了2/3,收入却达到144万元。144万元,对于大企业来说,数额不大;对文化人来说,却十分提振士气——它让人看清了方向:不改革,没出路。

    辽宁演艺集团、沈阳演艺集团、沈阳杂技集团、辽宁民间艺术团等一批竞争力较强的市场主体,也释放出全省文化产品创作的巨大活力,“全国叫响、群众叫好、市场叫座”的文化产品不断涌现。话剧《父亲》、《凌河影人》、《矸子山上的男人女人》、芭蕾舞剧《二泉映月》、歌剧《苍原》等五出大戏入选国家舞台艺术十大精品工程,这在全国也属少见。

    沈阳杂技演艺集团自创品牌杂技晚会《海盗》、杂技短剧《惊天饭店》,与南美最大娱乐公司CIE合资合作《天幻Ⅱ》,打造杂技演出外向型龙头企业。集团营业收入的80%来自国际市场。“过去躺在政府的怀抱里,我们吃不饱;现在自己闯市场,吃不了;通过改革不断地出精品,市场份额扩大了。”沈阳市杂技团团长安宁表示。

    共同培育经营理念 有特色创品牌

    在4家国有文艺院团转企改制的基础上,以铁岭市民间艺术团转企后注册的铁岭文化艺术演艺有限责任公司为母体组建了铁岭文化艺术演艺集团,实现了市县两级演艺资源战略重组。新集团集培训、创意、演出、市场营销为一体,形成了一条文化产业链。总经理赵秀已定下目标:力争今年年底前实现集体收入1000万元。

    同时,民营院团活力四射。以辽宁民间艺术团为核心组建而成的本山传媒集团,把“绿色二人转”“转”向全国,在沈阳、北京等城市开设7座“刘老根大舞台”,剧场票房不断提升。2010年公司仅演出收入就达2.3亿元,实现利润1.28亿元,成为中国演艺产业名副其实的第一品牌。

    在铁岭市政府的扶持下,铁岭文化产业集团整合了全市剧场、票务资源,实现了市县两级影剧院的重组,打造了铁岭院线新模式。“地处辽北的铁岭、开原,走出了赵本山、小沈阳等一批明星,老百姓最喜欢的艺术形式就是二人转。我们将全力打造辽北‘绿色二人转’品牌,新集团今年的经营目标是4000万元。”总经理安亚茹信心满满。

    “铁岭独具魅力的地域文化,是加快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得天独厚的优势,我们的二人转、小品小戏、农村题材电视剧等已经在全国形成品牌效应。结合地方特色,把铁岭打造成‘生产快乐的地方’是文化发展的一个方向。”铁岭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王志勇说。

    国有文艺院团体制改革之二:人到哪里去?

    国有文艺院团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之一就是“人”,人往哪里去、如何人尽其才,让能干者有长袖善舞的机会,让萌生退意的有腾挪后退的空间,让领头羊走得更稳更好,这都是摆在决策者和院团领导者面前的首要问题。

    各尽其才安心 

    当刘婕在台上舞姿翩跹、眼波流转之际,没人相信她已经33岁;这位中国东方演艺集团的一级演员,不是靠自己的职称,而是凭借自己的能力在众多竞争者中脱颖。而这,已经成为中国东方演艺集团的常态。

    当中国东方演艺集团开始改制的时候,刘婕已经32岁。在转岗和竞争二者间她毅然选择了后者,动力源于她对舞蹈的热爱。她坦言自己确实犹豫过,转岗后的安逸与激烈的竞争如同两重天;而这种安逸和稳定的“诱惑”正是事业单位体制造成的错觉,“一想到离开舞台,我就不快乐,失去了人生的目标”。

    改革后,集团打破事业单位延续以职称划分岗位和工资待遇的方法,而是通过考核的方式定岗定薪。刘婕与比她小10岁的演员同场竞技,经过层层考评她做到了:不仅是东方歌舞团的领衔主演,还是艺术委员会委员。

    在刘婕看来,事业与企业的区别就是“我不再在是把命运放在别人手里的专业演员,而是可以把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的职业演员”。

    业务考核是中国东方演艺集团转企改制以来的又一重要举措,目的是为了创新用人机制,通过竞争上岗为优秀人才提供舞台。中国东方演艺集团董事长顾欣坦言就是要“给每个人找好定位”,“演员才是第一生产力,我们就是要形成一个良性循环”。据知这样的业务考核将每年进行一次。与此相对应的是,中国东方演艺集团公司成立后次年,集团总收入超过1.7亿元,同比增加5000多万元,人均工资是2009年度的近3倍。

    这样的“东方模式”或许值得借鉴。

    人员安置暖心

    改到深处是产权,改到难处是人员。人员安置问题不解决好,改革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都将无从谈起。

    按企业办法参加社会保险,同时积极做好社会保障政策衔接——安徽芜湖市艺术剧院有限公司为166名演职员办理提前退休手续,为转制员工购买补充养老保险,解决退休后的待遇差别,最大程度地减少“事转企”带来的心理震荡。

    对于经协商一致自谋职业的,要按国家规定支付经济补偿。天津市杂技艺术有限公司对自愿要求与单位解除人事关系自谋职业的员工,予以一次性经济补偿金,每工作1年,支付其1个月的上年月平均工资作为补偿金。

    大厂评剧歌舞团原有事业编制的34名演职员按“老人老办法”的政策,在保障退休后待遇不变的情况下,与公司签订了劳动合同,重新上岗;对原有的32名合同制演员,与公司重新签订劳动合同,工龄连续计算;对距离退休年龄5年内的演职员,在本人自愿的基础上,妥善实施了人员分流。实现了“积极稳妥、整体推进”的目标。

    优秀演艺人才可安排其从事城市社区和农村文化辅导及中小学艺术教育等艺术普及工作。辽宁省营口市51名专业艺术人才进入社区担任专职文化辅导员,延长了演员的艺术生命,也推动了公共文化服务向基层延伸。对距法定退休年龄不满5年或工龄满30年以上的人员实行提前退休,过渡期内养老金由市财政承担。

    这一系列人性化的措施,让院团职工们感到“退也挺好、留也挺好、转也挺好”。

    能人带头放心

    “东北有赵本山,河北有赵德平”,这是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对河北大厂评剧歌舞团团长兼董事长赵德平的评价。

    一个县级剧团,屡上央视等各大电视台春晚,合作伙伴包括赵本山、赵丽蓉、何庆魁、宋丹丹等明星大腕,人员不多,一年却能演出200多场,如此30年长盛不衰。剧团演职人员都夸带头人领得好。

   “你的服务对象是谁?剧团的定位是什么?我觉得这是院团改制中首先要考虑的问题。”赵德平说:“我们的定位很明确:扎根基层、服务农民”。从他自己到剧团演员,“接地气”是每个人的基本共识。30多年来,大厂评剧歌舞团走遍了大江南北,剧团在服务农民中日益壮大,现在剧团每年有七八个月在下乡巡演,演出收入60%来自农村市场。厚重的生活积累也让赵德平写起小品、剧本来得心应手:《男妇女主任》、《当家的女人》等热播农村题材电视剧的剧本都出自他手。

    剧团转企后,他一直在琢磨着如何使“资源变产业、剧目变项目”,走上产业化发展的道路,并很快将瞄准了影视。现在,电视剧《当家的女人》姊妹篇《进错门的女人》已脱稿;新创的几台综艺专题晚会开始巡演;此外,公司还通过艺术培训、音乐制作、舞台演出设施租赁等形式,深入挖掘与利用各种文化资源,向着一个多产业、多行业经营的文化产业集团迈进。

    国有文艺院团里也许需要再多几个“赵德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