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深圳市群众艺术馆创新公共文化服务模式,大力推行公益性艺术培训,使越来越多的市民走进艺术殿堂,对提升深圳全民的文化素质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受到社会各界好评。国家一级编导、深圳市群众艺术馆馆长刘兴范如是说——
这是一个周三的下午。深圳市福田区燕南路95号——深圳市群众艺术馆大楼门口,陆陆续续有几位年逾五旬的老人走了进去。这些老人是来参加舞蹈培训的,指导他们的是群艺馆的专业舞蹈老师。不过,他们却不需要自己掏腰包来支付培训费用,所有的学员均享受免费培训服务。因为,这是深圳市群众艺术馆为公众提供的公共文化服务活动之一。对于普通市民来说,不管你是深圳户籍人口,还是外来务工者,都拥有均等机会通过群艺馆“走进艺术殿堂”。
从2006年起,深圳市群众艺术馆创新服务模式,将过去面向市场招生的艺术培训班进行彻底转变,改收费制为免费制。至今,该馆共开办近800个班次,共培训了两万多名学员。这一公益性艺术培训是深圳市群众艺术馆在国内率先推出的公益文化服务项目,开创了富有深圳特色的群众文化之路。
深圳市群艺馆“破天荒”式的运作机制改革,引起全国各地群众文化机构的注意,几年来,该馆迎来了一批又一批参观考察团。在经过几年的探索后,深圳市群艺馆的公益性文化服务赢得了一片赞誉。
在一次“我们走进艺术殿堂”的免费培训成果汇报展演上,文化部社会文化司副司长李宏和广东省文化厅相关负责人对深圳群艺馆免费培训工作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在群众公益文化服务方面为全国树立了一个标杆,值得在全国范围内推广”。珠海市群艺馆副馆长郝新豫说,深圳群艺馆是全国文化体制改革探索的成功典型,明确了全国群文工作发展方向和定位,具有历史性意义。
全开放 免费培训受欢迎
2006年以前,深圳市群艺馆存在场馆出租、培训收费和经营文化公司等情况,“这在一定程度上背离了群艺馆和文化馆的公益性宗旨,不利于广大群众充分享有公共文化资源,也不利于发展繁荣群众文化。”刘兴范介绍说,自2006年之后,深圳群艺馆开始收回出租场所、撤销文化公司,同时停止所有收费培训项目,探索和尝试推出免费培训,使得群艺馆的服务内容逐步向公益性回归。
“作为市群众艺术馆,就应该起到一种事业、艺术上的示范指导效应。”刘兴范认为,“公益性培训就是让市民享有基本的文化权利。无论是对于外来务工人员还是在这里落地生根的老人,他们会认为这是一个充满阳光的城市。”在刘兴范看来,要丰富群众的文化生活,与其开展诸如“送戏下乡”之类的文艺活动,不如让群众成为演艺舞台上的主角,让他们亲身体验艺术,参加自娱自乐的文艺活动。
“文化立市也就是文化立人,以人为本、以文化人是关键。人是社会进步的主体力量,一切发展都必须以人为目的。”刘兴范说,文化的发展影响着经济发展,文化素质影响经济素质,人的因素在生产力中起决定性作用,人们的整体素质高低,折射出一个城市的整体文明程度。所以,群众文化活动的落脚点是人,出发点是人,根本目的还是为了提升全体市民的文化素质,全面提升人民群众的精神境界。作为市馆必须依靠文化人才,在深圳群众文化的各个方面起带头作用。
据介绍,作为公益性文化单位,深圳市群艺馆全年365天对外开放,每周开放时间不少于56小时,每年组织公益活动不少于350个(项),馆内常设的群众性重点文化活动项目有公益培训、展览、讲座、艺术沙龙、周末剧场、共享工程等。事实上,深圳市群艺馆一直在全市群众文化工作中发挥着龙头和主力军作用,为深圳群众文化事业、构建强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发挥着重要作用。
随免费艺术培训而诞生的是每年年终举办的“我们走进艺术殿堂”展演,这是对免费艺术培训的一次成果展示。能够走进这个演出“殿堂”的学员必须是参加培训的佼佼者。深圳市群艺馆理论部部长吴江告诉记者,几年以来,这一检验培训成效和展示成果的演艺平台被所有学员与指导教师视为至高的荣耀。这意味着,深圳市群艺馆在免费培训的公益性服务中也引入了竞争机制,“这样做的目的正是为了让学员更加珍惜培训的机会,不至于导致公共资源的浪费。”
刘兴范分析认为,与收费培训比较,免费培训具有不可比拟的优势。一方面是免费培训对群众吸引力强、影响大、辐射广,更能发挥文化馆的公共文化服务功能,切实保障群众享受文化的权利,充分体现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另一方面是免费培训融合了大众艺术和高雅艺术优势,充分满足了基层艺术爱好者的文化需求,切实保障广大群众享受文化的权利;除此之外,免费培训抛开了经营性质,不再急功近利,明确的定位使注重培训质量和学员水平提高成为教师的首要任务,更好实现培养优秀艺术人才的目的。
随着免费培训规模不断扩大,深圳市群艺馆进一步加大免费培训的投入,克服教学设备落后和师资紧张等困难,同时为了节省经费,逐步引入义工教学,减少外聘人员。值得注意的是,这些义工绝大部分是资深的艺术家,他们不以经济回报为目的,只是象征性地收取一点劳务费,与群众一起分享艺术是他们的最大追求。而这一引进义工指导培训的模式,刘兴范认为可以在全国其他地方推广,这样可以利用有限的人力资源发挥更大的服务群众的效果。
两手抓 群文工作探新路
从2006年开始,深圳市群艺馆开设了老年、少儿艺术培训班,涵盖美术、书法、音乐、舞蹈等20多个门类,面向全体市民群众(包括非深圳户籍人员和外来务工人员及子女)免费招收学员。
考虑到教学资源的有限,免费招收学员也有一定的条件限制,在公正、公平、公开的原则基础上,每年年初,深圳群艺馆会请多位专家对报名的学员进行考试。每位学员也只能报名参加一个培训项目,培训时间从2006年的半年延伸为现在的一年一学期。这一做法正是该馆坚持群众艺术“普及与提高”理念的具体落实,目的也正是让一群真正热爱艺术的人通过群艺馆专业教师的指导,从而在享受快乐的同时得到才艺上的进一步提高。
5月18日下午,记者在一阵优美音乐的吸引下,走进了深圳市群艺馆舞蹈培训室。宽敞的舞蹈大厅里,30余名学员身着统一服装在专业老师的指导下,手持舞扇正在学习中国舞。
今年已55岁的退休老人李西平是中国舞初级班的学员,家住深圳市福田区,虽然她家离市群艺馆有较远的路程,但她每次课都会赶早乘坐地铁及时前来参加。在她看来,“能有机会享受免费舞蹈培训很难得,我们都会好好珍惜。我们在这儿由专业老师指点,以后还要回到社区指点更多的人学习。”
与李西平类似的还有家住深圳市南山区54岁的李慧玲,每次来参加培训,她都要坐一个半小时的车,训练一个半小时后,再坐一个半小时的车回家。尽管一天来回时间有近5个小时,但她同样感到很值得。李慧玲介绍,与她一起学习舞蹈的老年学员许多都是社区里的舞蹈骨干,在市群艺馆提高了舞蹈水平之后,她们也要帮社区开展文娱活动。如此一来,市群艺馆的免费艺术培训发挥了更广泛的辐射效应。
李西平参加的老年艺术大学的宗旨在于提高艺术素养、丰富老年人的文化生活。据介绍,这些学员中,年龄最大的85岁。几年来,许多老年学员还送来感谢信和锦旗,感谢市群艺馆给了他们一个继续发光发热的机会,圆了他们曾经的艺术梦想。
如果说老年人的艺术培训更多的在于“普及”,那么少儿艺术培训则重在“提高”。通过公开招生、考核选拔有较好基础和艺术天赋的学员,培养优秀艺术人才。由优秀少年学员组成的深圳市少儿艺术团具有较高专业水准。
通过一手抓普及,一手抓提高,不仅丰富了市民的文化生活,促进了群众文化发展,而且为全国艺术院校培养了大量优秀青少年艺术人才,受到广大市民群众的热烈欢迎,社会各界好评如潮。公益培训使深圳群艺馆真正成为全市群众文化的培训基地和辅导中心,也成了全市文化馆站公益文化服务的典范,开创了一条富有深圳特色的群众文化之路。
下基层 文化惠民结硕果
深圳市群艺馆按照文化部相关要求,制定了《深圳市群众艺术馆文化辅导员管理办法》,坚持文化辅导员派驻制度。到目前为止,深圳群艺馆共建立了40多个基层点,在葵涌、石岩、横岗、公明、梅林等街道办和社区派驻文艺辅导员,深入中小学校、市福利院、孤儿院、戒毒所、劳教所及残疾人学校等开展辅导活动,到残联、梅林消防中队、罗湖边检、武警总医院等地进行艺术辅导,并组建合唱团、舞蹈队、声乐队等,赢得了一片赞誉声。自2006年以来,深圳群艺馆艺术干部辅导的团队和学员获省级以上奖项多达80项,取得良好的社会效果,得到所在单位领导和学员的肯定。
另外,深圳群艺馆致力于开创形式多样的公益活动,推出了“周末剧场”“公益电影”等系列活动,常年举办公益性艺术讲座、美术摄影展览和艺术沙龙等,活动内容不断丰富,质量不断提升,让广大市民群众享受到深圳市文化建设的丰硕成果。
“周末剧场”是深圳推出的周末文化系列活动之一。吴江告诉记者,“周末剧场”主要邀请深圳及周边城市艺术水平较高的专业或业余艺术团体,每周五晚上在深圳群艺馆影剧场演出,采取5元至10元低票价或免票方式(对未成年人、学生、老人和残疾人等),旨在引导市民走进剧场享受高层次的艺术。自2007年4月开办以来,“周末剧场”共演出了200余场,观众累计10多万人次。“周末剧场”的成功举办为深圳市搭建了一个锻炼演艺队伍、展示文艺创作成果和促进深圳文化交流的良好平台。
从2006年以来,深圳群艺馆免费培训已走过了5年多的历程。对于免费培训的未来发展和规划,刘兴范表示,今后将进一步加大免费培训的投入,不断总结经验,扬长避短,规范培训管理,把免费培训做得更有成效、更有影响。在坚持所有培训一律免费的原则基础上,坚持培训规模最大化,保证最多的市民群众能获得最便利、最高质量的艺术培训服务。
“蓬勃发展的群众文化正在变成推动深圳经济与城市发展的深层次的关键因素。”刘兴范表示,市群艺馆还将把免费培训和社团建设、公益活动结合起来,使市群艺馆在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过程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通过免费培训,推荐优秀学员加入老年合唱团、市少儿艺术团、青少年管乐团等馆办团体,不断充实馆办社团队伍,为扩大深圳公益性文艺社团资源做贡献。通过加强馆办社团建设,不断提高社团艺术水平,更多地参加公益文化活动,为构建强大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添砖加瓦。
相关链接
2010年,群艺馆全年共承办或协办上海世博会“深圳特别活动日”演出系列活动、首届深圳合唱节等重大文化活动30余项,完成“新春关爱行动”“周末剧场”等公益演出100余场;开办公益性艺术培训140班次,培训学员4000多人;举办公益展览40场,艺术讲座20期;影剧场放映公益电影12场。各项公益活动参与人数总计达30万人次以上。
2010年,创作优秀作品参加全国、省、市各类艺术赛事,刘强创作的校园剧《成长》获群星奖;大运歌曲《我们》获优秀歌曲奖;郭长社创作的4首合唱歌曲入选“深圳30年30首优秀合唱歌曲”;少儿舞蹈《渔灯乖乖》、小品《通往天堂的电话》参加全国群星奖展演,获优秀展演奖。
标杆的背后仅仅是“不差钱”?
“在群众公益文化服务方面为全国树立了一个标杆,值得在全国范围内推广。”这是文化部和广东省文化厅相关领导就深圳群艺馆免费艺术培训工作形成的共识。
自2006年开始,该馆在国内率先推出公益文化服务,其强大的教师阵容、高质量的教学辅导,赢得社会各界一致好评。如今,公益性艺术培训已然成为深圳市群艺馆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招牌项目”。
花香蝶自来。就在上个月,深圳群艺馆就接待了3批分别来自北京、山西、佛山的参观团,之前,赴该馆学习取经的包括上海、天津、甘肃、新疆等地在内的文化工作者更是络绎不绝。
那么,我们应该向深圳群艺馆学什么?换句话说,他们的哪些做法具有普适性的推广价值?提出这样的思考缘于不少参观者的感慨。一些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同仁认为,深圳对公共文化的投入相比内地要充沛得多,他们除了艳羡于深圳群文工作的“不差钱”,对于免费培训能否在本地取得实效,多少有些心存疑虑。
毋庸置疑,免费的背后也是有成本的,深圳公益性培训得以实行,的确离不开经费的支撑,但多少钱才算足够?是不是有了足够的钱,就一定能产生出好的效果?似乎也不尽然。从深圳群艺馆的实践中,不难看到,他们的免费培训之所以备受青睐,除了“不差钱”的保障,其成功背后,其实还有更多与钱没有太多直接关系的原因。从这个角度上说,先搁下“钱”的问题,从思路和举措上探寻深圳群艺馆的可学之处,似乎更有意义。
深圳市群艺馆馆长刘兴范说,在推行免费培训之初,他们就将自己的定位与艺术类的高校区分开来,作为处于全市群文工作龙头地位的艺术馆,他们不是从事“高、尖、精”的工作,而是让不同年龄、不同层次的人自娱自乐。他们也不把自己等同于文化公司或市场上有牌无牌的个体培训机构,为群众提供免费的艺术培训是他们突出政府公益性的重要举措。
找准自己的定位至为关键,但免费培训远不只是为群众减轻经济上的负担这么简单,而是切切实实地思考如何给百姓带来艺术的享受。所以,当免费培训在市区各馆全面实行后,他们又将半年一期培训改为一年一期,试图通过多种措施致力于文艺精品的创作和百姓素养的提升,而这样又做群文普及,又做专业提高的群艺馆,在全国也不多见。
除了“差钱”,不少地方经常提及的人员不够、场馆不够的困难,在刘兴范看来,足可迎刃而解。比如,教师不够,他们就把最优势的师资集中在培训部,同时向社会招募“文化义工”,解决体制内的人力不足;演员不够,他们把优秀的学员吸纳到馆办的文艺社团,一旦有演出任务,可马上排练上演;场地不够,他们会合理利用场馆的每一寸空间,比如把群艺馆的大厅扮成一个展厅,每月举办两期展览,将场馆资源利用最大化。
值得一提的是,一年一度的用于成果展示的“走进艺术殿堂”,更不乏创新之举。他们将边教边学的过程选择性地展示出来,如同一桌丰盛的宴席,奉献出自己的佳肴,还将烹制的过程也向观众精彩呈现。这样做的目的和好处,不仅让学生有了一种步入艺术殿堂的感觉,更在无形中形成了培训辅导的评估机制。在这个模式中,老师的责任得到加强,学生也有了压力、方向和目标,相互的促进,使得从考试入学,到培训辅导,至汇演展示这一系列化的培训过程形成良性循环。
深圳群艺馆的免费培训,已摸索出一套成熟可行的运作模式。创新的诸多举措在免费培训的各个环节都有体现,而支撑创新的理念则是服务为先、以人为本。除了公益培训,群艺馆全年365天对外开放,展览、讲座、艺术沙龙、周末剧场、共享工程等丰富多彩的活动项目无不渗透出服务的意识。以送戏下乡为例,他们的做法和侧重点是让群众参与进来,融入其中,而非居高临下。按刘兴范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来说,就是不把自己当做艺术家,而是俯下身来,真诚面对,好好地陪老百姓玩!
好好地陪老百姓玩!这应该是深圳群艺馆人的普遍心态,正是有了这样的心态,才真正回归了群众文化应该做的事情。回应纠结于经费不足的参观者的困惑,刘兴范的建议是,要通过自己的创新和服务,先把自己的一亩三分地耕出“花”来,体现出自身的价值,当各级领导看到希望和结果后,“差钱”的瓶颈也会顺势解决,有了政府经费的支撑,反过来也会进一步促进工作的开展。这样的良性循环,想必是刘兴范作为馆长的体会,更是深圳群艺馆作为群众公益文化服务的标杆真正值得各地借鉴的地方。
从“文化立市”到“文化强市”,从“文化沙漠”到“文化绿洲”,深圳正在行进的路上。正是有太多类似深圳群艺馆的创新和服务,深圳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才得以不断完善。而各地应该思考的是,当我们的工作受制于“钱”的不足时,是否可以从深圳群艺馆的创新服务中获得一些有益的启示,除了“差钱”,我们真正差的还有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