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方水土孕育一方文化:浙江大力推进“文化良种”培育基地建设

来源: 中国文化报

浙江省安吉县山川乡马家弄村坐落在一个山坳里,四面青山翠竹,景物甚佳。这满眼的竹子不仅带给当地村民经济收益,还另外派上了用场——以其为原料制作的竹鼓敲出了马家弄村的精气神儿。当参加浙江省新农村“文化良种”基地建设经验交流会的代表们被震天的鼓声包围时,村民们表演时投入而陶醉的神情让他们看到:以竹鼓为代表的“文化良种”在这里已经开花结果了。

    “以文化辨乡村”

    安吉是个移民大县,安吉各地的乡土文化、民间习俗也因此呈多样化态势。近年来,安吉县以县域特有文化为内核,努力打造“一乡一节”“一村一品”。目前,全县80%以上的乡、村都形成了较为成熟的文化品牌。在大力推进“文化良种”基地建设过程中,安吉县始终突出乡村主体,提出“以文化辨乡村”,要求乡村主动挖掘当地特色文化内涵。目前,该县已建有梅溪鸳鸯船、报福貔貅舞、皈山尚书花轿、洛四房农耕竹灯、章村畲家木鼓舞、孝丰孝子灯等80多个农村特色文化团队。

    同时,安吉还通过组织民间艺术踩街和群众性文化擂台赛、开展以乡土风情展示为主题的各类文化节庆活动等方式,搭建文化交流和展示的平台。溪龙乡的“白茶节”、章村镇的“九月九畲族丰收节”、昆铜乡的“龙舞文化节”、上墅乡的“手工造纸文化节”、递铺镇的“驿站文化节”等各个节庆活动主题突出、特色鲜明,成为乡村文化建设的一道亮丽风景线,既丰富了群众的文化生活,同时助推各乡镇文化产业转型升级。鄣吴镇把特有的人文山水特色融入当地纸扇制作之中,通过“昌硕文化旅游节”大力推广,当地40多家扇厂年生产2000多万把扇子俏销世界各地,鄣吴成了著名的中国扇子之乡。

    文化馆站要有所作为

    据介绍,“文化良种”基地设立所针对的是镇、乡以下农村群众文化工作在某一个方面成效突出的业务项目。2007年5月,浙江省群艺馆在宁波市镇海区澥浦镇设立了浙江省第一个新农村群众文化实验基地,它可以说是“文化良种”基地建设的前身。据省群艺馆馆长张卫东介绍,进行基地建设的一个重要目的是要给基层文化馆站的工作指明方向,提供抓手,让文化馆站掌握更多的工作方法和手段,提高文化馆站特别是乡镇文化站的工作能力和水平。

    澥浦镇成为群众文化实验基地后,镇文化站确定了以基地为平台,全面推进乡镇特色文化建设的工作思路。首先,以基地为平台,不断发展壮大特色文化队伍。针对群众需要,邀请各级文化馆业务干部开展公益性的各类文艺骨干培训和辅导。其次,以基地为平台,不断推进特色文化活动内容和方式的创新。比如在省、市群艺馆专业干部的帮助下,镇文化站对当地的特色民间文化澥浦船鼓进行了重新创编,老渔民们看了以后都说“比小时候见到的要好看多了”。另外,以基地为平台,发展特色文化阵地设施建设。现在,澥浦镇每个村都有一个200平方米的综合文化宫,一个近百平方米的露天戏台,以及一个包括综合灯光篮球场、健身路径在内的村落文化广场。2010年,在澥浦镇首届冬至文化节民俗文艺展演中,近千人参与了表演,特色文化在澥浦已呈现出遍地开花的良好局面。

    去年,浙江省正式提出了“文化良种”的概念,比起之前的新农村群众文化实验基地,“文化良种”基地建设内涵更为丰富。它可以是某个特色民间文艺,比如嵊州市长乐镇浙东吹打、长兴县林城镇“百叶龙”;也可以是某种特色活动,比如庆元县举水乡月山村“月山春晚”、舟山国际沙雕节;还可以是某种工作方式,比如宁波市鄞州区邱隘镇文化义工建设。浙江文化底蕴深厚,许多特色文化就像一粒粒种子埋藏于民间,它们都是各地固有的文化基因,等待人们去发掘、优化、培育,而群众文化工作者对此显然责无旁贷。浙江省文化厅副厅长陈瑶表示,满足群众的基本文化需求,保障他们的基本文化权益是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基础,我们应该生产什么样的产品、如何生产,应该提供什么样的服务、如何提供?“文化良种”基地建设就要在这方面做引领工作,文化馆站不能只埋头创作,而要在服务基层群众、提升基层文化方面有所作为。

    水土孕育文化, 文化也会提升水土

    文化种子很多,所以选种很重要,要选择那些根基深厚、适于推广的种子重点培育,形成品牌,尤其要注意让百姓参与进来。缙云县五云镇詹山村是一个经济薄弱村。2008年,镇里决定在这里建设文化活动室,没料到该村把“文化活动室”的牌子又送回了镇文化站:“我们村村民大多外出打工,无人管理,牌不要了,文化补助也不要了。”生活的贫穷,带来了文化的饥荒。针对这一情况,镇文化站会同县志办,和詹山村共同“寻找遗失的文化”,从詹山村古老的状元牌坊遗址入手,最后决定通过文化踩街的形式全面展示“状元文化”。结果农民的参与热情高涨,连外出打工的农民也回来报名扮演角色。可见,农村文化建设不仅要服务农民,更重要的是要调动农民创造文化的积极性,使他们成为建设新农村文化的主角。

    从纵向上看,“文化良种”基地建设让许多传统特色文化包括非遗项目得以传承和发展。从横向上看,由于与当地新农村建设紧密结合,“文化良种”基地建设也为当地的经济发展以及和谐社会的构建起到了助推作用。遂昌县蔡源乡大柯村地理位置特殊,高低明显的坡度造就了上下梯田和中间黄墙黛瓦的民居,是少有的保存较完好的、能代表遂昌农居的古村落,休闲旅游优势明显。为此,大柯村决定举办摄影文化节,以古村落自然风貌为基础,与当地独有的蔡和文化相结合,大力发展摄影文化特色农家乐。于是,他们开展了大柯村村落风貌保护工作,出台了《村落原貌保护公约》,使当地独有的蔡和文化切实地融入到乡村群众的生活当中,营造了当地民俗文化生活的氛围,同时推动了当地文化旅游的发展,为乡村带来了经济收益,也提高了自身的知名度。

    “种子”应在适宜的 土壤里生长

    庆元县举水乡月山村是浙江省最偏远山区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村落,30年不曾间断地举办春节联欢晚会。每次都是男女老少齐上阵,节目形式与内容也随着时代的变化不断创新,“农装秀”、“农活秀”、“天黑赶路、天亮卖鲜”情景剧、农民十二乐坊等极富创意的特色节目都来自群众日常生产生活,为群众所喜闻乐见。这一文化现象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成为了特色鲜明的文化品牌。

    不过,当地最近准备组建“月山春晚”专门的演出团队,增加活动次数,逐步实现活动的节日化、经常化。这个消息让张卫东很担忧,他表示,“月山春晚”的可贵在于其纯朴的质感,其生命力在于亲情的归属感,如果演化成为游客演出的常态节目,可能就会失去它的灵魂。针对一些地方出于政绩需要,希望“文化良种”能迅速在经济上或评奖方面产生效益的情况,他强调,在“文化良种”基地建设中,更重要的是过程,是群众的参与,一些“种子”适合移植,但有些“种子”只适合在特定区域和时间生长,应该尊重文化规律,不能拔苗助长。在推广基地建设经验时,有些项目可以直接移植,但很多项目提供的其实是工作方法的借鉴。目前,他们正在完善《浙江省新农村“文化良种”培育基地管理办法》,计划明年由省文化厅命名第一批“文化良种”培育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