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考古工作者首次在新疆吐鲁番地区吐峪沟内进行的考古发掘连续获得重大发现,其中包括精美壁画、绢画、数量巨大的文书残片、陶器、雕塑、生活用品等。
吐峪沟石窟位于新疆吐鲁番地区鄯善县吐峪沟乡吐峪沟麻扎村,西距吐鲁番市约60公里。吐峪沟石窟最早开凿于十六国北凉统治时期,自北凉至鞠氏高昌统治时期,也就是公元5至6世纪,吐峪沟内进行了大规模的佛寺建造与石窟开凿活动,并逐渐成为高昌统治集团全力经营的佛教重地。
主持现场考古工作的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边疆民族与宗教考古研究室陈凌介绍说,考古发掘区域集中在沟北区两侧的石窟群遗址,一年的考古发掘已经清理出的壁画超过200平方米,洞窟56处,包括礼拜窟、禅窟、僧房窟,以及一处重要的塔殿遗址、地面佛寺等。考古发掘还出土了数量众多的文书残片、绢花、木器、石器、陶器、雕塑、文具、纺织品以及生活用品等。
让考古人员振奋的是,出土的数量众多的文书包括汉文、粟特文、藏文、回鹘文、婆罗迷文等多种文字,有佛经写本、世俗文书和古书的注本等,还有卷轴。陈凌认为,这些文书的发现对于研究吐鲁番历史文化提供了珍贵的新资料,而且大量文物还可以印证以前被盗绝的文物的关系,可使那些文物“归位”,这对于全面研究吐峪沟石窟寺具有重大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