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家出版社扎堆出版,幼教机构起哄忽悠:蒙台梭利风为何越刮越猛

来源: 人民日报

阅读提示

    “蒙台梭利教育原著全译本”丛书大规模登陆各大书店。在当当网图书频道检索“蒙台梭利”,涉及29家出版社、80余条检索结果满满当当占据了4个页面。在轰轰烈烈的宣传攻势背后,蒙氏教育目前已遍及全国二十几个省区市,幼教机构数不胜数。

    一位已经辞世59年的意大利教育家,却被中国的出版界如此“铭记”着。在许多家长和孩子的眼中,她是“最熟悉的陌生人”。

    蒙台梭利,魅力何在?

 

    国内儿童教育理论不成体系,是蒙台梭利走红的机缘

    拉开蒙台梭利图书的出版社名单,一些名字显得有些扎眼:地震出版社、化学工业出版社……儿童教育家与地质界和化工界的“混搭”,令人觉得有些怪异。

    “这是正常的市场行为,出版社可以自由选择出版领域。”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社长蔡翔如此界定,只要没有扰乱市场秩序,只要提供的是健康内容,就无可非议。

    但是,重复出版的背后,确实也暴露了我国出版产业粗放经营的问题。

    曾经的一本畅销书《谁动了我的奶酪》,触发了出版界一次盛大的文字游戏:《我动了谁的奶酪》、《你别动我的奶酪》、《我能动谁的奶酪》、《谁也不能动我的奶酪》……你方唱罢我登场。那一年,出版业差点变成了“奶酪业”。

    接力出版社总编辑白冰斩钉截铁地表示:“你能做我也能做的书,我们从来不去做。”

    在白冰眼里,文化产业就是要讲求差异化竞争。对于像蒙台梭利这样的公版书,“可为的空间就在于创意,不是低层次的重复出版”。

    蒙台梭利的一枝独秀,是否反映了国内幼儿教育的尴尬?

    “中国并不缺乏本土的教育理念和教育家。” 白冰表示。在一份2011年4月非虚构类畅销书的榜单上,本土教育专家尹建莉和卢勤的作品分别高居第四位和第六位。

    即便如此,中国依然没有出现蒙台梭利式的人物。

    “准确地说,国内不是缺乏蒙台梭利,而是缺乏蒙台梭利这样的团体。”中国青年政治学院青少年工作系副教授任苇认为,目前国内的儿童教育专家可能在各自领域内有所建树,但没有形成一个多学科的研究团队。

    “东一榔头、西一棒槌地去做研究,难以让儿童教育理论体系化。”任苇谈道。所以,在系统的儿童教育理论方面,出版界只好求助于蒙台梭利这样的外援。

    900亿元的幼儿教育市场,是蒙台梭利风靡的土壤

    “读者需要什么,出版社就出什么。”在蔡翔看来,蒙台梭利的走红是市场选择的结果。

    “中国的传统教育观念以及独生子女现象,让家长特别重视孩子的教育问题。”蔡翔解释道。

    一直往前推移的“起跑线”无形中孕育了一个庞大的市场:据某调研机构统计,我国幼儿教育市场规模超过900亿元。

    而另一组数据,更让我们看到了幼教市场的潜在规模:2009年我国学前三年毛入园率仅为50.9%,学前一年毛入园率仅为74%。  

    因此,许多人敏锐地嗅到了幼儿教育的商业气息。在西方教育界声名远播、三次提名诺贝尔和平奖的蒙台梭利,当仁不让地成了他们眼里的一块金字招牌。

    “图书的扎堆出版只是表象,更深层次的原因应该从幼儿教育领域去探究。”蔡翔表示。

    的确,在任苇看来,蒙台梭利风靡的背后藏着巨大的推手——幼儿培训机构。

    “他们采用巡回讲座、邀约体验、开办机构等各种各样的手段,不遗余力地推广蒙台梭利教育理念。”任苇举例道,单上海蒙特梭利教育集团一家,就在全国“70多个城市设立了超过100家学前教育网点”。

    同时,部分家长作为儿童教育领域的门外汉,也悄然加入了助推的行列。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所一项研究表明,“70%的家长承认自己不懂家教,在为孩子选择教育方法上费尽苦心”。

    “他们不怎么了解儿童教育,往往会盲从一个教育理念,产生一边倒的现象。”任苇坦言。

    但是,平心而论,中国家长的趋之若鹜,也因为蒙台梭利确实有一套。

    “蒙台梭利非常重视儿童的感官教育。”任苇如此介绍蒙氏教育的特点。

    “国内教育总是强调背书,强调做题,忽视了同大自然的接触,忽略了感性教育。”任苇说,蒙氏教育对于目前通行的、理性思维培养居于主体地位的教育体系而言,确实是一股清流,也容易被家长视作教育的突破口。

    月收费近万元的蒙氏幼儿园,应是蒙台梭利不愿看到的

    蒙氏教育远赴重洋,来到中国,首当其冲的问题便是:本土化。

    在任苇接触的案例中,就有曾经接受蒙氏教育的儿童因无法适应中国的小学教育模式,产生厌学情绪。

    “教育必须有连贯性,蒙台梭利偏重感性教育,而中国的学制教育以理性培育为主,很容易出现脱节的情况。”她说道,洋老师并不一定能教好中国孩子。

    “一个人的成长受多因素影响,再好的教育理念也不能解决全部问题。”任苇坦陈。

    而在中国家长对蒙台梭利的追捧中,她敏锐地觉察到一个更严重的问题:家庭教育的缺失。

 

    儿童心理研究指出,孩子出生后的头4年,是智力发展最快的时期,到6岁时,智力的发展可以达到成人的80%左右。“这个时期,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明显大于学校教育。”

 

    同时,任苇认为,知识的传授可以依赖学校,但人格、品性的淬炼则一定要在家这个环境中完成。

    因此,在她看来,儿童教育的当务之急,是构建一个跨学科、多视角的团队,潜心研究,构建适合中国儿童的教育理论体系,“逻辑上有连贯性,时间上有承续性”。

    “本土儿童教育必须有一颗‘中国心’!”任苇说得很坚决。

    但令她忧心的是,当蒙氏教育还在本土化的道路上蹒跚而行时,异化的趋势却已迅猛崛起。

    “蒙台梭利,似乎成了掘金的一把利器。”任苇对此有些无奈。上海的一家蒙台梭利幼儿园,月均收费超过了9000元。

    诞生于罗马贫民窟的蒙氏教育,如今在中国部分地区已演变为贵族教育。“蒙台梭利本人估计都没预料过这样的情况。”任苇表示,“国内真正能够贯彻蒙氏教育理念的幼儿园,凤毛麟角。”

    而在德国,蒙台梭利幼儿园与一般幼儿园没什么不同,只是多收取十几欧元的教具费,也不会打着“蒙台梭利”的旗号四处招摇,甚至在学校宣传资料上也找不到相关表述。

    “幼儿教育的市场化,须谨慎对待!”任苇提醒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