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从正在巴黎举行的第35届世界遗产大会上获悉,巴黎时间24日17点55分(北京时间23点55分),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杭州西湖通过审议表决,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西湖申遗获得成功。
目前世界遗产包括世界文化遗产(含文化景观)、世界自然遗产、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三类,西湖此次申报的是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下的“世界文化景观遗产”。 此前我国以文化景观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有庐山和五台山。
在杭州西湖申遗文本中把“杭州西湖文化景观”“定义为:“十个多世纪以来,中国传统文化精英的精神家园,是中国各阶层人们世代向往的人间天堂,是中国历史最久、影响最大的文化名湖,曾对9至18世纪东亚地区的文化产生广泛影响”。
“杭州西湖文化景观”肇始于9世纪、成形于13世纪、兴盛于18世纪、并传承发展至今,包括5大类景观组成要素:秀美的自然山水、独特的“两堤三岛”、“三面云山一面城”的景观整体格局、著名的系列题名景观“西湖十景”、内涵丰富的10处相关重要文化遗存、历史悠久的西湖龙井茶园,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独特的审美特征以及突出的精神价值,遗产区面积约43.3平方公里。
和西湖一起申遗的中国“黑龙江五大连池”申遗项目在最后一刻选择退出。
中国迄今有41个项目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包括世界文化遗产29处,世界自然遗产8处,世界自然与文化双遗产4处。
来自杭州市的消息称,申遗成功后的西湖将坚持“六个不”。
据来自杭州市西湖风景名胜区管委会的消息,该市承诺,西湖申遗后,要坚持做到“六个不”:“还湖于民”目标不改变;门票不涨价。对因文物保护需限制客流量的灵隐、岳庙、六和塔等景点,承诺门票不涨价;博物馆不收费;土地不出让。对西湖风景名胜区的土地,杭州将严格按照《风景名胜区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及《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的要求,严格保护好土地资源,绝对不搞经营性出让,坚决制止房地产开发项目,禁止设立与风景名胜资源保护无关的其他建筑物;文物不破坏;公共资源不侵占。今后,杭州将建立健全西湖风景名胜区资源保护管理制度,绝不允许任何单位和个人侵占西湖的公共资源。
杭州市人大常委会主任、西湖申遗领导小组组长王国平说,西湖申遗的目的是保护西湖、造福后代、让西湖再活一个2000年。保护西湖始终是西湖的永恒主题。
西湖申遗历程艰难 专家一席话曾令杭州副市长惊诧
6月24日,在巴黎举行的第35届世界遗产大会宣布,中国西湖文化景观被接纳为世界遗产。消息传出,杭州西湖申遗无役不与的张建庭副市长喜极而泣。而几年前,当杭州刚刚启动申遗,一位来自北欧的世遗专家的一席话,曾经让这位分管西湖的杭州副市长吓出一身冷汗:“在我的家乡,像这样的湖有几千个。”
国内首家文化景观申遗
目前,世界遗产包括世界文化遗产(含文化景观)、世界自然遗产、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三类,西湖这次争夺的,就是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下的“世界文化景观遗产”称号。
据了解,“文化景观”是近年来国际文化遗产保护领域提出的一个新概念,其理论本身尚在发展,具有复杂性。中国现有的两个文化景观类遗产——五台山和庐山,都是被动分类的(注:庐山和五台山此前是申报自然和文化双遗产,后被改判为文化景观遗产)。
而杭州西湖是中国第一个文化景观类的申遗项目。西湖申遗的规划人、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建筑历史研究所所长陈同滨表示,选择“文化景观”作为申报类型更符合中国特色。
陈同滨说,以“西湖十景”为代表的西湖景观是园艺、绘画、诗词“三位一体”的关联性文化行为的创造物,表现出讲究“诗情画意”和“天然图画”的东方审美情趣,以及追求人与自然“情景交融”的和谐互动意境。中国文明与文化具有多元特性,中国传统哲学中还有“天人合一”的理念,同时,由于文化景观在保存状态上具有“有机演变”的特性,与中国文明属于唯一“传衍至今”的特性相吻合,与中国文化遗产的保存特性相吻合。
进入《世界遗产名录》的“杭州西湖文化景观”包括5大类景观组成要素:秀美的自然山水、独特的“两堤三岛”、“三面云山一面城”的景观整体格局、著名的系列题名景观“西湖十景”、内涵丰富的10处相关重要文化遗存、历史悠久的西湖龙井茶园。
“它是十个多世纪以来,中国传统文化精英的精神家园,是中国各阶层人们世代向往的人间天堂,是中国历史最久、影响最大的‘文化名湖’,曾对9至18世纪东亚地区的文化产生广泛影响。”
西湖申遗之难
1999年,杭州市政府正式宣布为西湖“申遗”,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没有成功。
“西湖申遗起步很早,但在相当一段时间内确实举步维艰。”中国建筑历史研究所所长陈同滨说,一个重要原因是,一直未能找到一个准确的定位,在西湖为什么应该是世界文化遗产的问题上缺乏话语权。
浙江大学建工学院区域与城市规划系教授钱伯增说,苏东坡曾有言,“天下西湖三十六,就中最好是杭州”。如果西湖没有遇到苏东坡和白居易们,它也许只是一个大水库,是中国的文化造就了西湖,而西湖本身就是文化。
与世界上以自然景观著称的景点相比,西湖人文景观最丰富;与世界上以人文景观著称的景点相比,西湖自然景观最多。这是西湖得天独厚的优势,也是西湖“申遗”的难度所在。如何让外国专家读懂这“无声诗、有声画”,是西湖“申遗”成败的关键。
中国建筑历史研究所所长陈同滨有一次带着一个外国遗产专家考察西湖,坐着电瓶车过苏堤,看着隔着湖面那远远的一层山,陈同滨沉浸在这一意境中,不由向老外专家感慨,然而无论她怎么解释,对方就是“一点感觉都没有”。这一经历让陈同滨很无奈,深深体会到了东西方文化的巨大差异。
当杭州刚刚启动申遗,一位来自北欧的世遗专家的一席话,曾经让这位分管西湖的副市长吓出一身冷汗:“在我的家乡,像这样的湖有几千个。”
为此,杭州针对东西方专家,编制不同的解说方案,申遗申报文本的翻译,也颇下功夫,很多翻译都是所在国专家翻译。张建庭认为经过阐释让老外明白许仙和白娘子的爱情故事并非难事。
西湖申遗规划负责人陈同滨告诉记者,整个申遗过程最难的就是拆除有碍观瞻的建筑物。近年西湖旁造了很多房子,住户是享受到美景了,游客却感到大煞风景。
西湖申遗办负责人王水法告诉记者,按照规划,中河高架以西24米以上的建筑(相当于7层楼以上)都要整修。
2007年,西湖边高达67米的浙大湖滨校区教学主楼被爆破,便成了整修的标志性事件。这幢还很新的建筑被拆,原因之一正是因为影响了西湖景观。
按照陈同滨提供的数据,为了此次申遗,杭州拆除了西湖周边50多万平方米有碍观瞻的违章建筑,搬迁了2000多户居民,减少常住人口7000余人,恢复1800多处自然景观。
陈同滨说,要想成为世界文化遗产,需要跨过很高的门槛,全球普遍意义就是一个基本要素。“假如一座宫殿,你跟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说,这是某皇帝登基的地方,那一定很难入选,因为这对其他国家、对全人类的现在和未来,都没有任何意义。”
而西湖景观反映出中国农耕文明独特的景观审美传统,对13~20世纪东亚地区的园艺景观还产生了显著影响,具有突出的世界普遍价值 。
申遗后的西湖
西湖申遗将杭州这座著名风景旅游城市又一次推上了国际舞台。对此,杭州市委书记黄坤明强调:“申遗是手段不是目的,目的是保护好、建设好西湖,我们要注重结果,更要注重过程,真正把申遗作为保护好、建设好西湖的过程。”
杭州市副市长张建庭表示,西湖申遗成功后,杭州将一如既往地保护西湖文化景观,西湖旅游免费坚定不移。
学者解读西湖成功申遗:今后每年至少能成一个
正在巴黎召开的第35届世界遗产大会北京时间24日将“杭州西湖文化景观”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文化学者裴钰认为,西湖成功申遗,可以促进长三角区域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加快城市转型升级。他还认为,中国当下的“申遗潮”不会退热,今后每年至少能保证一个自然或文化遗产申报成功。
裴钰:跳出杭州看西湖,跳出浙江看西湖
学者裴钰的研究方向是休闲和旅游文化产业。在他看来,西湖申遗成功之后,对浙江、对长三角区域意味着什么,需要重新定位和梳理。
在裴钰看来,要跳出杭州看西湖,跳出浙江看西湖。西湖成功申遗,有利于促进区域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促进城市升级。世界遗产西湖是撬点,是杭州成为国际级旅游目的地的起点。
他认为,借助西湖等世界遗产,长三角区域可以打造全球性的旅游发展都市群。这种优势,是环渤海经济圈等其他区域无法比拟的。
在接受中新网文化频道采访时,裴钰说,西湖美景虽然国人尽皆知晓,但国际知名度并不是很高。成功进入世遗后,将提高在欧美等海外地区的知名度。
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将会极大地提高一个地区的知名度,自然而然也会令游客数量猛增。为了对遗产进行必要的保护,多处“世遗”都选择在旅游旺季采取限制人流的办法。亦有网民早早呼吁,西湖申遗成功之后,应该在景区内进一步提升管理水平,多使用公共交通工具,以减少人为的破坏。
对于未来游人增加的问题,裴钰认为这并不是现时应该考虑的重点。他表示,游客增多怎么办,景区管理怎么办……这些太细小的问题,需要关注,但不是考量的重点问题。
申遗热潮不会退 中国“世遗”并不多
中国1985年加入《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自1986年开始申报世界遗产。虽然比西方一些国家开始申遗的时间晚,但中国的“世遗”数量增长迅速。在本届世遗大会之前,中国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项目共有40个,居于世界第三。
尽管加上西湖,中国已经有41项“世界遗产”,裴钰仍然认为,中国“申遗”太少了。
在裴钰看来,中国的“世遗”数目仍然不够。而且,长期以来因为每年申报数量的问题,“作出了很大的牺牲和让步”。
裴钰表示,有人认为中国入选的“世遗”太多,其实根本不是。在中国参与申遗之前,当时的“世界遗产”都是欧美国家的。
谈到目前中国各地争相“申遗”的热潮,裴钰说,这股“申遗热”不会冷却,现在排队等着“申遗”的项目,也都够得上世界遗产的标准。
裴钰大胆预测,今后,中国每年能保证至少一个自然或文化遗产“申遗”成功。
杭州人大常委会主任谈西湖申遗:目的是更好保护
中国“杭州西湖文化景观”24日在巴黎举行的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上全票通过审议,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杭州市人大常委会主任、杭州西湖申遗领导小组组长王国平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说,西湖申遗成功圆了杭州人的世纪之梦,而申遗的最终目的是使西湖得到更好的保护。
从1999年提出申遗计划到2011年申遗成功,王国平是整个过程的参与者和见证者。他说:“今天是杭州5000年建城史上值得纪念的一天。一处世界文化遗产能够获得如此多国家代表团的高度评价和一致认可是极其罕见的。杭州全票通过申遗不仅是西湖的骄傲、杭州的骄傲,也是中国的骄傲。”
王国平说:“西湖申遗的最终目的是更好地保护西湖、造福后代,我们要借西湖申遗成功的东风,更有效地保护好西湖。保护西湖只有起点,没有终点;只有逗号,没有句号。”
保护始终是西湖发展的主题,杭州对西湖近8年的综合保护涉及生态保护、环境美化、水质治理等多方面内容,对西湖的“东南西北中”进行了全方位保护和整治。
对于申遗成功后的发展之路,王国平承诺杭州将以此为新的起点,严格按照世界遗产保护的要求,自觉遵守《世界遗产公约》,继续秉承保护第一、应保尽保的理念,切实落实杭州市政府的承诺,为民族和人类保管好西湖这一世界文化遗产,为子孙后代留下这笔宝贵财富。
他强调,申遗成功后的西湖将坚持“还湖于民”目标不改变、门票不涨价、博物馆不收费、土地不出让、文物不破坏、公共资源不侵占6项承诺。
王国平说,我们知道,西湖不仅属于杭州,更属于中国和世界,我们将以西湖申遗成功为契机,更加努力地保护好西湖这一杭州的根和魂,从而把一个自然景观更加美丽、人文景观更加丰富的东方文化名湖传承给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