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产业助力晋城转型跨越

来源: 中国文化报

2010年,山西省晋城市文化产业增加值完成21.3亿元,同比增长20%,高于同期GDP增速21.5个百分点,比“十一五”初期翻了两番。

    资源型城市如何培育新型业态实现转型发展?晋城市委书记张茂才说,要实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新突破,晋城市必须加快改革发展,加快文化强市建设步伐。近年来,晋城市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加快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大力扶持发展文化产业,以改革为动力,以市场为导向,开发培育新兴文化业态,产业结构发生了质的变化。

    从“挖煤”到“挖文化”

    距离晋城市10公里处的珏山景区,2010年国庆期间旅游综合收入突破百万元,相当于景区开发前两年收入的总和。2005年,在晋城“一矿带一业”的号召下,泽州县三八煤矿先后投资2亿多元开发珏山景区,3年后景区开始盈利。

    珏山景区的崛起在晋城并不是个案,在依托煤炭产业投资开发的皇城相府景区,每天千余名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都能在景区前的广场上,欣赏到盛大的迎宾仪式。在导游的引导下,皇城相府的建筑艺术、地域特色鲜明的八音会等,让游客在游览中得到了文化享受。

    “受资源整合影响,皇城村有两座煤矿一直关停。煤炭收入减少,但旅游收入增长迅速,旅游已成为皇城村最有潜力的产业。”皇城相府景区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

    晋城市政府把文化旅游产业作为服务业18个重点领域中的重中之重来培育发展,制定“市场运作,企业为主,社会参与”的政策,鼓励国家、地方、部门、集体、个人和外资依法参与旅游开发。在政策的鼓励下,许多资金雄厚的煤炭企业纷纷投资旅游产业。

    王莽岭、皇城相府、蟒河景区等一系列晋城旅游开发的大项目,都有煤炭企业的支撑。据统计,晋城市煤炭企业直接投入旅游文化开发资金已达30多亿元,9家景区、景点先后由煤炭企业投资开发建设,成功打造了王莽岭、蟒河等4A级以上景区5个。2010年,晋城市共接待旅游者1051.7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76.4亿元,比上年增长20.0%,增速比上年提高7.7个百分点。

    动漫产业“一马当先”

   “张开手心,接过泪滴……大爱无声,滋润着大地,生生不息。”伴随着这首动人心弦的歌曲,一部以弘扬晋城精神为主旨的动漫片《白马少年》吸引了众多观众,引起了人们对晋城动漫业的更多关注。

    这是一部以晋城历史传说——白马拖缰为题材,由晋城市自行创作的首部动漫作品,也是该市进军文化产业的有益尝试。目前,这部动漫片已完成投资250余万元,并在晋城电视台播出1至7集,第8至10集近期将制作完成。在5月份国家广电总局推荐的优秀国产动画片名单上,《白马少年》赫然在列。

    在第五届中国北京国际文化创意产业博览会上,该市泽州县与央视动画公司签订了500集天文神话动画《二十八宿传奇》制作项目。这是迄今为止山西省创作拍摄时间最长的一部动画作品,预计投资5亿多元。开发内容包括500集大型天文神话系列动画片《二十八宿传奇》动漫产品制作,集图书出版、音像制品、小商品开发于一体的衍生品开发及集动漫剧场、3D动漫影院等于一体的主题公园。目前该动画片已完成26集。

    以文化创意为核心的动漫产业,如今正成为晋城最具潜力的新型业态。继《白马少年》、《二十八宿传奇》等动漫剧之后,以皇城相府历史文化为内涵的动漫片《少年陈廷敬》也在积极筹划中。

    文化产业发展势头强劲

    文化创意作为晋城市发展文化产业的新手段,正在积极推进产业文化化。晋城九州玻璃制品公司把“白马”文化融入玻璃工艺,开发出“马上平安”主题玻璃工艺品;侨枫陶瓷结合当地风景名胜开发出以皇城相府、王莽岭、柳氏民居等景点为内容的陶瓷工艺品;飞点公司把剪纸技术与磁性材料相结合,自主研发磁性剪纸,获18项国家专利,在全国开设200多家加盟店,产值超过2000多万元;吉利尔、红萍服饰、晋氏织造等企业产品因文化创意和文化元素的增加,拓宽了市场销路,增加了附加值。在第七届深圳文博会上,晋城市吉利尔公司将悠久的潞绸文化融入产品的设计和创意中,将丝绸与文化巧妙结合,成功拿下一个价值5800万元的订单。

    为加快文化产业开发,做强做大文化产业,晋城市创新文化体制机制,加大文化产业投入,制定激励扶持政策,先后出台《晋城市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等;采取贷款贴息、项目补贴、以奖代补等方式扶持文化产业发展;设立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市政府每年拿出5000万元扶持文化产业发展;出台《关于金融企业支持文化产业振兴和发展繁荣的指导意见》,金融机构2010年为文化企业提供金融支持2.5亿元;“十二五”期间,将继续提供50亿元规模的信贷支持。

    建设优秀的文化旅游目的地、以工艺美术品为主的文化旅游产品集散地,着力推动文化旅游、工艺美术、新闻影视等六大产业,将形成“十二五”时期晋城市文化产业发展的新格局。到2015年,晋城市将重点建设10个年营业收入达5亿元、20个年营业收入达1亿元、30个年营业收入达5000万元、30个年营业收入达2000万元的文化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