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恰逢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文艺界吹响“集结号”,革命题材的文艺作品集中亮相,掀起了势头强劲的红色浪潮。回望中国革命历史,重温红色传统,对当代青年来说,有着更为重要的教育和激励意义。为此,一些文艺评论家指出,红色题材作品应该研究观照当代青年心灵与人生问题,使作品在青年人当中产生很好的影响力。
向年轻观众传达主流价值观
在目前众多的红色题材文艺作品中,湖南卫视于近期推出的“红色青春季”吸引了很多青年人的关注,两部红色青春剧《风华正茂》、《我的青春在延安》也引发了不俗的社会反响:两部剧累计播出20天,吸引了超过3亿人次观看,并获得不少网友好评。
湖南卫视目前是中国上星频道中聚集了最多年轻观众的电视频道,7岁至21岁的观众数量已经连续9年在上星频道里占据第一位。为了更好地同年轻人对话、沟通、交流,取得共鸣跟交集,《风华正茂》、《我的青春在延安》很明确地提出了一个诉求——“献给奋斗中的‘80后’‘90后’”,湖南卫视的清晰定位取得了骄人的成绩。
7月3日,由中国电视艺术委员会、湖南省委宣传部、湖南广播电视台共同主办的“当代青年与红色传统”研讨会上,与会专家学者不仅针对两部红色青春偶像剧的成功创新模式,深入探讨了红色革命题材电视艺术如何创新发展的问题,还对当下电视文化生态如何健康营造以及电视艺术如何观照当代青年心灵问题进行了广泛研讨。
湖南广播电视台党委书记、台长欧阳常林说,湖南卫视5月启动了“红色青春季”,在播出《风华正茂》、《我的青春在延安》的同时,也推出了一系列以建党、革命为主题的电影、电视剧、专题片、广播剧等,向观众特别是年轻观众传达主流价值观,体现主流媒体的责任与担当。他表示,对于红色青春剧这种题材,怎么做到观众欢迎、市场认可,湖南广电还在大胆的探索之中。
年轻人心里都有一块净土
国家广电总局电视剧管理司司长李京盛说,2011年是红色革命题材文艺作品大丰收的一年,湖南卫视所推出的两部红色剧在主题的开掘、新鲜手法的介入、青春元素的参与、视角的转换和主创的追求等方面都具有其独特性,并对革命历史题材理论创作上的提升和梳理方面做出了一定贡献。值得一提的是,《风华正茂》在叙述风格和叙述方法上借鉴了电视剧《恰同学少年》等作品的成功经验,在一定程度上也借助了以往所培育的市场趋势,在描写领袖人物青春风采上提供了新鲜的成功范例。《我的青春在延安》完全是从虚构的一个小人物的切口表现厚重的历史跟重大的历史事件,这些新鲜的创作方法和成功的创作实践,对今后这类题材的抒写是有一定帮助的,值得总结和分析。
《我的青春在延安》的导演桑华说,其实年轻人的心里都有一块净土,那是属于他们自己的一块圣地。青春之所以美好,就是青春蕴含了极大的热情、信念、勇气。我们的文艺作品要做的是如何将他们心中的希望点燃,其方法只有一个,那就是贴近再贴近年轻人。红色题材作品如何创新?就是要讲一个生活而非神话的故事,让年轻人看得见摸得着。我们的背景是红色,气质是青春,形式是偶像,骨子里是信仰,这也是红色偶像剧的根本所在。
关注当代青年回归个体
中国电视艺术委员会编辑部高级编辑李跃森认为,以往的一些青春偶像剧有一个缺憾,就是在营造唯美的同时远离了现实。在红色偶像剧中融入了更多的现实内容,还原了生活本来的面目之后,能否将青春偶像剧的类型元素发挥到极致,能不能在生活的真实性与偶像剧的类型元素之间达成平衡,这是红色偶像剧创作中必须要回答的问题。红色青春偶像剧对于当下电视剧创作的创新意义在于,这些戏不是简单地把主流价值观拼贴到青春偶像剧上面,简单地添加一点红色,而是实现了一种从主题思想到人物性格,再到各种艺术元素的有机融合,由此也就带来了偶像剧创作的重大转变:重视人物内心世界,由关注个人命运到关注个人命运与时代潮流民族命运结合。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常务副院长尹鸿表示,归根到底,这一百年的历史要让孩子们知道,只有知道这段历史,才会知道中国共产党当初的合法性是怎么样建构起来的,而今天共产党作为执政党的合法性基础在哪里。实际上这是在帮助年轻人理解历史的同时,也更好地在理解现实。“回到个体”是一个令人敬佩的设定,《风华正茂》、《我的青春在延安》等作品有一个很重要的特点,都是从每一个个体出发,通过他们的人生逻辑来寻找为什么走上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道路。作品回到了青年,回到了个体,回到了历史,回到了审美,才能得到青年人认可。
用艺术价值影响年轻人
著名文艺评论家汪守德说,我们今天拿什么样的文艺作品来给年轻人看,中国的文艺怎么来适应、引导、争取、塑造或者影响年轻一代,这是中华民族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做得不好就是一种过失。中国革命历史题材的表现空间无比巨大,题材永远没有写完,只要把思路向外一点点,这个路子就很宽了。中国红色青春偶像剧是可以有作为的,有很多东西值得我们探索和追求。比如,中华民族最细腻、最深刻、最有价值情感的部分,我们在很多电视剧里看不到人物、剧情、矛盾最有深度的表现,以让这些剧紧紧抓住年轻人的心,这一方面我们做得不够,要注重用有艺术价值的作品来影响年轻人。年轻人的灵魂是跑在前头的,要追上他们,我们不仅仅是教育者——老觉得年轻人都是被教育者是错误的,跟上他们才有可能把想说的话跟他们耳语一番。
原中国文联副主席、著名文艺评论家仲呈祥认为,对于广大青少年观众群体来说,通过电视剧等艺术形式进行历史营养汲取的时候,还有艺术规律有待探寻,这需要日积月累、水到渠成,不能操之过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