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共享工程是惠及千家万户的创新工程、民心工程。吉林省自2002年实施以来,经过全体工作人员的辛勤耕耘,在网点建设、资源整合、人员培训、服务开展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成效。截至目前,全省共建各级网点10706个,形成了覆盖全省9个行政区域、遍布城乡的服务网络;整合各类数字资源近100TB;开展各类服务活动1.3万多次,受众613万多人次,极大地丰富了广大群众的文化生活,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和谐吉林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这些丰硕成果和骄人成绩背后渗透着吉林省文化共享工程工作人员的艰辛和汗水,他们以忘我的工作、无私的奉献精神,谱写了一曲曲感人乐章。
在桦甸市,文化共享工程服务小分队可谓家喻户晓。几年来,小分队以文化共享工程为载体,利用举办的文化、科技涉农服务大集,组织观看农科影视片等,在农村广泛开展普法宣传、送科技、送文化下乡等服务活动,服务触角已经延伸到社区、军营、学校、乡村。
为使文化共享工程服务工作在农忙时节继续发挥作用,服务小分队及时调整放映时间,利用晚饭后空余时间,到各村进行夜间露天巡回放映,播放各种科技、娱乐节目,活跃了村民文化生活。几年来,服务小分队的足迹已遍布全市11个乡镇、80余个村屯,免费为农民群众放映200余部农科影片。
服务小分队在播放文化共享工程资源的同时,还注意推广、宣传科技致富典型,促进农民增产增收。小分队深入村屯调研,走访种养殖大户,将他们的致富经验进行编辑加工,送到农民群众手中,带领他们走向共同致富之路。二道甸子镇荒沟庙村村民钟庆堂率先进行山参培植,年收入百万元,小分队及时上门采访,把他的致富事迹制作成专题片,在各个村屯进行播放。现在荒沟庙村85%的村民搞起了山参培植,仅此一项该村年收入就增加近500万元。
2007年,文化共享工程走进了桦甸市二道甸子镇永庆村,村民仲凤英主动要求担任共享工程服务点兼职技术员。她自己花4000多元购买了一台电脑,利用文化共享工程和农家书屋的计算机方面的图书和光盘,自学计算机基础知识,反复实践,不断摸索,仅用半年时间就掌握了计算机网络知识,并能熟练地进行信息收集查询。同时,她还主动向村民们传授所学到的计算机知识,为村民们打开了一扇通住外面精彩世界的窗口。随着村民提出的问题不断深入,仲凤英渐渐感到仅靠书本知识满足不了他们的需要。为了提升自己,她多次参加由桦甸市文体局、共享工程吉林市支中心和桦甸市支中心等组织的各种技术骨干培训班。此外,她还阅读了许多农村实用书籍,观看了文化共享工程的光盘,不懂的地方积极向镇里的农业专家们请教,理论知识逐渐得到了充实,服务本领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在她的努力下,永庆村村民学习文化科技、开展文化娱乐活动的积极性有了很大的提高,对文化共享工程服务点的利用率也大幅提高。
翟荣才是乾安县王字村共享工程基层服务点的管理员,这位年逾古稀的农民,出于对文化知识的强烈渴望和对乡亲们的服务热情,办起了“树徽荧莹书屋”,文化共享工程王字村服务点就落户于此。王字村离县里有五六里地远,村民到县图书馆上网查资料比较困难,如今,共享工程服务点就在家门口,每天光临这里的人络绎不绝。村民说:“现在我们村的人都爱往这儿凑,看看报、翻翻书、上上网,看看综艺娱乐节目,了解一下科技信息,或者借光盘拿回家仔细看,琢磨着干点儿啥能致富。” 从农民朋友朴实的言谈中,不难看出,共享工程服务不仅丰富了他们的文化生活,更成了他们学知识学技术的“进修学校”, 提高了村民的文化素质和致富本领。
在吉林,像这样的人和事还有许多许多,他们利用文化共享工程,在平凡的岗位上辛勤耕耘,默默奉献,为群众的文化娱乐生活和致富之路提供各种服务。
作者简介:
鲍成学,1989年毕业于东北师范大学,同年到吉林省图书馆工作,现在在文化共享工程吉林省分中心办公室任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