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已79岁的刘老太是黑龙江省虎林市铁南社区舞蹈队的一名成员,别看年龄大,她可是舞蹈队的活跃分子。她每天的重要任务就是练功、压腿,参加集体排练。她不但会跳多种集体舞,还会跳难度较大的交谊舞、国标舞。
虎林市地处北国边陲,日渐富裕的群众对精神文化的需求与日俱增,为此,虎林市把大力发展社区群众文化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近5年来,投资1亿多元建设、扩建、改造了16处文化设施,目前虎林市的5个社区都设有文化活动室、文化广场、图书馆、电子阅览室,为群众提供了四季都能开展文化活动的场所。
已77岁的共产党员邵玉珍是虎林市西苑社区的一名普通居民,在她的倡议和组织下,成立了西苑社区有氧健身操表演队,这支由2000多人组成的庞大表演队伍每天傍晚都在社区内的吉祥广场进行表演,吸引了大批市民和游人前来观看。就是这支队伍,参加了黑龙江省组织的群众有氧健身操比赛并获奖。现在,到吉祥广场看健身操表演已成为虎林旅游的一个热点项目。
虎林市有一个健全的社区文化组织机构,文体局、街道管理中心、各社区都有一名领导主抓社区群众文化,每个社区还根据群众文化活动的形式和规模,设立表演队队长或召集人。虎林市中心社区有腰鼓队、秧歌队、舞蹈队、合唱团等15个表演团体,吸引3000多名群众参与。社区主任孙建国风趣地说:“别看我级别小,我管的人可不少,每天和他们打交道,都是唱歌跳舞的开心事,真是乐和。”
“我每天都要在心里过一遍昨天、今天和明天的事:昨天各个社区的活动有没有出现安全问题,今天的活动能不能如期进行、明天的活动有没有创新。”虎林市街道管理中心党委副书记孙晓芳告诉记者,在开展社区文化活动之初,文体局和街道管理中心在各个社区进行了拉网式调查,主要内容是群众文化的表演种类、形式、内容、人员的情况,汇总后筛选出戏剧、曲艺、声乐和舞蹈四大表演种类,成立了小品、歌舞、演讲、秧歌、京剧、摄影等30多个表演团体,有近万人参加。
曙光社区的秧歌队远近闻名,不但在虎林的社区表演,而且还上了虎林市的春节文艺晚会。现在这支融现代秧歌表演与传统表演为一体的秧歌队深受社会各界的欢迎,经常有附近的市县邀请他们演出。秧歌队成立之初只有10个人,面临着无人、无钱、无教练、无服装道具的“四无”局面,文体局和街道管理中心了解情况后及时帮助他们解决困难,现在这支队伍已扩展到300多人,不但能表演秧歌舞、草帽舞、扇子舞,还能演小品、唱歌和演讲。
记者在虎林市文体局了解到,由于这些社区群众文化队伍都是自发组成的,表演水平参差不齐,需要整合和扶持。为此,虎林市开展了七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加大资金投入,近5年来市财政拿出800多万元资金为社区表演队伍购买了服装、道具、乐器等用品;二是加大软件建设,每年市文化馆都要派专业艺术人员到社区对表演人员进行面对面指导,同时把社区的文化骨干集中起来,开展形式多样的培训,还聘请省市的专家到社区开展培训工作;三是对表现突出、深受群众喜爱的表演团体进行物质奖励;四是根据各种节庆需求,鼓励社区表演团体积极参加;五是每年年初制定各类大赛和会演计划,邀请社区表演团体参加;六是每个表演形式都成立一个协会,协会根据需要向政府申请资金、聘请教练、带领会员走出去交流,这使得全市的各个表演种类的表演水平有了大幅度提高;七是加强党建工作,各个表演队成立党支部,引导党员积极加入,党员在学习、创新等方面走在了前面。通过这些工作,虎林市的社区文化不但表演形式多样,表演水平也在逐渐提高,成为虎林市文化建设中的一个亮点。
城东社区的快板表演队对快板表演进行了创新,节目由多人组成,又说又唱又表演,令人耳目一新。他们还结合虎林的发展变化,用快板这种艺术形式编排了一台晚会,把社区工作、计划生育工作、文化建设等方面取得的成绩用快板表现出来,受到社区群众的欢迎。社区主任张春芳说,城东社区虽然不大,但文化建设的影响力却不小,所有团队都经过专业老师的精心指导,并且参加过很多省市的大型比赛。
据了解,虎林各社区所打造的30多个文艺表演团体,在着力进行品牌建设的同时,更注重群众的广泛参与性,一些团队的规模达1000人以上,中心社区最大的健身操团队最多时参加人数超过5000。虎林市文体局局长毕云贵说,开展社区文化活动是先进文化建设的重要表现形式,是虎林市文化发展的一项重要内容,它关注着群众的思想动态,引领着群众的精神状态,有力地促进了民生建设,给群众带来更多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