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家文化组织在北京、哈尔滨同时成立:黑龙江探索文化发展新平台

来源: 中国文化报

7月23日,黑龙江省在北京和哈尔滨两地同时举行北京·龙江国际文化发展中心等4家文化组织揭牌成立大会。黑龙江省委书记吉炳轩在向成立大会发来的贺信中表示,这4家文化组织的成立,有助于破解文化发展体制机制性障碍,培育文化市场主体,拓宽文化融资渠道,建立统一、开放、有序的文化市场,集聚优秀文化要素,凝聚各方文化人才。业内人士认为,这是黑龙江省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全面提速的形势下,探索文化发展新平台的重要一步,标志着黑龙江省文化改革与发展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服务于文化发展的关键领域

    据了解,4家文化组织中,北京·龙江国际文化发展中心和黑龙江省文化改革与发展促进会在北京成立。黑龙江北方文化产权交易所和黑龙江省文盛文化投资股份有限公司同时在哈尔滨举行揭牌仪式。

    值得注意的是,这4家文化组织根据黑龙江省文化发展的需要选择了不同的功能定位,目的是在文化发展的关键领域打造新的服务平台,促进文化交流、产业融资等重点工作的开展。

    黑龙江省文化改革与发展促进会是由海内外致力于黑龙江文化发展的个人和单位自愿结成的非营利性社会组织,宗旨是弘扬龙江文化,促进国际交流;

    北京·龙江国际文化发展中心是由在北京的黑龙江籍和在黑龙江工作、生活过的艺术家、企业家等发起的非营利性社会组织,旨在通过京黑两地互动,推进黑龙江文化建设;

    黑龙江北方文化产权交易所由北京和哈尔滨两地的5家企业发起成立,是黑龙江省乃至东北地区的大型文化产权交易中介组织;

    黑龙江文盛文化投资公司是一家非金融中介服务机构,旨在通过经济手段引导融资流向,支持文化企业科技进步和规模发展。

    文化部文化产业司巡视员李小磊认为,黑龙江的冰雪文化和黑土文化具有独特的优势,在文化“走出去”方面也进行了有效探索,此次成立的行业协会具有针对性。如北京龙江国际文化发展中心沟通了黑龙江和外界之间的联系,能够更好地推进当地文化发展。

    文化发展转型期需要新平台

    黑龙江的生态环境良好、历史文化资源丰厚,具有独特的发展优势。近年来,黑龙江大力实施文化兴省战略,将文化产业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科学发展考核评价体系,制定出台一系列优惠扶持政策。截至2010年,全省文化产业机构达6.4万个,比2005年增长30.6%;从业人员达35万人,比2005年增长36.2%;增加值突破210亿元,比2005年增长110%。

    黑龙江在“十二五”期间文化繁荣发展规划和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规划中提出,到2015年,将建设10个省级以上文化产业园区(基地),扶持10个年产值超50亿元的文化企业集团,力争1至2家企业集团进入全国文化企业30强;力争全省文化产业增加值3年翻一番,5年翻两番,达到1000亿元,占GDP比重达到5%,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和新的增长点。

    目前,黑龙江省的文化建设正处于转型期,需要进一步加大改革力度,建设新的发展平台。黑龙江省委常委、宣传部长张效廉认为,实现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社会资金投入是前提,完善市场体系是基础,体制机制创新是关键,人才队伍建设是支撑。正因为此,这4家文化组织的成立才具有了更现实的意义。他表示,要以这4家文化组织的成立为契机,努力破解推进文化改革发展面临的政事政企不分、体制机制创新滞后、资金短缺、资源分散、人才匮乏等制约瓶颈,提高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

    与政策、市场有效对接是关键

    李小磊认为,发挥好行业组织、行业协会的作用,可以促进文化企业、行业协会与政府部门之间的良性互动,也能够推动文化行政部门由“办文化”为主向“管文化”为主的转变。2009年出台的《文化部关于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中,明确将指导组建全国性、区域性行业协会作为完善文化产业发展的保障措施之一。“如投资基金、文化产权交易所等机构,都应是我们所说的文化投融资体系中的金融方。加强行业组织在这方面的作用,对推动文化产业发展有重要意义。”李小磊说。

    文化类行业协会、非政府组织在开展工作时特别应注意与政策、市场的对接。黑龙江省副省长程幼东表示:“文交所应利用市场配置、优化、整合文化资源要素,推动有实力的文化企业跨地域、跨行业、跨领域经营和重组;文投公司应充分发挥中介服务作用,积极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和国有文化资产管理体制改革,推动文化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完善法人治理结构,真正实现政企政事分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