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实体书店特别是民营中小型书店的倒闭一直是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新闻出版总署有关负责人明确表示,实体书店的重要作用必须充分肯定;总署已经注意到实体书店的困难,正在制定并下发相关扶助政策,加强城乡图书发行网点的建设,未来“要让群众像买菜一样随手买到书”。
困难书店都将得到扶持?
给予专业书店政策支持
“对那些专业性的、学术性的书店,我们将在政策方面给予支持,让它们能够很好地经营。对一般的书店,因为经营不善被淘汰,这属于市场的正常行为。但是这个问题要引起重视。”新闻出版总署党组书记、署长柳斌杰表示。
柳斌杰说,为了扶助实体书店,总署采取了四项措施。
第一,中宣部、新闻出版总署和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联合下发了《关于加强城乡出版物发行网点建设的通知》,重申上世纪50年代中央的一些规定,书店必须建设在最繁华的地方,任何地方不能挤占书店建设的城市规划。
第二,延伸基层网点。现在一些基层县级新华书店收缩到县城,不往乡镇和村级延伸,我们要重新恢复,使整个的书店布局以大城市的大型书城为中心,中小城市和县级书店为覆盖,以乡镇、基层书店为基础,向上、向下延伸,使整个图书覆盖更加完善。
第三,扩大销售点。我们参照外国经验,向连锁店、超市颁发图书经营执照。在农村,对合格的农村农家书屋给予图书经营权,作为图书发行代销点。
第四,加强物流配送体系建设。在出版物配送方面,最大的制约是物流的问题。我们现在还主要依靠邮局这样一个渠道,比较单一,不能满足基层的需要。即使网上发行,现在也受到配送渠道的限制。我们正在集中组建全国性出版物的配送体系,无论是仓储布局,还是运输方式,都要实现现代化。
网络书店击溃实体书店?
实体书店目前仍是主流
新闻出版总署副署长阎晓宏说,现在对于实体书店的生存与未来有两种态度。一是认为随着阅读数字化时代的到来和电子商务发展、网络书店的崛起,实体书店的衰落是必然的,不足为奇;另一种观点认为,不能单纯地把实体书店视为普通的商业机构,任其削弱和倒闭,政府应该加大对实体书店的帮扶。
针对第一种观点,阎晓宏认为,网络书店的崛起确实冲击了实体书店,但目前来看,网络书店还难以取代实体书店。据新闻出版总署统计,目前网络书店的销售额约占全部图书销售额的15%,群众购书的主渠道还是传统的实体书店。对于那些不便上网和不会上网的中老年读者而言,购书的首选还是新华书店。而且受制于物流成本,网络书店还难以覆盖县以下的地区。因此,不要夸大网络书店对实体书店的冲击。
同时,针对近日关于实体书店是否在减少的疑问,阎晓宏说,不可否认,近几年各地的确出现了中小型民营书店关门倒闭的情况,但全国总体的图书发行网点并未因此而减少。据新闻出版总署出版产业发展司的统计,2010年全国共有出版物发行网点16.8万处,比上一年增长4.6%。一年约有7000多家新书店开业。越来越多的书店开始进入超市、商场、便利店、咖啡馆、机场、车站等新的营业场所。因此不要夸大书店的倒闭潮。
实体书店在紧密联系读者、传播先进文化上的作用是难以取代的,作为新闻出版行业的主管部门,总署一定会为出版发行业营造一个良好的生存发展环境。
农村地区买书难怎么办?
把书店开到群众家门口
如何缩小城乡书店数量和服务的差距是阎晓宏一直关心的老问题。
他说,偏远地区特别是农村地区确实存在群众看书难、购书难的问题。近年来,在城乡发展建设过程中,一些地区原有出版物发行网点被拆除,书店被挤占,书报亭越来越少,新网点规划建设滞后,导致买书难、买报刊难的问题时有发生,群众对此反映强烈。不过,随着农家书屋等公共文化设施的快速推进,情况已经明显好转。一些地区的新华书店利用农家书屋设置卖书网点,在提供借阅的同时兼售图书,很受农民欢迎。类似这样的做法要向全国推广。
今年6月30日,中宣部、新闻出版总署、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联合下发了《关于加强城乡出版物发行网点建设的通知》,明确提出“将城乡出版物发行网点建设纳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纳入城市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整体规划、纳入《全国文明城市测评体系》。在城乡建设和文化建设规划中必须保证有足够的网点发行图书、报刊和音像制品,努力改善人文环境,不断完善文化市场服务体系,提高出版物供给能力,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阎晓宏说,根据《通知》精神,各级新闻出版行政主管部门要依照城乡规划的总体要求,会同当地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制定本地区出版物发行网点建设专项规划。充分调动社会各界力量,按规划要求组织建设一批与当地经济、人口、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出版物发行网点,争取到“十二五”末,千人拥有出版物发行网点数提高到0.13个,基本实现“市市有书城、县县有书店、乡乡有网点、村村有书屋”的目标。
阎晓宏认为,现在部分实体书店出现经营困难,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书店的经营成本上升过快、成本太高所致。因此,在《通知》中明确规定,各级党委政府要在政策、资金、税费、占地等方面给予出版物发行网点建设以必要的扶持。各级新闻出版行政主管部门要严格按照《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继续实行宣传文化增值税和营业税优惠政策的通知》(财税〔2009〕147号)第四条“免征或退还的增值税款应专项用于发行网点建设和信息系统建设”的规定,推进乡镇出版物发行网点建设。鼓励新华书店依托农家书屋、各类便民店以及个体工商户,建立各种形式的农村出版物发行网点或代销点、租赁点,切实有效解决农村地区买书难问题。
“如果书店开到了社区里,开到了家门口,群众可以像逛菜市场一样逛书店,那么买书就会像买菜一样方便了。”阎晓宏说。
为什么要救书店
近几年,在城市飞涨的房租压力和网络书店的竞争下,越来越多的中小型民营书店被迫关张歇业。每一家独具特色的小书店的消失,都意味一缕书香的飘零。当城市里的银行多过米铺而书店却难以安身的时候,人们很难不把书店的倒闭看成是阅读边缘化和精神生活委顿的标志。于是,“救救书店”的呼声在业内和媒体上不绝于耳。
但仔细想来,实体书店,救与不救,皆是难题。如果说实体书店的消失是阅读数字化时代发展的必然,则拯救是徒劳;如果说实体书店无论如何都会生存下去,则拯救无必要。这里的关键在于如何看待书店的功能、价值和作用。
如果单纯把书店视为卖书的地方,那么拯救实体书店的效果和意义就不大了。今天实体书店之所以会衰落,正是因为它卖书的功能在相当程度上被网络书店取代了。同样一本书,网络书店至少比实体书店便宜20%以上,还负责免费送货到家,读者会做出怎样的选择,是再清楚不过的。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人们依然坚持到实体书店购书,那一定是因为实体书店提供了某种网络书店难以提供的价值。发现、挖掘、升华这种价值就是实体书店的生存之路。
书店的作用绝不仅仅在于卖书,书店更是传播文化信息、引领文化潮流、构建文化生态的重要场所。通常许多读者在走进书店之前并不知道自己想买什么书,往往正是在随意的徜徉浏览中发现了自己感兴趣的作品。书店尤其是独立小书店常常通过选书和陈列引领着读者的阅读趋向。书店更是完整的城市文化生态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书店的城市再怎样繁华,也难免被讥为“文化沙漠”。
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书店无论总数还是人均拥有量都远远不足。据统计,截至2009年底,伦敦拥有书店2904家,纽约拥有书店7298家,东京拥有书店4715家,巴黎拥有书店6662家,都远远高于北京的1800家。现在,出版界和媒体常常抱怨读者缺乏阅读习惯,导致图书销量小,书店生存困难。但反过来说,书店少、购书不便恐怕正是国民缺乏阅读习惯的一个重要原因。如果家门口就有一家品位优雅、品种精良的小书店,居民闲暇之时便可随意逛逛,久而久之,购书阅读的习惯自然就培养起来了。
站在这个角度,我们理应为政府出台扶持书店的政策而欢呼。这才是真正重视文化的表现。一个把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视为执政兴国目标的政府理应有这样的文化自觉。
但必须指出的是,当前民营小书店的倒闭潮很大程度上是源于竞争的不公平。网络书店因销量大可以低折扣进货;国有书店不必承担高额房租,还能享受增值税先征后返的优惠,更何况还有旱涝保收的中小学教材发行利润。而这些有利条件是民营小书店完全无法享受的。即便承受的是同样的压力,势单力薄的民营小书店也必然先倒下。
因此,政府在出台扶持书店的政策时,应该对所有书店一视同仁,给予同样的国民待遇。国有的新华书店在为中国文化建设发展做贡献,深入社区和乡镇的民营小书店也同样是在为国民的文化生活服务。它们理应享受同样的政策。
对于实体书店而言,这些扶助政策的出台犹如久旱之后的甘霖。但饮下甘霖也不意味着立刻就会起死回生。随着阅读数字化的深入发展,实体书店必须重新寻找自己的定位和价值。未来的书店是什么样,谁也无法预言,但可以肯定,未来的书店一定不会是今天的样子。
愿书店不死,阅读永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