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上报哥窑瓷器损坏情况 人员处罚措施正在制定

来源: 京华时报

昨天,即故宫博物院在馆藏国家一级文物宋代哥窑瓷器因操作失误损坏28天后,将有关具体情况正式上报文化部和国家文物局。同时,故宫方面表示,故宫已启动制订破损哥窑青釉葵瓣口盘的修复计划。一旦修复计划获批,文物修复将马上启动。 

    >>事件进程

    故宫上报书面材料

    记者从故宫获悉,昨天上午,故宫已将文物损坏一事的书面材料上报给文化部和国家文物局,等待事件最终处理方案。这一说法获得文化部证实。据了解,除书面报告外,故宫有关负责人还到文化部进行当面情况说明。文化部下一步将就此进行研究处理。

    同时,国家文物局也收到故宫书面情况说明。有关负责人表示,国家文物局正就处理措施进行研究,随后将向社会统一公布。

    而作为具有属地管辖权的北京市文物局,截至昨天下午尚未收到故宫方面的书面说明。

    根据《北京市博物馆条例》,市文物行政管理部门主管本市行政区域内博物馆工作,且文化部《博物馆管理办法》也有属地管理的规定。但北京市文物局一位负责人表示,具体的属地管辖实施细则,如对于非市属的博物馆管理具体内容尚没有明确的规定。对于故宫文物损坏事件,故宫需要多长时间上报,如未上报该如何处理均没有相关依据。

    >>文物修复 

    将按批准方案修复

    故宫有关负责人接受采访时介绍,目前受损文物已经破损成6瓣,破损情况复杂,仍处于封存状态,但同时故宫方面称“修复应不成问题”。对于这一点,有关专家表示质疑。故宫新闻发言人昨天接受采访时表示,故宫已启动制订这件哥窑瓷器的具体修复计划。

    京华时报:这件文物将如何修复?由哪个部门修复?大概需要多长时间?

    故宫:修复一件文物过程非常复杂,况且是一件一级文物。这里面存在很多技术性的问题。我们目前已经启动制订修复计划,形成方案后报批。然后按照获批方案去实施。

    京华时报:故宫方面表示“修复应不成问题”,这是指达到什么程度?

    故宫:这些问题都有待方案的出台。目前说能修复成什么样是不负责任的。

    京华时报:会否异地修复?

    故宫:国内对陶瓷修复经验非常丰富。不只是故宫博物院,还有上海博物馆等文博机构,都有很成熟的修复经验。现在还没有确定。故宫是由文保科技部来负责文物修复的,内部有专门的修复人员。

    >>人员处理

    处罚措施正在制定

    故宫方面有关负责人介绍,损坏文物的是一位工科女硕士。此前故宫发布的有关情况说明并未具体说明人员将如何处理。对此,昨天故宫方面表示,故宫正在就人员处理制定相应的处罚措施。

    京华时报:整个事件的当事人将如何处理?

    故宫:人员处理一定要慎重,我们正在制定处罚措施。主要是按照故宫博物院的人员管理规定和国家的法律法规去处理。现在还没有处理的结果。

    京华时报:这台机器还会用吗?这项科研会否受影响?

    故宫:这台机器现在还在停用。在原因彻底查清,后续处理措施到位之后,保障安全的情况下会再启用。科研项目不会受到影响。

    京华时报:事件发生后故宫将进行哪些反思和整改?

    故宫:就如故宫失窃之后全院整改一样,既然有事故产生,肯定有原因,肯定有不足。我们会在全院查找隐患,同时在全院开展安全教育活动。

    京华时报:人员操作失误下一步将如何避免?

    故宫:主要从两个方面避免这个问题。一方面是加强技能培训,在已有的培训基础上有针对性采取新的措施,提高研究人员的技术水平。另外我们还是要增加复核手段。这次损坏一级文物的事件,我们在事件原因分析和整改措施里都提到一点,当时虽然在场的有好几个工作人员,但是科研人员只有一个。下一步我们将增加科研人员。

    -延伸

    事业单位信息公开缺乏明确法律依据

    持续关注政府信息公开的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所吕艳滨分析,《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第四十八条规定,馆藏一级文物损毁的,应报国务院文物行政部门核查处理,但没有期限。《国家文物局突发事件应急工作管理办法》规定:“国有文物事业单位应当在知道突发事件发生后或者应当在知道突发事件发生后2小时内向所在地县级以上文物行政主管部门报告。”但《管理办法》没有规定隐瞒将如何处理,没有罚则,也没有保障措施。

    吕艳滨指出,对于国有的事业单位的信息公开没有直接、明确的法律依据。政府信息公开条例涉及的主要是政府机关。但是公立的博物馆、图书馆等也是需要财政养的单位,它们的信息公开目前没有直接的依据。吕艳滨表示,针对故宫暴露出的问题,有关部门应认识到加强公共事业单位信息公开推动的重要性。

    新京报:专家称故宫受损瓷盘用不着修复 展出碎片作警示

    7月4日上午,故宫博物院古陶瓷检测研究实验室科研人员,在对古器物部提取的宋代哥窑青釉葵瓣口盘(一级乙)进行无损分析测试时发生文物损坏。

    这件文物应该如何“善后”?如何修复?用不用修复?尽管不少专家认为,修复瓷盘不成问题,但在修复必要性上并不支持。 

    【用不用修复?】

    修复也不能再回到本真

    尽管故宫称损坏国宝可修复,但收藏家马未都称不可能恢复原貌,他解释说,“无法修复”不是说不能修复,确切地说是无法修复成原来的状态。

    他说,如果一个人因为硫酸“破相”了,可以通过整形修复,但因为“破相”了,不可能和原来一模一样。“修复是可以的,也非常简单,六块粘起来。不需要想象不出来的、什么复杂的技术,瓷器修复靠粘合剂,但不可能修复到原始的状态。”马未都介绍。

    此外,马未都还说,故宫宋瓷损害对于公众而言“不知道是正常的,知道才不正常”。公众需要保持一种平和心态,公众是非专业的人士弄不清楚,但有权知道这样事情。他介绍说,文物损坏的问题历史上的博物馆都有过,对外界而言,大家可能觉得是一个很大的事,但是在内部这种破损,包括出国展览,历史上都有过。

    展示六块碎片警示后人

    中国世家鉴定收藏网CEO、知名文物鉴定专家赖海建认为,“其实这次受损的瓷器完全用不着修复,破了未必是坏事”,赖海建称,因事件重大,此次文物破损定引起故宫在管理及提高工作人员职业素质上的重视。

    他建议把六块瓷盘碎片摆在一起长期展出,用以警示文物工作者,提醒游客保护文物,更有价值。

   此次受损宋瓷修复后价值是否会因此大减?赖海建称,文物的价值不能单以经济价值来衡量。作为一个历史文物和艺术品,事故中的瓷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审美价值其实并没有因为损毁而减少。

    【该怎么修复?】

    复原一厘米缺口花20天

    故宫博物院文物管理处处长娄玮介绍,目前损坏的文物破成6瓣,破损情况虽然有些复杂,但修复不成问题。中国世家鉴定收藏网CEO、知名文物鉴定专家赖海建也说,这件破损文物可以修复,按照不同需求,有不同的修复方式及效果。

  

    据介绍,文物界对瓷器修复分结构性修复、博物馆级修复和商业性修复三种方式。结构性修复最简单,将文物简单拼接,用于一般的考古研究;博物馆级修复能将瓷器表面修复完好,非专业人士看不出瑕疵,但内部胚胎等还有待完善。

    商业级修复需要把破损残缺的古陶瓷修复得完好如初,使其能够作为商品进行交易。因此这种修复要求技术水平极高,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和物力,仅一厘米左右的裂缝或缺口,如仅用手工的话,就断断续续需要20天左右的时间来精心复原。

    故宫修复陶瓷水平一般

    据介绍,目前社会上的修复还是以博物馆级修复的为多,虽够不上商业修复的标准,但还基本上还原了陶瓷的本来面目,也不会对陶瓷有太大的损伤。

    至于具体用哪种方式,能修复到什么程度,中国世家鉴定收藏网CEO、知名文物鉴定专家赖海建称博物馆级修复就可以了,没必要用商业级修复,并且国内瓷器修复水平有限,据他了解,故宫博物馆对书画字绣和青铜器等修复水平较高,修复陶瓷的水平相对差些。

    而商业修复,日本技术最好。利用高分子材料,修复处文物的颜色、光泽都不会有痕迹,达到“肉眼看不出修补痕迹”。

    【处罚】

    操作者或被行业禁入十年

    对于故宫文物因人为失误导致破损一事,中国文物学会名誉会长谢辰生说,“给责任人处分是必须的,即便是无意中损坏,因为失误造成,也是犯了错误。既然是搞这个机器,就应该对机器的性能非常了解。如果是机器本身的问题,每次测试之前也要进行检查,如果机器没有问题,那么就是操作中存在问题,这是不允许的。”

    根据《文物保护法》规定,对于无负责造成的珍贵文物损毁,除了有行政处分之外,对于情节严重者还有非常严厉的处罚措施,如被开除公职,或吊销从业资格,甚至是10年内不得担任文物管理人员或从事文物经营活动等。据谢辰生介绍,目前还很少有人受到过这么严厉的处罚,因为损毁一级文物的情况还是很少的。

    《文物法》还规定,有的损毁文物的行为要承担刑事责任。谢辰生解释说,“刑事责任是针对主动破坏的行为,如果是工作失误,就不能算作刑事责任。总之,还是要对事故进行具体分析之后才能确定。”

    【收藏家马未都】

    “没责任心和警惕性最危险”

    昨日,创办了新中国第一家私立博物馆——观复博物馆的馆长、收藏专家马未都,在接受本报采访时表示,故宫“宋瓷挤成6瓣”事件,最大的问题是责任心。他说,对待文物没有责任心和警惕性,最容易出事故。

    马未都说,“故宫损毁的文物”是清宫旧藏,乾隆皇帝当年仔细把玩过,还饶有兴致地写下五言诗句:“哥窑百圾破,铁足独称珍。恰似标坯相,而能完谧神”。没有想到,事隔二百多年后,碎骨于科学仪器之下,让人扼腕叹息。

    马未都介绍,哥窑的鉴赏价值突出表现在“化残缺为神奇”。哥窑是碎片的,这本来是一个烧瓷的缺陷,结果经过文人的归纳,认识到这是一种美。所以哥窑是典型的缺陷美,他打了个比喻,就像断臂维纳斯一样,属于美的另外一个范畴和境界。

    他认为这件损坏的宋瓷“价值无法估计”。马未都说,损坏的文物即使进行了修补,也不可能完全恢复原貌,价值大打折扣。

    马未都说,珍贵文物在出库时最容易出问题,特别是文物从囊盒中拿出来,处于“裸放”状态的时候,出问题的几率大。如果不小心,会出现很多想象不到的事情。“故宫的这件事情,最重要的是责任心,没有责任心和警惕性,最容易出事故。”他说。

    “根据报道,本来程序上要求两个人都在场,有一个当时不在,那么就是放松了,就出了问题。”马未都分析说,每个博物馆出库后的文物都有各馆要求,有内部条例,一般要求测试时是两个人以上。

    【台北故宫】

    “不是所有东西拿来就检测”

    台北故宫博物院登录保存处处长嵇若昕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做文物检测时,一般是尽量不拿完整的文物,有出土的话,通常用破片。不得已,要做无损害检测时,就用X光照射,或者拉曼光谱。用光线打下去,测文物的光谱,从而知道文物的成分。这种情形的话,光线打下去,仪器是不用碰到文物。

    她提到了几个注意事项,一是文物摆台面上,以台面不动为原则。万一要动的话,一定要手动,不要电动,自己去感觉,而且速度一定要慢。因为仪器本身变动的话没办法控制,如果参数设置错误,台面就会爬上去了。

    二是做这个工作的时候,周围不能只有一个人。台北故宫博物院的习惯是,检测人员至少要一个,还要再加他的助理一两个。文物典藏单位,例如像这次哥窑,一定是器物处,如果是书画,那就是书画处。典藏单位的人也一定要在旁边。因为去拿文物,不允许一个人,要最少两个人。这样加起来看,现场最少也要4个人,会让意外减到最低。

    做无损分析,操作者要具备相应的知识储备。嵇若昕表示,文物典藏单位对文物要很熟悉,要了解文物发展的历史,文物的重要性,它的一切知识;拿文物也要有训练,虽然做检测的时候,检测员是不拿文物的,但万一他要拿呢,所以也要做训练,这都是基本功。

    对于无损检测分析的频率如何,嵇若昕表示,这要看研究计划,并不是所有东西拿来就检测。主要是针对还不是特别清楚的文物,需要了解成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