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三线城市发展文化产业应更贴近市民生活

来源: 中国文化报

文化是一个城市的名片,更是城市的灵魂,如何借力城市已有的文化资源发展文化产业,实现城市,尤其是二、三线城市的转型和现代化,成为近来政、经、学等文化各界关注的一大焦点。

    如《富春山居图》一直是其画中的浙江省富阳市的城市名片,而前一段时间《富春山居图》合璧也把富阳强力推到了世人面前,但如何借力该名画实现城市转型一直是富阳的一大难题。近日由富阳市政府和中国人民大学联合主办的中国富阳·富春山居首届文化创意产业经济论坛在富阳举行,来自国内各界的专家学者和产业界人士,就二、三线城市如何借力文化产业实现城市转型等议题进行了探讨。

    城市是文化产业网络的节点

    文化产业在城市经济社会发展中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文化产业每天都在全球创造巨大的价值,并且还在以高于城市GDP平均增速的速度递增。当今世界,有全球影响的城市大都是文化产业集中和发达的城市。在发达国家的许多城市,文化产业正在成为引领国家产业创新和发展的火车头。“从国外的发展经验看,当城市人均GDP达到3000至5000美元的水平后,国民经济开始进入持续稳定增长、经济结构快速升级、城市化水平迅速提升的新阶段。社会消费结构将向发展型、享受型转变,越来越多的城市居民消费重心向教育、科技、文化、旅游等领域转移,这就为城市文化产业提供了快速增长的市场需求。”中国人民大学文化创意产业研究所所长金元浦说。

    我国文化产业从2000年到2010年完成第一个十年发展过程,今年是第二个十年的起步之年,同时也是“十二五”的开局之年。从“十五”到“十一五”,中国经济在高位区间运行,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以1.5%到2%年增率运行,每年有2000万以上乡村人口进入城市。这样一个趋势在下一个十年,也即是从“十二五”开始的新发展阶段里将会继续。从国家发展来看,城市化将是“十二五”期间推动中国进步的最重要发展因素。“从城市化发展目标因素来看,城市化将有1%至1.5%的发展空间,根据目前发展趋势看,这样的年增率还有可能被突破,这就意味着每年依然有1300万至2000万人口转向城市,这就为二、三线城市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和机遇。”中国社科院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张晓明表示。

    “文化产业主要是一个城市型的产业。在国际上,文化产业的发展也主要集中在城市,因为城市有完善的文化设施和高水平的文化资源。其中中小城市是区域性特色文化产业的集中地,这些二、三线城市会成为文化产业网络中的重要节点。”张晓明表示。

    文化产业与城市转型

    二战以后西方发达国家工业化进程的完成,导致了一大批城市从传统的工业型、资源型的城市,向后工业新兴城市转型,在这个转型中就发展出了现在所了解的文化产业新趋势,如文化产业、创意产业、集聚区成为一大批新兴城市和转型城市发展动力。

    “文化产业正是以其巨大的附加值及其对相关产业的带动作用,不仅吸引越来越多的投资者,使整个城市得到增值;而且还进一步加快了城市的人流、资金流、物流和信息流,催生出新的城市环境,进而大大提升了现代城市的集聚和扩散功能。这对于处在急剧变化转型期的中国来说很有借鉴意义,城市发展文化产业固然有很多优势,但是也同时面临着产业转型升级的重任。”金元浦表示。

    中国城市化发展也在面临重要转型任务,这和中国目前整个经济在从工业化阶段走向后工业化阶段有关。中国目前已经出现了一大批城市正在从制造型、资源型城市转向后工业、服务业型城市,有一大批城市面临转型的困境,有很多城市转型不利马上从非常繁荣走向衰落,于是文化产业便成了这些转型城市的新尝试。

    但对于这些传统工业城市来说,需要充分认识到文化产业推动城市发展的复杂性,因此城市文化要科学规划、谨慎实施。文化产业发展推动城市转型是一件非常复杂的工作,提供了城市转型的可能性,但也有可能过犹不及。“如许多城市在借力文化转型的过程中喜欢附庸风雅,给城市改个文化名,但这件事情利弊到底如何?如《富春山居图》作者黄公望故居所在的村子原来叫白鹤村,这个名字非常有诗意,但现在改名为黄公望风情小镇,这给外地来的游客的直接感觉就是一个简单的农家乐,而并非一个有丰富文化内涵的项目。所以改名到底是提升了还是贬低了这个地方的文化价值,是要评估的。同时,地方文化景点开发一定要由专业机构来做,不能只让地方领导或者企业家们自己来操盘,要在运作方面引进现代化的机制和专业性的机构。”张晓明表示。

    文化产业 关注产业还是关注生活

    随着越来越多的城市意识到发展文化产业的重要性,各种各样的大型城市文化项目纷纷上马,文化更是被广大二、三线城市视之为城市名片。表面上看来是件好事,然而城市文化产业也日渐呈现出概念炒作之势,更有些城市只是把它作为形象工程、政绩工程来看待。

    目前国内广大二、三线城市也纷纷出台了自己的文化产业规划和扶持政策,“我觉得这些政策都非常好,如开始照顾中小文化企业的利益。而作为一个二、三线城市,特别要注意的是,它们不像北上广有非常充沛的市场资源,因此首先应理顺该城市本身发展文化产业的方向,并整合好周边环境的情况来做思路的探索可能会更好一点。如港澳之间,澳门本身只有55万人口,香港有700多万人口,但澳门把握好了自身定位,和香港文化产业优势互补,并没有被香港等周边地区的文化产业所吞没,这对内地二、三线城市发展文化产业很有借鉴意义。”澳门文化创意产业促进会秘书长徐中孟表示。

    法兰克福学派的阿多诺曾说过:“文化产业是把人们所熟悉的传统文化融入了新特质。其产品是为大众消费而特别制作的。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消费的性质并且很大程度上是按计划而制造的。”但国内诸多二、三线城市的文化产业项目并不能作为大众消费的文化项目,它们大多都只是“看上去很美”。

    “近期发生的7·23甬温线动车事故对于我们发展文化产业也是一个警示,实际上这一次动车事故正好告诉我们,我们的经济发展过于注重GDP,过于注重速度和技术,我们还需要抓整体的社会管理、道德和其他方面的建设。这是我们今天这样一个特定社会发展阶段,对文化产业发展提出来的新思考:把每个城市建设成为一个没有来过的人心向往之,来过这里的人流连忘返,居住在这里的人安居乐业的社会形态,这应是今后国内城市发展文化产业的目标。”清华大学文化产业研究中心主任熊澄宇结合自己在英国交流考察时的观感表示,中国和英国有一个最大的区别:英国的文化产业更多是关注生活,而我们的文化产业更多关注的是产业,这应该成为今后发展城市文化产业需要注意的,即城市文化产业发展应更贴近市民生活,更贴近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