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官员出书蔚然成风,但官员演电影的例子却并不多见,集体“触电”的更是少之又少。日前,一条湖南通道地方官员集体“触电”的消息格外引人关注:在将于8月上映的影片《通道转兵》里,包括湖南怀化通道县常务副县长在内的多名官员在影片中扮演角色,此消息在网上引起巨大争议,甚至有网友质疑官员集体拍电影是不务正业,是亵渎艺术。(7月29日《西安晚报》)
通道县地方官员集体“触电”,恐怕一是因为《通道转兵》出自于常务副县长杨少波的手笔。二是影片投资的大头是由通道县政府出资的,三是该电影讲述的虽然是红军长征途经的“通道转兵”,但主要的目的,还是为推介通道的风土人情,让地方旅游业搭上电影顺风车。这就叫“我的地盘,我做主”,自家人“玩”自家事。
其实,集体“触电”在通道县并非第一次。2010年,通道县投资拍摄过一部带有浓厚的地方营销色彩的电影《我们的嗓嘎》,而该片的角色全部由通道县干部和群众来扮演。据说,影片上映后,获得第16届美国洛杉矶国际家庭电影节“最佳外语音乐奖”——注意:是“音乐奖”而不是“表演奖”。
笔者并不怀疑有的官员也有表演天赋,而当下有些官员原本就是在表演着多面角色。不过官场上的行为表演与电影艺术表演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还是有隔行与隔山的差别的。你可能在官场上能“演”出多面角色来,但不一定能在电影艺术上表演好一个表情、一个动作,更不说一个角色了。可见,官员集体“触电”,不过“玩的是心动”,过的是“一把瘾”,或叫自我陶醉、自我炒作一回。
如此说来,网友质疑官员集体“触电”是不务正业,是亵渎艺术,一点也不过分。首先政府官员的本职工作是组织群众、发动群众、带领群众振兴一方经济,改善民生,维护一方安宁。集体“触电”去了,“一亩三分地”能不受影响?何况通道县是一个国家级贫困县,振兴经济,改善民生的责任更大。其二,术业有专攻,而电影表演是一门要求声情并茂的艺术,没有相当的艺术造诣,展现于人的角色只会味同嚼蜡。
50多年前,电影《五朵金花》掀起“大理热”,30多年前,电影《庐山恋》掀起“庐山热”,近年,《非诚勿扰2》又掀起“三亚热”…… 这些带“热”了一个地方的电影,并不存在某地方的有意策划,也看不到地方官员“触电”的影子;相反,经过了精心策划又有地方官员集体“触电”的《我们的嗓嘎》,却是昙花一现,并没能掀起“通道热”,这种“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的冷幽默,其实就是前车之鉴。
观点:
黄国胜:官员拍电影就是最好的名片
通道县确立的“生态立县、旅游立县”的发展战略,以“红色旅游”作为支撑,并由政府参与投资地方形象片,针对性地呈现了地方风土人情,作为旅游推广计划的一部分,应该是充分论证的结果,有其科学的严谨性。比如江苏省苏北穷县盱眙,利用拍摄电视连续剧《我的兄弟叫顺溜》,成功推介了盱眙的旅游及当地的名吃盱眙龙虾。
说不定此次网友的热议,是为通道县做的一次免费广告,《通道转兵》因此而票房大增,或可期待;通道县的旅游因此而生机蓬勃,亦未可知。
木卫二:政府定制电影,路在何方?
拍公家的片、吃公家的饭,可能只有从这点上入手,通道县才有利可图。否则,让观众自费去看那些“定制广告”似的电影,这买卖很不好做。副县长等人亲自上阵,貌似想过把戏瘾,但实际上,地处湘西的通道县试图通过投资电影,营销城市品牌,推广红色旅游。表面上,这种注资好像互利双赢。拍一部片子,当政府色彩太过浓厚,它就会更多地成为一种政绩。通道县似乎没有在决定电影好坏的制作环节上下工夫,从剧本到演员,它始终还是部主旋律小片。现在,多数电影都要进入院线,参与竞争。一旦没有宣传配合,没有观众支持,那么其存活率就会非常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