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承诺调查文物损坏事件 否认私拍文物创收

来源: 京华时报

因事故频发而处于风口浪尖的故宫博物院再陷质疑泥潭。日前,有网友分别爆料,称故宫博物院近年瞒报多起文物损毁事件,同时涉嫌“私自拍卖馆藏珍贵文物创收”。

    昨天,故宫博物院新闻发言人冯乃恩对此作出回应,称前者正在核查,后者“肯定不属实”。

    >>瞒报文物损毁?

   故宫正在核查网友反映情况 

   8月2日晚,最先披露故宫馆藏一级文物、宋代哥窑青釉葵瓣口盘因操作失误被毁的网友“龙灿”再次在博客中发帖大曝猛料,称故宫近年发生4起文物人为损坏事件,导致多件珍贵文物被损毁或被遗弃,其中不乏国家一、二级文物。事发后,故宫秘而不宣,未将有关情况上报主管部门。前天下午,故宫博物院副院长陈丽华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对此未予正面回应,只称“所有事情该处理的都处理了”。(详见本报昨日报道)

    昨天,冯乃恩对此作出回应,称故宫博物院正在核查网友反映的这“4起文物损坏事件”,情况查清后会尽快向社会公布。

    >>私自拍卖藏品?

    从未竞买收藏网帖所称文物

    与此同时,昨天出版的《中国青年报》刊发题为《5件宋代书札拍卖之谜》的长篇报道,称有网友发帖质疑故宫博物院私自拍卖馆藏珍贵文物“创收”。

    这位名叫“湘江渔隐”的网友引用著名文物鉴定家裴光辉的日记指出,故宫博物院曾于1997年拍得并收藏了5件一度流失海外的北宋珍贵书札,但该批书札于2005年再次“现身”文物拍卖市场,并以超过1997年购入价3倍的价格,被拍出易主。

    “故宫有何权力将当年动用公帑购藏的国有文物拍卖?”网友直指故宫博物院此举涉嫌违法。

    昨天,冯乃恩对此坚决否认。他说,此前因为一些传闻,国家文物局曾专门就此事向故宫博物院进行调查,故宫博物院已将有关情况如实上报,“故宫博物院从未竞买、收藏过网帖中所称的5件北宋名人书札,更不存在私自拍卖藏品一说。”

    故宫的态度决定自身的声誉

    既然要以事实为依据,那么故宫就应当拿出让人信服的证据来,而不是面对别人善意的提醒,反而显出一副“无所谓”的隔岸观火架势。

    当舆论对故宫自查自纠的质疑尚未平息,新一轮网络监督的探照灯再度聚焦到这座文物圣殿。网友再次爆料,称故宫近年发生多起珍贵文物被损毁或被遗弃的事件,相关情况未按要求上报主管部门。 

    网帖爆料是否属实,还需要详细调查,一个胸襟坦荡的部门,在事实真相尚未查清之前,优雅的姿态应该是对网络监督表示欢迎,而不是相反。遗憾的是,面对又一次的网民曝光与质疑,故宫的表现让人大跌眼镜。 

    不是正视此前的错误,也没有感谢网络的监督,更未体现出对公众质疑权利的尊重,故宫博物院副院长、文物损坏事故调查组组长陈丽华不仅未予正面回应,反而声称“在网络上打口水仗没有意义,要以事实为依据”,在反复被追问帖子是否事实时,抛下一句“我不便跟你说,随他说吧。没关系”。 

    既然要以事实为依据,那么故宫就应当拿出让人信服的证据来,而不是面对别人善意的提醒,反而显出一副“无所谓”的隔岸观火架势。在这样的回应中,一开始将自身置于与民意为敌的境地,似乎故宫之内自有逻辑,根本无需理会那墙外的喧嚣。因而,就算此前被曝出了真事故,这样的监督在其眼中也“没关系”,因为这“又不是什么新闻,故宫对事情的处理都是有据可查的”。 

    既然是“有据可查”,为什么不把相关的处理公布出来,让焦急等候在“门外”的民众看个清楚呢?又为何在网友质疑“瓷器门”处罚太轻时,却抛出“内部管理规定,不便对外”的怪论。从“家法”不便公开到彰显无辜的“没关系”,不知在他们眼中,什么样的事情才是有价值的,什么样的监督才是需要重视的。 

    从星巴克事件到毁坏文物事件,网络监督原本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一路走来,故宫似乎并未将这种监督视为一种对自己的“治疗”,相反隐含着一种轻慢的态度,对公众的知情权与监督权一如既往地漠视。 

    有人说故宫的声誉也是一件易碎的“瓷器”。任何单位和个人,对待别人批评和监督的态度,决定了自己的声誉,决定了自己能否取信于人。目前来看,故宫对待社会监督的态度,并没有起到正向的作用。面对处罚太轻的质疑,面对新的文物损毁曝光,面对私自拍卖馆藏珍贵文物“创收”的猜疑,故宫当真是那个“不知有汉何论魏晋”的世外桃源,亦或心底害怕有什么“不便对外”的隐情或潜规则被揭开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