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加快推进六大文化惠民工程

来源: 中国文化报

公共文化场馆免费开放、城市各类公共文化设施免费或优惠向外来工开放、基层图书馆和文化馆普遍开设电子阅览室……近日,广东省文化厅召开党组扩大会议,专题学习胡锦涛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并提出要特别注重抓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加快推进六大文化惠民工程,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文化幸福”。

    五级公共文化设施网络 基本形成

    近年来,广东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取得较快发展,各级经费投入不断加大,设施总量快速增长,基本形成了省、市、县、镇、村五级公共文化设施网络。

    据统计,广东省已建有县级以上公共图书馆133个、文化馆145个、国有博物馆(纪念馆、美术馆)153个,乡镇和街道综合文化站1594个,城乡社区文化活动室16139个,全省每万人拥有室内公共文化设施面积达到800多平方米。建成具有一定规模的文化广场5000多个,面积达200多万平方米。总体而言,公共文化设施面积在总量上已处于全国前列。

    另外,广东省的标志性大型公共文化场馆建设取得了突破性进展。省级和地方具有“地标”意义的公共文化场馆相继落成或即将落成,如省博物馆新馆、省立中山图书馆改扩建首期工程、友谊剧院改建工程等。这些大型文化场馆的建成,不仅为各地开展高端文化服务、满足群众高层次的文化艺术需求奠定了基础,也成为城市的标志和名片。

    广东省文化厅有关负责人表示,随着城乡基层公共文化设施的不断完善、公共文化服务和产品供给有效增加、公共文化服务网络逐步健全、公共文化服务能力持续增强,形成了相对完整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保障得到明显改善。如去年省文化厅组织“群星奖”参赛队伍下基层演出200多场,并与广东省委宣传部联合举办了“情系岭南”——百场优秀戏剧曲艺巡回演出,将公共文化服务的链条从省城延伸到基层镇村。

    考虑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投入不足、人均水平偏低、区域发展不平衡等问题依然存在,在此次专题学习会议上,广东省文化厅又提出了六大“文化幸福”工程,着力抓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即大力推进基层文化设施全覆盖工程、公共文化惠民工程、珠三角公共文化一体化工程、“新广东人”文化服务工程、文化上网工程、文化创新工程。

    加快推进公共文化服务 机构免费开放

    广东省政府今年承诺要为民办好“文化民生实事”,省文化厅提出要以此为契机,大力推进基层文化设施全覆盖工程,支持新建或改扩建20个市县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50个乡镇综合文化站,1800个城乡社区(村)文化室。逐步形成以公办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站、室)、文化广场、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基层用户点为骨干,以社会办公共文化设施为补充的完备的基层文化设施网络,2015年前实现全省基层文化设施的全覆盖,其中珠江三角洲地区基层文化设施达到国内一流水平。

    加快推进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免费开放,是广东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一项重点工作,7月1日前,省级和副省级市实现了“三馆一站”免费开放。为进一步推进公共文化惠民工程,广东省文化厅提出,10月1日前珠三角地区要实现免费开放,年底前全省其他地区要基本实现免费开放。同时要建立健全免费开放的长效机制,做好经费保障工作,提高公共文化服务人员素质,努力提升公共文化服务的质量和水平,积极打造公共文化服务品牌,真正让群众得实惠。

    大力推进“新广东人” 文化服务工程

    作为珠三角一体化中的重要一环,公共文化一体化工程正在加快推进。广东省文化厅表示,要加快推进珠三角数字图书馆联盟、演艺联盟等文化共建共享项目,联合开展区域性文化活动、文艺巡演等公共文化服务。珠三角公共文化一体化工程的目标是,把珠江三角洲地区打造成全国性公共文化建设示范区,形成区域联动、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服务一体化的珠三角都市文化生活圈。

    广东是吸纳农民工最多的省份,达2600万人。广东省文化厅提出要大力推进“新广东人”(外来务工人员)文化服务工程,着力发展企业文化、广场文化、社区文化等形式和载体,重点做好“新广东人”的公共文化服务,推动城市各类公共文化设施免费或优惠向外来务工人员开放;指导企业厂矿设置图书阅览室、文化信息共享工程服务点,举办文化节、读书日、运动会等文体活动,解决外来务工人员看书难、上网难、看戏难、看电影难等问题。

    广东还将大力推进文化上网工程和文化创新工程,做大做强广东文化网和广东数字文化网,打造广东公共文化信息服务平台和文献信息服务平台;大力提倡“文化慈善”,组织开展“文化志愿者在行动”等服务活动,积极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和支持公共文化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