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专家、文化学者呼吁:七夕文化内涵亟待普及

来源: 河北日报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杜牧的《秋夕》证实了七夕节的源远流长。在民间,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故事已经流传千年,农历七月初七七夕节也成为中国最具浪漫色彩的传统节日,被认为是中国本土“情人节”。2006年,七夕节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后,社会各界都在呼吁要大力弘扬和保护。

    七夕活动逐年增多

    在河北,今年七夕的节日气氛明显浓于往年,各种活动精彩纷呈。“七巧果”制作包装大赛、七夕集体领证、青年女性穿针乞巧大赛等活动对七夕文化进行弘扬与传承,吸引着人们关注的目光,见证着七夕这个中国传统节日的逐渐复兴。省民俗文化协会会长袁学骏表示,七夕节从最初的鲜为人知到现在的复兴之势,是这些年国家重视、社会各界呼吁以及商家和媒体共同作用的结果,殊为难得。

    七夕当天,石家庄闹市区充满着浪漫的气息,大街小巷随处可见出双入对的情侣有说有笑,共度佳节。“七月初七,一起过七夕”逐渐成为青年男女的选择。笔者在省城的闹市区对部分群众进行采访,很多人表示,今年七夕节要比往年热闹很多。大学生小胡表示,七夕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对中国人来说有着与生俱来的亲和力。一些商家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今年的促销活动要比往年多一些,主要是因为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过起七夕节。

    七夕内涵少有人知

    七夕节究竟是怎么回事?

    在古代,七夕当天活动的主要参与者是少女,而节日活动的内容又是以乞巧为主,故而人们称这天为“乞巧节”或“少女节”、“女儿节”。古代七夕有着许多民俗活动,包括祭拜牛郎织女、穿巧针、做巧食、种生求子等等。相对于西方情人节的浪漫色彩,中国的七夕文化更加强调爱情的忠贞不渝以及对爱情的美好追求。

    然而,七夕节传至今日,其内涵丢失了太多。现在的七夕节在许多青年的心里,爱情成了七夕唯一的主题。笔者从采访中了解到,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关注七夕节,但是他们并不知道七夕节背后的传统文化内涵。大学生小王表示,学校里还是有不少人知道七夕节的,但并不了解七夕节有什么文化内涵。一些商家在接受采访时也坦承,目前商家的七夕促销活动着眼于吸引顾客,并没有考虑将活动与七夕传统文化做有效的结合。据一项网络调查显示,网友认为,七夕节不敌西方情人节的主要原因是“公众对传统文化了解太少”。

    民俗专家表示,当前七夕的复兴应该是在原有传统七夕文化中添加爱情主题,而不是以爱情为主,让七夕传统文化活动边缘化。

    七夕缺乏有效载体

    七夕节为何没有出现蓬勃之势。据笔者了解,主要是因为七夕节缺乏有效的节日载体。

    河北师范大学原校长曹桂芳日前在七夕文化保护座谈会上表示,所有的节日都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而那些受欢迎的节日必定有着靠谱的载体去展现文化内涵。比如,我国春节往往跟鞭炮、春联、水饺联系在一起;端午节离不开粽子和龙舟。这些载体已成为与其相对应、相联系的传统节日的“代码”、“名片”,并得到了人们的广泛认可,但是七夕却缺乏有效的载体。

    笔者了解到七夕节举办的拜牛郎织女、穿巧针、做巧食、种生求子等民俗活动虽然具有传统的文化魅力,但缺乏一定吸引力。一些年轻人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并不了解七夕节的这些民俗活动,并对怎么过好七夕节充满困惑。有的年轻人表示,针织缝纫早不再是衡量女子才能的主要标准,这些活动已经离我们远去,只剩下一个爱情故事作为外壳,自然没有洋节那样令人向往

    省民俗文化协会副会长张占方表示,关键问题是如何找到能够反映七夕文化的喜闻乐见的、贴近生活而又容易市场化的节日载体。“七夕文化在民间拥有广泛的民众基础,现在的首要任务就是要让七夕节拥有合适的载体,这个节日就会日渐复苏。”张占方说。

    中国新闻网:七夕节pk情人节:文化与经济双赢的博弈

    近些年,从清明、端午、中秋三大传统节日“法定化”,到七夕节、重阳节重新受到人们关注,从国学书籍热销到京剧进校园,中国的传统文化正以一种愈加明显的速度进行着回归之旅。而借助今年的七夕情人节,众多商家通过举办的主题活动,特别是团购网站F团组织的七夕节pk情人节这样的与西方洋节日针锋相对的pk活动,在再次加深了国人对传统文化认知的同时,在经济上也取得了可观的收益。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中国传统文化的回归已经成为不容置疑的趋势。近几年,在全国两会上,有关京剧、繁体字、书法、中医药教育进校园的呼声日益高涨;私塾学堂、汉服汉礼,曾经严苛繁琐的学制礼仪大热于当下;企业国学班的兴起,使得国学继EMBA后,成为企业家们的新宠。当然,对于人们来说,对传统文化回归感受最深的莫过于传统节假日的重新受到重视。从社会人文的角度看,清明、端午、中秋成为法定假日,而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秋节、重阳节、火把节等更是被国务院批准成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从商业经济的角度看,这些传统节日蕴含的商机也逐步地被挖掘出来。打造中国人自己的情人节文化和情人节经济,是国内众多知名商家的共同心愿。这个七夕,国内最大的品质团购网站F团就携手腾讯微博,推出了七夕节主题促销系列活动,这其中就有一个专门针对2.14西方情人节的pk环节,其目的就是要通过这种针锋相对的方式,刺激国人对传统节日的关注和支持。

    对于传统文化的回归,人们普遍地持欢迎和认同态度。但具体到传统节日的回归方式,则有不同的声音。一种声音认为,传统节日应该保持原汁原味的回归,反对与西方节日挂钩的;另一种声音则主张融和西方节日里有普遍价值的文化内涵和情感元素,以此焕发传统节日新的生机。被定位为中国情人节的七夕节,就是此类争议的典型。携手腾讯微博,在北京世贸天阶组织真情告白活动,并在网上启动了0元抽奖、七夕pk 2.14情人节等活动的F团,是后一种声音的坚定支持者。F团CEO林宁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敢于让传统节日打洋节旗帜和洋节pk,出于两点考虑:一是中西文化的高度融合。很多人以为西方文化对中国影响大,其实近年来中国文化在世界的传播也很广泛,据统计,世界上每三天就有一所孔子学院诞生,全球超过2500 余所大学在教授汉语,学习汉语的外国人已超过3000万。二是国人对传统文化的有着高度认同,市场“钱”途也很可观。当年,于丹的《心得》推出后,在短短5个多月的时间里售出400万册,至今为止,其销量已经接近《哈利·波特》系列丛书在中国大陆销量的两倍。“当然,指望短期内让中节超越洋节并不现实,但只要有良好的势头就值得国人去期待和努力。在今年2.14情人节的时候,从2月14日这天开始至7月的时间内,腾讯微博的转播量共计1800万条,而这次我们携手腾讯微博再次设置了这样的互动环节,就是要激发大家参与中国情人节微博互动的热情。目前看形势也很喜人,开通仅4天,就已经达到1100多万条,希望大家积极参与,支持我们自己的节日”,林宁最后仍不忘发出“作战动员”。

    要取得对洋节竞争中的文化与经济的双赢,除了准确地分析和判断,自身也要有过硬的实力。作为国内最大的品质团购网站,F团始终坚持走品质第一的道路。遵循着团团有品质的经营理念,F团从创立开始以来,就设立了专业的产品质量鉴定部门,每家商家都需要经过F团的层层严格审核,只有达到F团服务认定标准的产品,才会发起团购,国内餐饮行业最大的CRM服务商“雅座在线” 、国际顶端糕点品牌的BreadTalk面包新语都是F团的合作伙伴。强强合作,带来的是F团与合作伙伴的双赢。京沪高铁观光度免费送,平均每分钟就有138人参加;呷哺呷哺火锅餐券连推了四期团购活动,参与的人数超过了十万人;金百万、新辣道、茉莉餐厅、权金城等一批知名企业也通过与F团的合作,收获到了网络销售的巨大利益。此次的七夕活动中的0元抽大奖,同样创造了3天订单过万的佳绩,再次证明了F团的强劲实力。

    北京日报:七夕礼物少点中国味 商家促销需符合节日文化

    随着“七夕”逐渐被冠以“中国情人节”,商家纷纷抓住“甜蜜”商机。但是,不少网友质疑商家“绑架”七夕,将节日传统张冠李戴。

    现场:“甜蜜”消费火爆

    “吃饭排队,打车排队,连租船也排队。”张先生和女友本想吃牛排,结果排队的人太多,只好找了一家人少的中餐馆。吃过饭马上奔后海,8点半到了码头,已经开始排队,“回来一条船发一条,不想等就别挑,别管脚踏船还是电瓶船,赶上什么是什么。”

    周六晚上,后海酒吧街灯火通明,摩肩接踵。酒吧几乎家家爆满,不少酒吧把桌椅摆在屋外,在路边招揽客人。游客中大部分是情侣,80、90后居多,手上大都捧着花。不时,一两对情侣骑着双人自行车经过。

    “买花吧,20一支。”玫瑰花、孔明灯、萤火虫……路边多了不少小贩,卖力地叫卖着,一位卖萤火虫的女士说:“20块钱一罐,带了两箱,马上就卖光了。”

   “先生,给您身边这位漂亮的小姐来支玫瑰吧,10元一支。”七夕节的傍晚,国贸地铁站西南出口,五六个手持一扎玫瑰的卖花人不时向来往路人兜售。在地铁站向南的500米之内,不下30人在此“流动”出售玫瑰花。其中还有一对年轻的情侣,他们声称自己也要体验一把另类的过七夕方式。不过,整整一个下午,他们售出不到5支。

    调查:多数人不知七夕传统

    “今儿是有什么活动吗,怎么这么热闹?”后海荷花市场,记者向一对20出头的情侣打听。“今天是七夕。”女孩下意识地看了看手中的玫瑰花。“七夕是什么?”记者继续装糊涂。“情人节啊!”女孩用疑惑的目光上下打量着记者。

    记者随机询问了20对情侣,他们的答案中包括“牛郎织女相会的日子”,“中国情人节”,只有六七对情侣提到“七夕是乞巧节”。记者在新浪微博看到一项调查:你眼中的七夕是什么?结果显示,52%的投票者认为七夕是中国传统情人节;10%的投票者表示听说过;3%表示不知是什么节日。

    而在各个商场里,围绕着“七夕”展开的促销活动此起彼伏,不过大部分的活动都是以日常消费品为主的假日折扣来吸引消费者的眼球。而专为“七夕”所设计的,或是以“七夕”文化为背景的礼物几乎没有。

    专家:节日经济应善打文化牌

    “牛郎织女每年约会一次,说白了就是夫妻两地分居,选这天当情人节多不吉利,更别说结婚了。”“七夕晚上,妇女们穿针乞巧,陈列花果、女红,怎么变成吃饭、购物、泡吧了,真是乐坏商家了。”一些网友认为,把“七夕”当做“中国情人节”不合情理。

    “与西方情人节不同,七夕节更为强调女性对爱情的向往。”中国人民大学民俗专家陆益龙说,传统中,七夕节当日,女子有做女红(针线活)、洗发、染指甲等习俗,表现了女子爱美的一面。此外,随着时间的推移,七夕逐渐与生育、求子相关,人们在这天,会通过多种方式表达这一愿望。

    陆益龙认为,商业文化过浓,必然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产生冲击,不过,这不意味着传统的节日文化就应该被替代。事实上,西方的节日文化和商业文化是紧密结合的,商人们围绕传统节日文化系统地、有针对性地开发文化产品,构建一个“商业-文化”间的互动模式,而非简单地“什么好卖就卖什么”。所以,对于节日经济的开发,商家们应好好学打“文化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