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文化 魅力无穷

来源: 中国文化报

编者按:2011年7月25日至31日,文化部和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联合主办了“艺海流金——草原文化之旅”大型文化交流活动,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副书记、政协主席任亚平,文化部党组副书记、副部长欧阳坚,国务院港澳办副主任周波,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副主席刘新乐,中国文联副主席冯远,香港特别行政区民政事务局局长、香港嘉宾团团长曾德成,澳门特别行政区民政总署管理委员会委员、澳门嘉宾团团长马锦强,文化部港澳台办主任侯湘华,中国作家协会名誉副主席张炯等参加了此次活动。130多位对广袤草原向往已久的港澳和内地文化界嘉宾畅游内蒙古大草原,充分领略了草原文化的厚重和灿烂,特别是近年来草原文化的蓬勃发展和喜人成就。本版特刊登一组“艺海流金——草原文化之旅”活动的照片及内蒙古自治区文化厅厅长王志诚介绍草原文化的文章,以进一步加深读者对这次活动及草原文化的了解和印象。

    借“艺海流金——草原文化之旅”文化交流活动在内蒙古举行之机,我向港澳嘉宾介绍一下内蒙古文化。

    内蒙古自治区位于祖国的正北方、蒙古高原的南部边缘,区域面积118.3万平方公里。在古代,这里是东西文化交流的重要长廊,也是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交融与碰撞的特殊地带。从先秦时期的北狄、猃狁,到两汉时期的匈奴、鲜卑,隋唐时期的突厥、回鹘,辽金元时期的契丹、女真、蒙古,这些驻牧于蒙古高原的古代游牧民族留下了丰厚的历史文化遗产。近年来,内蒙古深入发掘草原文化遗产,传承草原文化理念,创建民族文化强区,在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保护和传承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显著成绩。

    光辉灿烂的物质文化遗产

    旧石器时代是草原文化的滥觞时期。在内蒙古呼和浩特东郊的大窑遗址,发现了石器制造场和其他人类遗迹,将内蒙古地区的人类历史提升到70万年前。除了“大窑人”,在内蒙古地区还发现了距今5万年至1万年的“河套人”与“扎来诺尔人”,也由此证明了中国的北方草原地带是人类的重要起源地之一。

    新石器时代至青铜时代是草原文化形成的重要阶段,以赤峰红山命名的红山文化,是这一时期草原文化的核心。2009年,赤峰市二道井子夏家店下层文化遗址进行考古发掘,出土各类文物近千件,该遗址被评为“中科院2009年度六大考古新发现”和“2009年度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秦汉、魏晋时期是草原文化快速发展的重要阶段,在内蒙古地区,东西部分布众多的城市遗址是多民族文化碰撞、融合、升华的实物见证。在位于呼伦贝尔鄂伦春自治旗的嘎仙洞遗址,发现了太平真君四年(公元443年)的石刻祝文,证明此处正是北魏鲜卑族的“先祖石室”、拓跋鲜卑的发源地。

    位于内蒙古东部的赤峰市辖区,历史上是辽王朝的京畿地区、契丹人的政治中心。在这一地区,分布着辽上京、辽中京两大都城,还有辽祖陵、辽怀陵、辽庆陵三大皇族陵寝。

    元代的内蒙古地区是东西文化交流的主战场、“草原丝绸之路”东端的重要起点,此时草原文化己达到空前的繁荣。内蒙古文物工作者对元上都遗址进行了大规模的考古勘探与发掘,发掘、清理出御天门、大安阁、穆青阁等重要文物遗迹,真实地再现了元代皇城的宏伟规模,极大地彰显了元上都遗址的突出价值。鉴于元上都的特殊历史地位,现已确定其为2012年中国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报的唯一一个世界文化遗产项目。

    绚丽多姿的民俗文化

    内蒙古草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游牧区之一,呼伦贝尔草原、锡林郭勒草原,都是闻名世界的天然牧场。独特的自然环境孕育了极具民族特色的习俗和风情。目前,内蒙古自治区拥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2项,国家级非遗63项、自治区级非遗251项、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25人、自治区级代表性传承人322人。自治区政府还命名了锡林郭勒盟的东乌珠穆沁旗蒙古族游牧文化生态保护试验区等12个自治区级文化生态保护试验区,确定了6个蒙古族长调民歌和呼麦保护试验基地,启动了潮尔道、蒙古诵经等濒危项目的抢救性保护工作。

    蒙古族服饰是我国北方游牧民族服饰文化的集大成者,也是蒙古族籍贯与部族的标志。熟悉草原生活的人,只要看一眼他们的穿戴,就能知道他们是哪一个部族的人,居住在什么地方。各部族的服饰无不打上自己历史、文化和传统的烙印,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科研价值。2005年以来,内蒙古文化厅划拨专门经费,组织专家学者进行了大量的田野调查和研究论证工作,最终确认28个部落的106套蒙古族原生态传统服饰样式,使濒临消亡的传统服饰重新焕发光彩。2008年,蒙古族服饰被国务院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蒙古族饮食文化主要体现在蒙古族的菜点风味上,根据其原材料可分为白食(奶食)、红食(肉食)、青食(野生植物)、紫食(粮食作物),形成了源于畜牧业生产、采集业生产、农业生产资源的饮食文化习俗。

    蒙古包是蒙古族和北方游牧民族最有代表性的民居形式。蒙古包呈白颜色,因为蒙古族人认为白色象征纯洁和真诚、光明和希望、富有和高贵、美满和幸福;蒙古包呈下圆上锥形状,圆形象征圆满和吉祥、团结和牢固,天地日月是圆形的,故将蒙古包设计成天地日月组合型形状,陶脑与围插于其上的诸多乌尼杆形成了光芒四射的太阳形状,寄托着蒙古民族的美好祝福。蒙古包营造技艺也在2008年被国务院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美丽醉人的歌海舞乡

 

    蒙古民族是音乐文化普及的民族。草原歌声以“对话苍天,抒情极至”而著称于世,闻名遐迩,已经在音乐史上确立了自身的典范地位。蒙古族长调民歌和呼麦,被公认为世界罕见的天籁之音。蒙古族长调民歌集中体现了蒙古游牧文化的特色,并与蒙古民族的语言、文学、历史、心理、世界观、生态观、风俗习惯等紧密联系在一起,贯穿于蒙古民族的全部历史和社会生活之中。2005年11月,我国和蒙古国联合申报的蒙古族长调民歌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开创了不同国家、跨境民族、同质文化联合申报的成功范例。2009年9月,蒙古族呼麦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至此,内蒙古自治区已有两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列入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数量上与新疆并列全国第一。此外,被誉为“一个人的交响乐演奏”的马头琴,是蒙古民族器乐的代表作。

    草原音乐又是多色彩、多元化的组成体,大致分为巴尔虎、察哈尔、鄂尔多斯等7个不尽相同的音乐色彩区,斑斓多姿。民族曲艺在内蒙古艺术宝库中一枝独秀。好来宝、岱日查、乌力格尔、陶力、笑嗑亚热(蒙古相声)、英雄史诗、祝赞词等曲艺形式,无不质朴真挚、开阔自由、庄严豪迈而又崇高乐观,表达出人与自然自由完美统一的审美情趣和价值观念。

    草原民族舞蹈同样美轮美奂。草原上,乘兴而舞或舞台作品之多不胜枚举,安代、达力根巴雅尔、骏驼赞、太平鼓、浩德格沁、盅碗、雁歌、挤奶员舞等,群芳争艳。

    生机勃发的文化产业

    从2003年内蒙古自治区党委、政府提出和实施建设民族文化大区战略决策以来,就把做大做强文化产业作为提升内蒙古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抓手来部署推进,形成了一批有实力、有规模的产业集团和骨干企业,涌现了4家国家级和21家自治区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目前,内蒙古文化产业初步形成了以文艺演出、文化旅游、广播影视、新闻出版、文化娱乐、文化会展、文物复仿制品和工艺品为主体的文化产业体系,呈现出朝气蓬勃的新局面。

    截至2009年,全区实现文化产业增加值105.03亿元,首次突破100亿元大关,所占GDP比重和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逐年提高,充分证明了文化产业已经成为区域经济新的增长极。展望未来,我们深信,内蒙古独具特色的草原文化将会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注入更多的文化元素,将极大地促进文化产业的内涵式发展;崇尚自然、向往绿色、保护生态的大众文化理念和生活理念,将会为文化产业的加快发展、可持续发展,做大做强内蒙古的文化产业赢得无限商机,将吸引更多有远见的企业家和社会资金投向文化产业,产生良好的文化市场效应,为内蒙古的文化产业实现从小到大、由弱到强的市场化发展,开辟广阔的美好前景。

    文化见证过去,也承载未来。内蒙古、香港、澳门三地文化各具特色,而又同根同源,共同植根于古老灿烂、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我们希望这次文化交流活动不仅是一次文化之旅、友谊之旅,更是一次合作之旅、交融之旅。我们也希望借助香港、澳门对外窗口的辐射作用,把内蒙古多姿多彩的文化瑰宝推向世界。

    (注:本文根据内蒙古自治区文化厅党组书记、厅长王志诚在“艺海流金——草原文化之旅”活动中的“草原文化推介会”上的发言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