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四川省文化厅召开厅党组中心组学习扩大会,专题学习胡锦涛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提出要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强烈的文化自信,认真领会贯彻讲话精神,科学规划部署,抢抓“十二五”文化建设科学发展先机。
用“六个转变”增强文化发展能力
四川省文化厅党组书记、厅长郑晓幸在学习讲话时强调:强化忧患意识,提倡反思风气,是学习贯彻“七一”重要讲话精神的必然要求。
针对四川文化建设的实际,郑晓幸提出用“六个转变”增强四川文化科学发展的能力,即转变文化发展理念,让文化建设成为“四位一体”协调发展的重要力量;转变文化供给方式,让公共文化服务成为人民群众不可或缺的精神动力;转变文化生产方式,让文化产业成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新兴动力;转变文化传承方式,让丰富的文化资源成为加快发展的内在支撑;转变对外文化交流方式,让文化交流合作为四川文化形象增添光彩;转变文化发展机制,让不断释放出的文化活力为科学发展提供动力。
认真总结灾后文化恢复重建基本经验
以讲话精神为指引,与会者认真总结工作经验。汶川地震灾后文化恢复重建的基本经验充分体现了一个“先”字,即率先将文化基础设施纳入重建总体规划,抢先开展文化安民行动,以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抚慰心灵,优先用文化建设全面提速促进公共文化服务普遍均等,争先用文化资源转化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据了解,四川全省3049个灾后文化恢复重建项目已全部开工,2830个项目已完工,完工率93%,到2011年9月底,所有文化重建项目将全面完成。
成都市被列入全国首批创建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示范区,攀枝花大地书香新农村家园工程、泸州市泸县农民演艺网被列入首批创建的示范项目。四川全省博物馆、纪念馆免费开放,半年共接待观众700万人次。经过两年建设,中国唯一以“博物馆小镇”命名,以文博旅游产业发展立镇的安仁·中国博物馆小镇一期正式开街。
四川动漫企业原创作品的创作生产取得突破性进展,《蔬果宝贝》成功亮相中国首届动漫春晚,数字动画电影《寻找酷巴熊》登陆央视电影频道。成功举办的“2011中国成都电子游艺游戏设备博览会”,直接交易金额达6000余万元,签订购销合同百余份,意向交易金额3亿元。
第三届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成功举办,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旅游组织和72个国家、地区的1200多名代表参加,参加群众突破570万人次,非遗生产性保护产品交易活跃,展销会营业额达1.1亿元;节日期间,成都市的酒店入住率增长25%,营业收入增长50%-60%,餐饮业营业额增长25%以上,拉动各类社会消费61.5亿元。
抢抓发展先机,走群众路线
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四川文化系统提出,要抢抓“十二五”文化建设科学发展先机。
怎样抢抓先机?郑晓幸做了如下解读:正确地认识文化属性,准确地把握文化建设规律,全面地履行政府职能,切实地践行群众路线,抢抓科学发展的观念先机;加快灾后文化恢复重建,加快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加快文化体制改革步伐,加快文化法制建设,全面繁荣文艺创作,壮大文化产业实力,建立文化遗产长效保护机制,抢抓文化事业发展先机;加快实施公共文化服务重大项目,加快规划文化产业重大项目,加快策划文化产品创作生产重点项目,加快规划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与利用重点项目,加快重大文化活动项目的规划,抢抓文化项目建设先机。
郑晓幸强调,“抢抓先机”一定要走群众路线。他说:从本质上看,群众路线就是解决“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的问题,归纳成一句话就是“以人为本”。
长期以来,四川文化系统在贯彻群众路线方面做了大量工作,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形成了优良传统。未来将扎实做好联系群众、宣传群众、组织群众、服务群众、团结群众工作,把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理念贯彻到文化建设的各个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