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16日来到不久前落成的中国盲文图书馆新馆,对图书馆投入使用表示祝贺,向广大残疾人朋友致以亲切问候。他强调,要坚持以人为本、服务至上,坚持公益性、综合性、示范性、便利性、权威性,为盲人群众提供优质周到的服务,让知识的阳光照亮广大盲人群众的心灵,让越来越多的残疾人共享改革发展的丰硕成果。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书记处书记、中宣部部长刘云山一同调研。
中国盲文图书馆是全国唯一一家为广大盲人群众提供公益性借阅服务的专业盲文图书馆。图书馆老馆原址在北京宛平古城文物保护区内,场地狭小、设施陈旧。2010年2月李长春到中国盲文出版社调研时,要求有关部门尽快抓好图书馆异地迁建工作,为广大盲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在有关部门大力支持下,总面积2.8万平方米的新馆在今年6月正式建成投入使用。开馆一个多月来,受到广大盲人群众的热烈欢迎,日本、美国等同行也到馆参观,对中国政府高度重视和关爱残疾人的行动给予高度评价。
上午9时许,李长春来到位于北京西城区南纬路太平街的新馆参观。在盲文社科与文艺阅览区,他详细了解馆藏和服务情况,并与盲人教育工作者亲切交谈,勉励他们把党和政府的关怀送到盲人读者的心坎上。在盲童阅览区,他走到正在学习的孩子们中间,关切地询问他们的学习、生活、理想,倾听李安琪等盲人小读者朗读盲文课本《卖火柴的小女孩》、《白雪公主》片段。来自北京市盲人学校的初中学生蒋丽渺动情地唱起歌曲《隐形的翅膀》,表达对美好生活的执著追求和对全社会关爱的感激之情。在盲人有声读物阅览区、视障文化体验馆、触觉博物馆,李长春认真听取盲人信息化科技成果开发应用情况介绍,与在场的盲人读者一起体验盲用技术设施。李长春还参观了全国盲人优秀艺术作品展,在一件件精美的艺术作品前驻足端详,对盲人群众热爱文化艺术的精神风貌给予高度赞扬。
随后,李长春与中国残联及所属单位负责同志、职工代表一起座谈,听取他们的意见建议。李长春对中央和国家有关部门特事特办,迅速建成中国盲文图书馆新馆给予肯定、表示谢意。他指出,残疾人事业是党和国家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对广大残疾人非常关心,先后作出一系列部署,推动我国残疾人事业取得长足进步。盲文图书馆新馆的快速建成,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和全社会对残疾人事业的关心,体现了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理念,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体现了我国人权事业发展的成果。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和综合国力日益增强,我们有责任也有条件采取更有力的措施,进一步完善残疾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动残疾人文化事业大发展大繁荣。盲文图书馆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基础性设施,要贴近盲人实际,体现人文关怀,营造良好环境,把盲文图书馆建设成盲人学习科学知识、陶冶情操的精神家园。要坚持改革创新,加大盲用信息化产品的开发应用,加快盲文数字图书馆建设推广步伐。要加强对外交流,使中国盲文图书馆成为展示我国残疾人文化事业发展成就的重要窗口。要加快培养优秀人才,为盲文图书馆事业繁荣发展提供有力保障。全国各级公共图书馆都要建立盲人阅览室或盲人读书角,让盲人朋友平等享受公共文化服务。要以完善残疾人公共文化基础设施为突破口,大力推动残疾人文化事业繁荣发展。要积极宣传社会各方面关心帮助残疾人的爱心和善举,宣传残疾人先进典型的感人事迹,在全社会营造关爱扶助残疾人的良好风尚。
光明日报:进盲文图书馆,感觉像到了天堂一样
8月17日,北京西城区南纬路太平街甲6号,陶然亭公园旁的一座崭新建筑里,迎来了北京第二儿童福利院盲人小朋友,这里是不久前新落成的,也是全国最大的盲文图书馆。图书馆总建筑面积2.8万平方米,收集整理了5万多册盲文书和大字本图书、有声读物供盲人阅览。
“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服务至上,努力建设盲人群众精神文化家园!”中国盲文图书馆上下正学习贯彻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8月16日调研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努力为盲人群众提供更加优质周到的服务,把盲文图书馆建设成为全国盲人的文化中心。
“感觉像到了天堂一样”
一进入三层的盲童阅览区,11岁的小读者潘文轩就迫不及待地用手摸起了桌上的阅读器。在工作人员的指导下,潘文轩很快就掌握了盲文电子阅读器“听书郎”的使用方法。
“用扫描棒在一页普通书籍上扫一遍,再把存储卡安到‘听书郎’上,扫过的内容就可以读出来了。我们可以听到书上写的内容,健全小朋友能看的书我们可以听着读了。”潘文轩兴奋地说着,一边用手扫过盲文指读器,一边大声地念起来。
在我国,有1233万位视力残疾人,由于受到视力条件限制,读书学习往往成为他们最困难的事情。然而,广大盲人朋友渴望通过知识获得力量,通过知识改变命运的愿望却异常强烈。“这里有很多书,我是第二次来这里了,我喜欢看《盲童文学》,以后我要经常来。”潘文轩高兴得手舞足蹈地告诉记者。
“盲人比其他人面临更多的障碍与磨难,但他们有着同样的权利、尊严和价值,有着同样丰富的内心世界和美好的心灵。”中国盲文出版社社长张伟说,他们渴望知识与光明,渴望自强和自立,也需要得到全社会更多的理解和扶助。
盲人图书馆内安有盲人无障碍导航服务系统,盲人朋友只要使用室内导航仪,就可以在馆内实现定位、标识与导航,从而畅通无阻地行走。第一次来到图书馆的北京按摩医院大夫李巧莲兴奋地使用了馆内的导航仪,体验馆内无障碍行走。在导航仪的提示下,她顺利地从三层的盲人阅览区来到五层的展览展示区、教育培训区,还在口述影像馆观看了电影《建国大业》。
用手触摸世界,在触觉博物馆里,李巧莲用手触摸孔子、苏格拉底等标志性人物和各种实物模型,领略了人类文明的瑰丽多姿和曲折进程。
“感觉像到了天堂一样!”李巧莲兴奋地说。
“为了1233万视力残疾者”
“盲文书一般都比较重厚,这里的桌子下面都装了专门的托书盘,我们的手可以平放在上面摸文字,时间长了也不会累。”李巧莲在阅读区坐到阅读椅上,摸索着四周高兴地说,桌边有放盲杖的凹槽,桌子边缘用圆滑的挡板隔起来,盲字笔这些小东西不会轻易掉地上,设计得细致贴心又人性化。
上世纪90年代,在新闻出版署支持下,中国盲文出版社成立了中国盲文图书馆,对全国盲人开展盲文书刊免费借阅服务,解决了部分盲人读书难、借书难、藏书难问题。但受场地、馆藏的制约,服务能力一直得不到提升。2010年2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到中国盲文出版社调研后,要求有关部门尽快抓好图书馆异地迁建工作,为广大盲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
短短一年多的时间,在中宣部、新闻出版总署、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国管局和中国残联等部门大力支持下,新馆在今年6月正式建成投入使用。
“1233万视力残疾人的事情我们不敢耽误,耽误几年就会影响一代盲童学习,甚至影响盲童一生的命运。”张伟告诉记者,这一年他们和中国残联相关部门同志加班加点,只争朝夕,顺利将新馆建成、投入使用。现在本着边服务、边完善,尽早让盲人受益的原则,开始对全国盲人开展文献借阅、信息咨询、教育培训等综合性文化资讯服务,这里将成为盲人朋友学习知识、陶冶情操的精神家园。
“中国盲文图书馆的建成和投入使用,从根本上改善了我国为盲人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基础条件,充分体现了党和政府对盲人文化事业的高度重视和特别扶持,体现了伟大祖国对广大盲人的深情厚爱。”中国残联党组副书记、常务副理事长王乃坤说。
“让广大盲人共享社会文明进步成果”
开馆一个多月来,盲人图书馆受到广大盲人群众的热烈欢迎,不但中国盲协、内蒙古残联、江苏盲协、广西残联等多家单位组织盲人朋友前来读书,中国国家图书馆、首都图书馆、浙江图书馆和上海浦东图书馆的同行前来参观,日本、美国等同行也到馆参观。专程赶来的日本盲文图书馆理事长田中先生说:“我到过欧美许多国家的盲文图书馆,与它们相比,中国盲文图书馆是一流的。”
“请您闭上眼睛,走进这个黑暗的世界,体验盲人的生活和感受……”在图书馆五层的视障文化体验馆内,普通的观众靠嗅觉、触觉和听觉感知鸟语花香,可以身临其境地体验盲人生活的障碍和艰辛,体验盲人对生活的希望和梦想。
“他们看不到太阳,但是渴求光明,见不到花朵,但盼望花开。他们追求人世间一切美好的事物,用自己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抒写对生命的珍惜和对生活的热爱。”写在盲人视障文化体验馆展板上的一段话,让许多参观者驻足沉思,引发对残疾人的关爱和残疾人事业的关注。
中国残联主席张海迪深情感言,“中国的盲人从此有了最好的图书馆,他们可以在这里获得知识,汲取力量,消除现代生活带来的信息化障碍,创造出自己更加美好的幸福生活。”
“让知识的阳光温暖每位盲人,使广大盲人共享社会文明进步成果,这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和全社会对残疾人事业的关心,体现了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理念,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体现了我国人权事业发展的成果。”中国残联党组书记、理事长王新宪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