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第八届茅盾文学奖评奖办公室公布了本届5部获奖作品,张炜的《你在高原》、刘醒龙的《天行者》、莫言的《蛙》、毕飞宇的《推拿》、刘震云的《一句顶一万句》获奖。票数最高的《你在高原》引发了最大的争议。
■评奖结果
获奖作品均超45票
昨天下午1点20分,本届茅奖评奖办公室发出第8号公告,称评奖委员会昨天上午进行了第五轮投票,产生了5部获奖作品。它们分别是《你在高原》(张炜/58票)《天行者》(刘醒龙/56票)《蛙》(莫言/54票)《推拿》(毕飞宇/48票)《一句顶一万句》(刘震云/45票)。
从投票结果来看,五部获奖作品与落选作品所得票数差距悬殊。五获奖作品票数都在45票以上。落选作品中,关仁山的《麦河》票数最多,得到15票。其他落选作品皆在10票以下。
茅奖结果公布后,新浪微博启动“在五部获奖作品中,你最喜欢哪一部”投票活动。截至发稿时,有560多人参与投票,刘震云的《一句顶一万句》以360多票遥遥领先,这一结果与茅奖结果相反——《一句顶一万句》在五部获奖作品中票数最低。其他四部作品票数比较平均,皆在100票以下。该投票活动将于一周后结束。
■获奖者感言
刘醒龙感谢孟繁华鼓励
得知获奖后,张炜在接受采访时称,读者的信任非常重要,来自各方面的真诚鼓励也非常宝贵,但是作家心里要明白:一切都要经过时间的检验,以此,才能走好未来的道路。
刘醒龙说,《天行者》写出了放在他心里很长时间的东西,从内心上来说是对自己前半生的一个交代。
《天行者》获得56票,只有5位评委没有给它投票。刘醒龙说,文学评论家孟繁华没有把票投给《天行者》,肯定有他自己的考虑,这不会影响他对孟繁华的敬意。
刘醒龙说:“上一届茅奖揭晓之夜,正好在济南开会。深夜,孟繁华拉我到外面喝酒,对我讲了一番可称为醍醐灌顶的话,我才下决心写《天行者》的。”
■焦点
【未通读作品】
阅读不一定要字字过目
获奖结果公布后,票数最高的《你在高原》引发了最大的争议。《收获》杂志执行主编、作家、同济大学兼职教授程永新在获奖结果公布前就发布微博说,“张炜(《你在高原》)要得奖就滑稽了,因为全中国看过这部400多万字书的只一个人:责编。”本届茅奖评委盛子潮回复说:“至少有十几个评委通读过,大多数评委看过四五部(该书共10册),评奖期间我也看了其中的三部。”结果公布后,程永新再度质疑,《你在高原》只有十几个评委通读过,却得到58票(评委共61人),“这是褒奖作家的过往还是在评具体的作品?这是严肃的评奖吗?”
评委麦家表示,没有读完去投票的确不严肃,但他读完了。“《你在高原》进入前20之前,我看了6册。进了20之后,我觉得把它看完是我的责任,所以咬着牙用一天半的时间把它读完了。”
评委雷达认为不能机械地理解阅读,国外文学评奖评委把所有作品都一字一字读完也是不可能的。“阅读可以是精读、细读、浏览,不一定非得一字一字阅读。这样大体量的作品把握起来的确有难度,但不是不可以把握。评委们都有丰富的阅读经验,对它的文学艺术价值是可以做出考量的。”雷达同时也表示,张炜扎扎实实创作多年,给大家留下了很好的印象,这也使得他人气很旺。
评委周大新说,普通读者如果没那么多时间,可以抽读其中几册,“即使只读几册,张炜的文字功夫和写作艺术你也能深刻地体会到。”
【投票方式】
实名制也有可能导致不公
本届茅奖第一次采取实名制投票。评委周大新和雷达都表示在评选过程中有压力和顾虑。周大新说:“参选的作家、评委大家都认识,但你只能在其中选五部,而且这些作品之间究竟差多少你很难讲,所以选择很困难。”周大新表示,从他个人体验来看,大家还都是秉承着对文学艺术性的理解和良心投票的,最后的结果他比较满意,“都是公认的好作品。”
雷达认为,采取实名制可能是因为近些年文学评奖公信力较低所致,读者对评委不信任,“评委会希望通过实名制来监督评委,以保证评选的公正。”
不过,雷达也同时表示,实名制与不记名投票哪个更科学、权威还有待论证。在他看来,实名制也有可能导致评选的不公正,“文坛也不大,大家都认识,人情因素依然会起作用。”雷达说,从这次评选来看,大家都是从公心出发的,维护了文学的艺术性。
【莫言获奖】
这个奖他早就该得了
麦家认为,莫言获奖是本届最大亮点。“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莫言就在引领中国文学的进程,作品在国内外引起巨大反响。他的多部作品入围过茅奖,但都擦肩而过。”麦家认为,莫言和中国作协的关系一直很正常,“不是特别甜蜜也不是有什么猫腻,却一直没得奖,我觉得这是中国文学的一个损失。茅奖欠莫言一个奖,他早就该得了。”麦家说,尽管《蛙》不是莫言最优秀的作品,但是与其他作品相比,是实至名归。他说:“茅奖终于向莫言还了这个债,我个人觉得很欣慰。当然,这也显示了茅奖的风度。”
■评委释疑
我为什么没投它一票
麦家
在最后一轮投票时,麦家没有把票投给毕飞宇的《推拿》,而是投给了关仁山的《麦河》。
麦家解释说,依照他的经验,每届茅奖都会有一部主旋律作品。“《麦河》是一部优秀的主旋律作品,是讲新农村建设的,非常贴近社会现实。所以,我把票投给了它。”麦家说,《推拿》也是他喜欢的作品,“但它不是我的‘第五喜欢’,而是‘第六喜欢’。在只能选5部的情况下,我与它失之交臂。”
周大新
周大新没有给毕飞宇的《推拿》投票,而是投给了邓一光的《我是我的神》。“《推拿》也是我非常喜欢的作品,但名额有限。《我是我的神》是描写军人的一部作品,非常优秀。它对当下军人生活、军人价值进行了重新描写和挖掘。我们这些军人作家没有完成的责任,邓一光完成了。”
雷达
雷达最后没有给刘醒龙的《天行者》投票,而是投给了蒋子龙的《农民帝国》。雷达解释说:“《农民帝国》既表达了蒋子龙对农民性的思索,也表达了对国民性的思索,非常不错。我把票投给它,是在表达我对这部作品和这位优秀作家的肯定和尊敬。”
人民日报:文学仍在温暖我们每一个人——写在第八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揭晓之时
从《平凡的世界》、《白鹿原》、《长恨歌》、《秦腔》……到《你在高原》、《天行者》、《推拿》、《蛙》、《一句顶一万句》,在这些人们耳熟能详的作品背后有一个共同的荣誉——茅盾文学奖。
由茅盾先生临终前捐献25万元稿费设立的茅盾文学奖(以下简称“茅奖”),如今已走过8届29年的光阴,将近半个甲子里,茅奖已评选出38部获奖作品,其中大多已成为中国当代文学具有代表性的时代经典。从2007—2010年内中国大陆地区首次发表或出版的8000余部长篇小说中,诞生了第八届茅盾文学奖的5部获奖作品,获奖概率仅有万分之六,其选评难度正如中国作协党组书记、副主席李冰感慨:“如履薄冰、慎之又慎,不敢有丝毫懈怠。”
我们在裁判作品,社会也在裁判我们
“现在社会上假的东西多,容易让人产生不信任,”茅奖评奖办公室主任、中国作家协会创作研究部主任胡平坦言。正是意识到社会对茅奖评选的重视,此次评选在上届规则基础上对评奖条例进行了很大改动。
为了扩大评委的代表性,各省区市都有专家担任评委,评委共62名,多于历届,其中一半由中国作协书记处直接聘任,一半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推荐后批准聘任。这一方面扩大了评委的代表性,同时也促进了评选的公正性。“没有谁有绝对权威,基于责任感和学术水准,每个评委做出自己的选择。评选过程体现了民主公平。”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高洪波说。
为了加强评选的连续性,评委将承担由初评到终评的全部工作,不再如往届区分初评委和终评委。62位评委,5轮之多的投票,其间需要不断重复阅读,高洪波就“用掉了4瓶眼药水”。而胡平认为,“现在所有评委的工作跨越初评到终评,有利于保持观点的一致性。”
另一项重要改革,或被一些媒体评价为“最重要的改革”——实名制投票,是作协各项评奖中的第一次,改革初衷就是回应社会质疑。“我们在裁判作品,社会也在裁判我们,每投一票都要慎之又慎。”这是评委会主任、作协主席铁凝对茅奖评委的告诫。62位评委名单通过《文艺报》和作协网站向社会公布,同时公布的还有第八届茅盾文学奖纪律监察组组长、副组长的名单,委员会同时聘请公证处对各阶段工作进行规范和公证。评判结果向社会公布,“这对评委压力很大,每一次投票都是实名投票,评委投得准不准,也会被评价。”胡平说。
网络文学,不只是参与
178部参评作品仅有7部网络长篇小说入选,第二轮投票即全军覆没。有人评论这是否对网络文学过于苛刻,有媒体和网民质疑茅奖接纳网络文学是故作姿态。
“重点文学网站推荐的作品,应为评奖年度范围内在本网站发表并由出版单位出版的图书作品,推荐时应征得著作权人和出版单位的同意,并提供样书。”新增评奖规定极力保证所报送网络文学作品的质量。也有媒体认为《遍地狼烟》、《青果》、《从呼吸到呻吟》等7部网络长篇小说并非典型意义的网络文学作品,如《青果》的作者顾坚称,自己的作品是一个传统作家“地地道道的网上写作”,只不过文学发表的载体不同而已。
“网络文学和大众文学是否要放到茅盾文学奖里呢?放在一起会不会有矛盾?我不觉得它有矛盾。因为网络文学不都是大众文学,不都是通俗文学,网络文学里也有很严肃的作品。茅盾文学奖到什么时候也不能忽视网络文学这一块。”胡平说。但针对一些走畅销路线的网络文学作品,他认为,“类似电影界设金鸡奖和百花奖那样,茅盾文学奖大体相当于文学界的金鸡奖,文学界还缺乏百花奖。”
“对网络文学的态度不能浮躁,还要着眼于其示范作用。”胡平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强调,对于初次参与茅奖评选的网络文学来说,经典路线或许也是一部分网络文学可以努力的方向。
要给民族、社会、文学一份满意的答卷
茅盾文学奖、鲁迅文学奖、骏马奖、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是中国作协主办的四大奖项,其中茅盾文学奖是为专门鼓励优秀长篇小说创作而设立的国家级文学奖项之一,被业内默认为最重要的文学奖项。“长篇小说的成就是一个时代艺术成就的重要标志。”李冰说。
茅奖的评选从始至终一直受到社会多方面的关注,无论是对评奖规则的质疑,对网络文学落选的喧声,还是第一轮投票后对“前10名里8个主席”的猜测,茅奖评委会都及时向社会做出了解释。“‘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不仅要求评委有一种道德坚守,有一颗文学良心,同时还要有一套比较严格、严密的评奖程序,从制度上保证‘公开、公平、公正’原则的落实。”李冰说。
此次,5部获奖作品最终诞生,“评奖揭晓后,有的获奖作品未必比提名作品高出很多,设立提名作品体现了公正,也符合创作实际。这些改革表明了中国作协决心改进评奖的努力”,胡平认为。评奖结果是否符合预期,最终还要读者通过自身阅读去评判。高洪波坦言,所有的辛苦付出、所有工作的努力目标就是——“要给民族、社会、文学一份满意的答卷。”
数年前,有评论提出今天早已不是一个属于文学的时代。对此,高洪波说:“文学还是离不开我们的生活,还滋润着我们每一个人。”他期望,此次评选结果能让每一个热爱文学的读者体会到这种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