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7日,在吉林省九台市西营城街道烧锅村“善满福利院”大院里,吉林省东北风二人转剧团正在大篷车上演出舞蹈《宁舍一顿饭不舍二人转》,火爆的演出吸引了上万名群众——至此,吉林省“送戏下乡文化惠民”精品剧目集中展示活动圆满落幕。
由吉林省文化厅主办的“送戏下乡文化惠民”精品剧目集中展示活动,共计在吉林省各院团精选12台具有东北民间风格的优秀剧目,出动了500多名演员(其中国家一级演员就有数十名),从7月27日到8月17日,演出足迹遍及全省9个市(州),每场演出都有专家评委进行现场评审。
吉林省文化厅副厅长苏威说:“这次活动旨在提高吉林省送戏下乡演出质量,让文化惠民工作上水平、上层次,并藉此发现人才、推出精品剧目。”
光吃肉不行 还要享受文化大餐
7月27日,活动开幕当天,在吉林省公主岭市怀德镇,78岁的罗老汉和老伴带着孙子、孙女蹲在台下第一排。他告诉记者:“演出9点钟开场, 7点多就来了几千人。” 为了观看演出,有人从三四十里地以外赶来,骑车、拉车、开车的都有。剧团在九台市烧锅村演出时,公主岭市怀德镇双榆树大队的马金武开着自家的面包车一下子拉来了9个人。他告诉记者:“我家养了150头牛,在村里算是中游偏上。现在农民养猪、养鸡、进城打工的越来越多,大家的日子好过了,光吃肉不行,还要享受文化大餐。”
接到剧团送戏下乡演出的通知,各村屯立刻召开通告会,听到消息的百姓走街串巷、奔走相告,腿脚不好的老人让儿女背来,眼睛看不见的坐在后边听,前边的人坐在地上看,后边的人索性站到摩托车上、凳子上看,有的甚至爬到墙头和房顶。演员唱到激情处,观众席响起一片喝彩声。有的观众把持不住,冲上舞台一展歌喉。
观众中一个叫翟冰的11岁女孩,在家长的鼓励下走上舞台,和演员一同唱起了二人转。翟冰从小喜欢二人转,平时只能跟电视学,今天城里来了这么多大腕,她兴奋不已,当场就想拜师学艺。一个叫四海的小伙子衣着时尚,一看就是有备而来,他的现代歌曲唱得和专业演员一样受欢迎。在公主岭市怀德镇演出时,一位叫孙雪的女青年走上台,给台下看戏的养父母唱了一首《父亲》,充满深情的演唱让父老乡亲感动得流泪。她对记者说:“对养父母的恩情平时不会表达,今天送戏下乡活动给了我一个说出心里话的机会。”农民群众用最朴实和最真诚的情感,表达着对文化惠民工程的热爱。
送戏下乡 不忘培训农村文艺人才
“送戏下乡”是吉林省常年坚持不懈的一项文化惠民工程,此次集中展示活动仅是其中的一部分,吉林省吉剧院等多家单位曾获得中宣部等部委颁发的全国“三下乡”先进单位荣誉称号。
集中展示活动聚集了吉林省各艺术院团的众多名角,包括吉林省吉剧院的董连海、盛喆,东北风二人转剧团的董大伟、董明珠,长春评剧院的王晓曦等。他们在农村同样有许多“粉丝”。二人转演员李玉莲告诉记者:“虽然下乡演出补贴很少,但是只要有演出我们就很兴奋。有时候一天连演3场,累得不行,但一见到农民朋友这份热情,我们就有使不完的劲儿。”
演出现场,各个剧团纷纷拿出最好的节目,不仅有远近闻名的白城地区的农民戏、延边朝鲜族的舞蹈和小品、松原地区的满族新城戏、吉林农安的黄龙戏,也有长春市朝鲜族群众艺术馆的大型舞蹈《欢腾的节日》、长春评剧院的女声独唱《谁是我的新郎》,以及伊通满族自治县的《咱们村也有文艺人》等,精彩的节目赢得观众掌声不断。演出结束,观众仍然不肯离去。
吉林省吉剧院院长杨柏森告诉记者,剧院不仅针对农民群众的需求,安排了他们喜闻乐见的节目,各个剧团还在常年送戏下乡过程中,对当地的文艺骨干定期进行培训,现场传授技艺。东北风二人转剧团董事长马普安告诉记者,仅他们的剧团就扶持了十几个农村文化大院。
扶优创优 为农村舞台培育精品
今年,是吉林省政府组织“送戏下乡”的第三年。据介绍,自2009年开始,该活动就被纳入吉林省政府民生实事,原计划每年演出3000场,而实际上2009年、2010年就分别达到3600场和3700场,今年将增至4000场,专项补贴经费也由500万元增至750万元。
此次吉林省“送戏下乡文化惠民”精品剧目集中展示活动,以省直和民营、高校院团和各市(州)院团为单位,一批文艺精品剧目在全省9个市(州)接受了百姓的检阅。该活动评委会成员、吉林省艺术研究院副院长孙桂林告诉记者:“在众多评审标准中,受农民观众欢迎程度将成为重要标准。”
据吉林省文化厅艺术处处长孙喜军介绍,此次集中展示活动的目的是扶优创优,为吉林农村舞台培育一批文艺精品和精英,同时发现、培养一批百姓喜爱的民间艺术人才,推动农村舞台不断上台阶。为了达到这个目的,集中展示之前,吉林省文化厅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制定了详细的实施方案,并且深入基层调研,进行监督检查和分类指导。
据悉,9月下旬,吉林省将从这12台演出中选调优秀剧目集中展示,并为获奖单位颁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