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讲堂:深圳保利的公益实践

来源: 中国文化报

离讲座开始尚有一个小时,剧场内已上座了三四成;讲座开始前半个小时,空位已经寥寥无几。又是一场上座率超过九成的讲座。

    这样的场景,深圳保利剧院总经理曾若明早已习以为常。

    8月14日晚,位于深圳市南山区保利文化广场的保利剧院内,进行的是一场名为《嫣绽的紫荆花》的钢琴音乐会。音乐会的主角是来自香港的19岁女孩陈嘉敏,以及在香港赫赫有名的钢琴教育家邱天虎。

    不同于一般的音乐会,作为“南山保利艺术讲堂”的第43期活动,舞台上的节目不再是程式化的一曲接一曲的演奏。而是在每首曲目演奏之前,主持人和嘉宾会介绍这个曲目的作者、创作背景以及所表达的情感和意境。“不仅要让更多的普通观众前来听音乐会,还要让他们知道怎样听,进而真正听得懂。”曾若明说。

    由深圳市南山区文化局、深圳保利文化广场、北京保利剧院管理有限公司联合主办,深圳市保利剧院演出经营有限公司策划承办的“南山保利艺术讲堂”,在如今的深圳市南山区,大名鼎鼎。免费,平均每月一场,名家大师云集,更重要的是,舞台上的艺术家们总是用平实的话语把艺术背后和作品内涵娓娓道来。

    “听得懂、有意思、很高雅、又平实。”这是一位网友对南山保利艺术讲堂的评价。每次活动结束后,南山文化网上的一帮忠实的观众都会聚集到他们的“坛子”里交流心得。有网友说:买不起票,不能进剧场;没有欣赏能力,坐在里面也是瞎起哄,而在这个讲堂里,没有钱、听不懂都没关系,只要有本事“抢”得到票。

    43期,平均上座率超过七成;加上拿到票而没有进场的,免费的“南山保利艺术讲堂”的平均出票率超过九成。“开票一周内基本都能预定一空。”深圳保利剧院业务策划部负责人王苑秋说。

    两年多前的首场讲座,颇为偶然。2009年5月17日、18日,深圳保利剧院把上海话剧艺术中心的大型话剧《茶花女》引进到深圳。为了让更多喜欢这部法国名著的人同样看懂这出戏,剧院提前5天把上海话剧艺术中心国家一级编导雷国华,上海话剧艺术中心制作人、国家一级编剧李胜英,深圳市戏剧家协会主席从容请到了剧院,并同时邀请话剧《茶花女》中的女主角“玛格丽特”的扮演者孙宁芳和男主角“阿芒”的饰者王玮现场表演,激情洋溢的讲授及新颖的表演互动方式,在近两小时的讲座中,掌声迭起,气氛热烈。

    首场的成功给予了曾若明和他的同事们极大鼓励。有别以往的艺术普及方式,也让南山区文化局眼前一亮。“政府扶持,企业运作”,完全吻合深圳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思路。两年多来,南山区更是有意识地将这一讲座树立为该区的公益文化品牌。“从最初的一场补贴两三万元,如今一场的政府补贴达到了6万元。”南山区文化局局长姜广华说,实践证明,这一公益性艺术普及活动在南山已深入人心。据他介绍,“南山保利艺术讲座”在南山区每年的公益性艺术普及活动中,政府扶持力度及社会影响力都超过了50%。

   在已经举办的43期讲座中,内容涵盖了音乐、歌剧、话剧、舞蹈、综艺、戏曲、杂技、音乐剧、相声、朗诵等诸多艺术门类,其公益性、趣味性、互动性、权威性及持续性,以及深入浅出的方式、轻松愉快的氛围,受到广泛好评。

    一个经营性的市场化剧院,以极大的投入和热情介入公益性的艺术普及活动,尤其是要在保利演出院线的“打开艺术之门”和该剧院自有的“市民音乐会”两个低票价演出品牌正常运转下突围,深圳保利剧院的这番公益探索,让参与者和观众都顿生敬意。两次作为嘉宾参加的钢琴教育家但昭义对此赞不绝口,他认为这种互动式的讲座不仅有利于培养家长和孩子们的兴趣,让普通观众在音乐讲授中产生共鸣,而且对艺术教育普及的方式创新意义重大,“最为难得的,这是一个企业行为”。

    “利用剧场的空闲,与政府合作塑造公益文化品牌,提升观众的欣赏水平,培育潜在的消费群体”,在曾若明看来,属于“多方受益”。

    “2011年,补贴20场,每场6万元。”姜广华说,年初由保利剧院报计划,由政府评委会评定审核,最后按“单一来源”采购。“它符合深圳市‘钢琴之都’以及‘文化南山’的建设需求,也创新了艺术普及的方式。”姜广华说。

    到今年底,“南山保利艺术讲堂”的总期数将超过50期。但量的积累不再是深圳保利剧院的单一目的。曾若明说,他们准备二次创新,将“南山保利艺术讲堂”改革为低票价的公益讲堂。“尝试改变那种认为‘公益性的就是免费的、收费的就是市场化’的观点。”

    姜广华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达了明确的支持。据了解,促使政企双方派生“公益活动要卖票”的未来构想,源于对讲座品质的求索。“免费的,经常有领了票因种种原因不到场的,结果想来的人进不来;免费的讲座,可以提升欣赏水准,未必可以培育消费习惯”,这是文化局和剧院相同的认知。

    “未必一下子能被观众接受,但我已做好了准备。”曾若明说,5元、10元的低票价要不行,还可以部分卖票、部分免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