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寿光文化发展重“均衡”

来源: 中国文化报

山东省寿光市在推进文化建设中,牢固树立县域一体发展、产业均衡提升的理念,着力改变城乡二元结构、文化滞后经济的局面,把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竞争力,实现了城乡文化产业发展与公共文化服务的均衡提升。

    文化服务“套圈”

    寿光市坚持从功能布局上促动城乡渗透、融合,面向全域划分出了3个“10分钟文化圈”,将全市103万居民纳入到不同层次的文化圈内,居民从住所只需步行10分钟,就可以享受到基本的文化服务。中心城区以提升文化服务档次为重点,全力打造“城市核心文化圈”;城郊以承接城市文化为重点,全力打造“城郊辐射文化圈”;镇村以推进文化惠民“五大工程”建设为重点,全力打造“乡村特色文化圈”。

    以3个“10分钟文化圈”为基本范畴,寿光坚持把公共文化服务资金向农村倾斜,使城乡文化设施建设实现了均衡发展。在中心城区,先后建起了市文化中心、市民健身体育场、蔬菜博物馆、文化产业软件园等标志性文化场所,并建设了30多处文化公园,为市民就近享受文化服务提供了便利条件;在城郊,形成了弥河生态观光园、滨河湿地公园、中华牡丹园等20多处开放式文化场所,实现了城市与农村的有效对接;在镇村,五大文化惠民工程不断延伸,所有镇街已全部建成文化站(中心),96%的村建起了文化大院,700多个村建起了标准化的“农家书屋”,并在山东省率先实现了数字电视全覆盖。目前,寿光市已形成了以市级公共文化设施为龙头、镇街文化站(中心)为纽带、村文化大院为基础的三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

    文化资源“联网”

    依托网络技术,结合“三农”实际,寿光市不断整合城市文化资源并积极向农村延伸辐射,“四个网络”把城乡连成一体,为文化均衡发展搭建起信息平台。党员远程教育网连通所有村(居),及时把农村政策、经济管理、蔬菜种植、水产养殖等上百个“培训课堂”送到群众家门口,群众自主选择收看,随时了解政策信息和相关技术;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面向寿光所有村(居),先后建成1005个站点,使城区与农村实现了文化娱乐、信息资源共享;320多处农村信息网络服务站涵盖全市14个镇、街道的600多个村,群众通过农业网络视频咨询服务系统就能实现与农业专家可视化交流,生产难题、市场信息和技术要求都能借此得到及时解决;依托中国寿光网开通的寿光民生互动系统,让百姓足不出户就能实现与政府职能部门之间的网络化倾诉与回应。

    除网络连接城乡外,寿光市还积极实施“文化带动”工程,搭建城乡文化活动交流平台。连续5年开展了以“绿色之春、文明之夏、丰硕之秋、欢乐之冬”为主题的“和谐四季”系列群众文化活动,城市、乡村联办节目,市民、农民共享欢乐。去年以来,寿光市又连续举办了两届中华农圣文化节,50多项群众性文化活动遍及城乡,既增强了城乡文化发展氛围,又满足了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让城乡居民在欢声笑语中实现了互动互融。

    文化产业“互补”

    城区文化发展基础好,但缺乏新的空间;农村发展基础薄弱,但消费市场大。根据这一情况,寿光市整合资源、互补城乡,将文化园区化作为发展方向,提升城市文化水平,加大农村市场承接能力,迅速形成了文化产业发展新优势。

    在寿光城区,以总投资8.9亿元的软件园为带动,立足文化功能布局和产业基础,确定了出版印刷、生态休闲、包装装潢、现代传媒、数字动漫、会展创意等八大类重点产业、100多个重点项目;镇村充分承接城市文化产业的辐射功能,积极发挥农耕文化、历史遗存优势,挖掘内涵,凸现特色,构建区域文化产业“高地”。如今,寿光已形成了以弥河生态农业观光园、市民健身体育场、霍氏国际皮划艇为重点的东部弥河文化产业带,以冬暖式蔬菜大棚发祥地——三元朱村为基点的南部生态农业观光带,以农产品物流园为中心的西部休闲娱乐产业带,和包括以海上观光为主的海洋文化、以双王城制盐遗址为主的盐文化、以林海博览园为主的生态文化、以巨淀湖为主的红色文化的北部旅游产业带。文化产业已成为寿光群众增收致富的“金桥”,仅去年就新增就业岗位1万多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