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文化,就在“社区人”身边

来源: 中国文化报

“一公里文化圈”让居民在出门一公里内就能享受到社区图书馆等公共文化服务,“城市街区24小时自助图书馆”让居民任何时间都能享受自助申办借书证、自助借书、自助还书、自助预借、自助查询五大自助服务,“四点半学校”为放学后的孩子提供快乐的学习娱乐场所,“鹏城金秋”社区文化艺术节把文化艺术带进社区,社区文化月文艺汇演由社区居民自编自导自演……

    在深圳的数百个社区里,正是这些完善的公共文化设施、多彩的社区文化活动以及充满活力的社区文化团体,让身在这座移民城市的人们找到了“家”的归属感。也因此,在前不久结束的“幸福广东·和谐家园”首届广东社区文化节上,深圳福田区福田街道皇岗社区、罗湖区东湖街道大望社区、宝安区西乡街道桃源社区和新安街道文汇社区等10个社区,成为“广东省文化先进社区”。

    社区文化就在居民身边

    一座城市会因为它的地标而让人记住,但更会因为其星罗棋布的社区图书馆和社区文化广场而让人备感亲切。深圳就是这样一座城市,它的公共文化建设已经深入每个社区。在深圳这座“因热爱读书而受人尊重”的城市,真正让居民实现文化权利的不仅是大剧院、深圳音乐厅等标志性的公共文化设施,更在于那些就在居民身边、密布于各区各街道各社区的文化设施。

    在深圳这座“图书馆之城”,“一公里文化圈”让居民出户一公里内就能在公共图书馆阅读。在福田区,除1个区级总馆之外,还有8个街道分馆、5个主题图书馆和92个社区图书馆,读者只要拥有一张读者证,就能遍读全区百余座公共图书馆的图书。

    深圳还利用社区图书馆、文化活动室等公共文化场所,为社区小学生开辟了“四点半学校”。学生下午4点半放学,下午6点父母才下班回家。在这将近两小时里,小学生们何去何从?社区“四点半学校”就是为这些孩子在学校放学后、家长下班前免费提供的安全健康的学习场所。在宝安区民治社区,记者看到“四点半学校”分为课业辅导区、少儿阅览区、特色活动班3个区域。民治社区以民治文体中心为阵地,充分利用文体中心的培训教室、图书馆、设备、人员等资源,以公益服务的形式,面向附近学生,每周一到周五下午4点半至6点全面开放。在大运会举办前期,还为100多名孩子开设了“英语角”特色课程。而在罗湖区木棉岭社区,暑期的“四点半学校”则成为了留守儿童的暑期学堂。

    每个社区都有 “不一样的精彩”

    深圳每个社区文化都拥有自己的特色,并非千篇一律:宝安区桃源社区建立了老年协会,设立了桃源居公益事业发展基金会;福田区皇岗社区的特色在于体育文化、广场文化;罗湖区大望社区把社区打造成艺术小镇;宝安区文汇社区坚守“同一方天地,同一个家园,方圆有度,和谐美满”理念,连续7年举办“书香之家”评选,让社区溢满书香……

    在“全国文化先进社区”——皇岗社区占地2万多平方米的文化广场,每天都能见到男女老少练习柔力球的身影。如今,皇岗社区已有26支文艺团体,涵盖太极、柔力球、健身操、腰鼓等各项目。而2009年成立的锦绣太极柔力球协会会员更是多达600余人。2010年8月,温家宝总理来到皇岗社区与居民一起做柔力球运动,这更让皇岗社区文化广场名声大噪。如今,柔力球表演已成为皇岗社区文化广场的特色项目,今年10月,这里还将举办全国老年人柔力球交流大赛。

    “红岩上红梅开,千里冰霜脚下踩,三九严寒何所惧,一片丹心向阳开……”每天早上,在龙岗龙城街道尚景社区都能听到嘹亮的歌声。社区教育是尚景社区的一大亮点。5年多来,尚景社区相继开办了老年人电脑培训班、老年人礼仪培训班、青少年夏令营、亲子故事坊等活动。社区工作人员说,老年朋友们学习兴趣很高,电脑培训班完全是他们自己主动要求开办的,现在已办到第5期,如今有100多位老人学会了用电脑上网。而早在2004年,龙城街道就开展了首届社区文化月活动,节目都由社区居民自编自导,自排自演。

    在桃源社区,20多种群众文化组织使桃源社区文化风生水起。居民积极地加入义务工作服务站、义警队、艺术团、秧歌队、木兰队、合唱团、民乐团、少儿跆拳队、社区关心下一代委员会、书法协会、摄影协会、象棋队、太极队、足球队等团体,仅义务工作服务站就有11支队伍,超过4000人。

    宝安区文汇社区则鼓励居民参与,开展“设计一个社区人自己的标识、创作一首社区人自己的‘社区之歌’、征集一组社区人自己的格言”3个文化工程活动。由社区居民自己设计标识方案,自己作曲、演唱社区之歌,自己编写社区格言。

    每个人都是“社区人”

    社区居民是社区的主人,是最能真切感受到社区发展与进步过程的群体。深圳,改革开放之城,文化立市之城,但就在这个移民城市,早在1992年,其社区文化建设就绽放出别样光彩。这一年,深圳“鹏城金秋”社区文化艺术节把文艺送进社区。

    “远亲不如近邻”,社区文化需要街坊邻里的共同参与。作为深圳社区文化建设的一个品牌活动,社区邻里节传递着浓浓的邻里亲情。2011年第五届社区邻里节,130个居委会参与,117项活动,百万居民互动。在主会场皇岗社区,来自皇岗社区的居民代表和驻社区单位带来了包括太极拳、柔力球、广播操、时装表演、街舞等大型文体团队表演,还组织了“大运到我家,居民齐参加”文明行动宣言签名活动;在罗湖区田贝社区,居民自发组织的秧歌队、腰鼓队、灯笼队等巡游队伍绕着社区载歌载舞;在南山区渔一文化广场,800多名原居民与来自五湖四海的8000多名新移民共吃大盆菜,共唱蛇口渔歌;在桃源居社区大舞台,自编自导自演的文艺汇演被居民自豪地称为“我们自己的春晚”。

    “深圳是一个移民城市,社区邻里节为我们搭建了一个个与邻为友的互动平台,与邻居的关系更好了,对这座城市的归属感更强了。”这是深圳这座移民城市中社区居民最真切的感受。

    以政策引领社区文化建设,把文化“送”进社区,让市民的文化权利得以实现。在“送”的过程中,深圳根据不同的社区特点、不同的居民需求,“送”不同的文化节目。例如,在文化活动较少的厂区,文艺演出就很受欢迎;而在城市居民聚集的社区,沙龙则更契合他们的需求。

    社区文化活动要想达到效果,不仅需要政府的“送”文化,还要让社区居民变“被送”到主动参与,让每个人都意识到自己不仅是“单位人”,也是“社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