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让我结在群众文化这根蔓上呢——记陕西省合阳县甘井镇文化站站长张天佑

来源: 中国文化报

“从80年代初甘井文化站建成之日到如今,阵地没丢,队伍没散,活动没断,农民唱主角,娱乐共交流,甘井的农村文化真正火起来!”《半月谈》曾刊文这样评价和赞誉。

    “当年为了建文化站,他到处‘化缘’,甚至把自己家积攒的盖房款和给老母亲买寿板的钱拿去垫付;如今,站上其他5人的工资补助和文化活动经费每年需要六七万元,他就把卖字的收入用于文化站的开支和经费……”当地群众这样回忆和描述。

    他,就是“全国先进文化站站长”“全国文化系统劳动模范”称号获得者,陕西省渭南市合阳县甘井镇文化站站长张天佑。

    “办法总比困难多”

    甘井镇位于渭北旱塬北端的梁山脚下,这里沟壑纵横,地形复杂,自然条件极差,改革开放前被称为穷山僻壤的“西伯利亚”。

    今年57岁的张天佑回忆:1979年受命组建甘井公社文化站时,他是“光杆儿司令”一个,只有少得可怜的开办经费。他走县上,奔行署(渭南市时为地区),上省城,东挪西借,终于在1982年建成了全县第一个占地面积24亩的多功能文化大院,这在当时的渭北乃至全省都独树一帜。

    “建站期间,在资金仍有缺口的情况下,他把自己家积攒的盖房款和给老母亲买寿板的钱拿去垫付”,对于群众的说法,他表示:“办法总比困难多,这也是没办法的办法。”

    上世纪90年代,在经济大潮的冲击下,一些文化人纷纷下海,很多文化站队伍解散、地盘被占,甘井镇文化站也曾多次遭到过被挤、占、拍卖的压力和威胁。但张天佑坚持住了,拿他的话讲就是“精神不能滑坡”。

    经过多年努力,过去“一个院子一间房,一条桌子一张床,一个站长在奔忙”的境况明显得以改善,如今,甘井镇文化站占地面积1.45万平方米,建筑面积3000多平方米,固定资产总值百万余元,站内多功能活动厅、精神文明指导室、图书室、游艺室、阅览室、科技咨询室和青少年活动场所等设施一应俱全。院内建有农民文化宫、室内影剧院、室外剧场、体育场,有藏书3600多册,年征订各类报纸杂志20多种;有用于电影放映“2131”工程的16毫米放映机一部,35毫米放映机两部,电视机、电化教育设施、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设备一套;体育设施基本齐全。完善的硬件设施保证了文化活动能够经常开展。

    文化站是群众的“自乐园”

    “文化站要真正成为群众的‘自乐园’,就要通过活动吸引群众广泛参与”,张天佑是这样认识并实践的。

    据了解,甘井镇文化站站办活动经常化,站内报刊图书阅览,常规文体活动坚持365天向群众开放。为实现节日活动特色化,文化站会根据不同节日组织不同的文体活动。如今年春节,从正月初五起到正月十六,文化站组织各村自乐班轮流演唱,社火表演,燃放烟火,篮球、乒乓球赛轮流上演。为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农闲时,文化站还组织文艺骨干下乡演出,平均每年50多场,观众达2.3万人次。

    针对文化站经费严重短缺的状况,文化站就采取了与企业联姻,由企业冠名赞助等方法,先后举办了信合杯、电力杯、联通杯秦腔演唱大赛,土地杯、移动杯球赛等活动。在体制上,文化站鼓励和支持群众自办文化。

    服务农村经济建设

    剪窗花、捏面花是甘井镇一些妇女的特长,也是我国民间艺苑中的奇葩。在该镇文化站的组织下,甘井面花除了在西安、北京、香港等地多次展出外,还于1986年参加法国巴黎艺术节的展出,登上了国际舞台。面花艺人杨翠肖、邢俊肖因此小有名气。

    文化站通过举办民间艺术培训班发现人才、培养人才,为农村文化活动增添了新内容,也为甘井镇换来了“中国民间艺术之乡”的称号。据介绍,文化站每年都通过举办全镇面花比赛和展示活动,挖掘、开发民间艺术,为心灵手巧的农民提供显露才艺的舞台。文化站还先后办了3期戏曲培训班,为全县培养了260多名文艺人才。

    围绕发展农村经济,服务基层群众,文化站每年印发的科技资料超过3万份,传递科技信息200余条;放映科教资料宣传片,投影200多场。伴随着一系列惠民政策的贯彻落实,甘井镇这一贫困的半山区农业乡镇,一跃成为全县西北重镇。群众脱贫致富后高兴地说:“甘井面貌变,一靠政策好,二靠好领导,三要感谢文化站服务好。”

    面对荣获90余次的表彰奖励,张天佑最常说的一句话是:“谁让我结在群众文化这根蔓上呢!再大的苦我能吃,再大的困难也能克服。”